《学会合作》中举了哪两个事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3 20:4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10:02
学会合作 文/罗定 李森 来源:素质教育*
美国南部的一个州,每年都举办南瓜品种大赛。有一个农夫的成绩相当优秀,经常是首奖及优等奖的得主。他得奖以后,毫不吝啬地将得奖种子分送给街坊邻居。有一位邻居就很惊讶地问他:“你的奖项得来不易,每季都看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品种改良,为什么还这么慷慨地将种子送给我们呢?难道你不怕我们的南瓜种子超过你的吗?”这位农夫回答:“我将种子分给大家,帮助大家,其实也就是帮助我自己!” 原来,这位农夫所居住的城镇是典型的农村形态,家家户户的田地都比邻相连。如果农夫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邻居,邻居们就能改良他们南瓜的品种,也可以避免蜜蜂在传递花粉的过程中,将邻近的较差的品种转而污染自己,这位农夫才能够专心致力于品种的改良。相反地,若农夫将得奖的种子不送给邻居,则邻居们在南瓜品种的改良方面势必无法跟上,蜜蜂就容易将那些较差的品种污染给自己,他反而必须在防范外来花粉方面大费周折而疲于奔命。
就某些方面来看,这位农夫和他的邻居们是处于互相竞争的形势,然而在另一方面,双方却又处于合作的微妙状态。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如此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日益明显。
由此笔者想到了某校的一位语文教师,写得一手的好论文,几乎每周都能在报刊上看到他的文章,并且不时地有文章被《教育文摘周报》、《北大报刊资料》转载。2001年开始,学校让他负责“十五”课题研究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可两年下来效果不尽人意。原因是什么呢?原来这位老师长期一人“孤军奋战”,不善于与人合作与交流,其次他还担心“把我的经验都告诉别人,他们超过我怎么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像这位语文教师的人并不鲜见:有些教师合作的意识和动机较差,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和计划经济的影响,经常是“单打独斗”,依靠个人的力量去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也不愿意去帮助别人。还有些教师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从自己出发,抢时间、争地盘,为了自己的学科、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学生的发展。久而久之,造成了同志之间的相互隔阂和疏远,造成了自己的封闭和孤独,甚至产生了教育的内耗,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化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今天已不再是个人奋斗的时代,不再是居里夫妇关起门来,拿一个锅搅来搅去就能搅出伟大发现的时代,今天是一个合作奋斗的时代。学校教育是一项集体性的劳动,学校教育的成功是集体智慧带来的成功。一个学校要办好,只靠校长、只靠教师、只靠某个人,现在肯定是不能的。同样,一个孩子要成才,只靠家庭教育、只靠学校教育、只靠社会教育,也是不可能的。教师的成功也是如此: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学生,处在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时时刻刻接受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教师影响施加得如何,取决于力的平衡。教师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的层面上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对于一个会做工作的教师,他会调动千军万马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有不少教师个人素质很好,但缺乏合作精神,与领导、别的教师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不会有多大出息。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他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
合作的前提是信任,合作的基础是理解,合作的关键是宽容,合作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一种时代的精神:新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团队精神的建设、教育创新……无不需要合作。合作是一种教育的理念,一种工作的作风,惟有合作,方能形成合力,挖掘师生的潜能,创造奇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10:03
一个是交响乐团的演奏.
一个是国外科学家做了一个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