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为什么叫"台风"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8 03:2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18 07:48
说起台风,在内陆一代的小伙伴们应该只是从新闻上了解过,像小编自己作为一个湖南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就并没有亲身体验过台风。但是沿海一带的小伙伴应该很熟悉,毕竟每年总有那么一段时间会受到台风的摧残。就像龙卷风一样,台风作为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也有着自己形成的原因,一可是台风为什么要叫台风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关于“台风”一词的由来,可谓众说纷纭,大体分为两种,即外来说和源自于汉语说。
外来说: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台风”这一名称。可见该词是外来词。并考证说,希腊单词typhoon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再传入印度,并被英语借用,再传入中国。
某天气网上说,《福建省志》记载:“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常骤发,台则有渐。飓或瞬发倏止,台则连日夜或数日而止。大约正二三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当时台湾及东南亚就已经有西方殖民生活,将外文词typhoon带到了台湾,音译“台风”传至中国。
汉语说:
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曾认为英文的typhoon是中文“台风”的音译。而之所以叫“台风”是因为大陆人看到登陆的台风都来自于台湾方向,于是就称台风。
广东话大风的发音似“台风”,被引入汉语普通话,并被外语借用。
在台湾的殖民者用希腊风神的名字“泰丰”称呼台湾的大风,演变为“台风”,被殖民者带到国外。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4:56
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热带海洋上的猛烈风暴。你一定看到过江河中不时有涡旋出现吧,实际上,台风就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涡旋。它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气象学上将大气中的涡旋称为气旋,因为台风这种大气中的涡旋产生在热带洋面,所以称为热带气旋。
为什么称为台风呢?有人说,过去人们不了解台风发源于太平洋,认为这种巨大的风暴来自台湾,所以称为台风;也有人认为,台风侵袭我国广东省最多,台风是从广东话 “大风”演变而来的。
事实上,几乎世界上位予大洋西岸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无不受热带海洋气旋的影响,只不过不同的地区人们给它的名称不同罢了。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的称台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东太平洋等地区的称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称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的则称热带气旋。
B.台风的命名和编号
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气象部门采取了对台风命名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美国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为字头的四组少女名称给大西洋飓风命名。每组均按字母顺序排列次序。如第一组:Anna (安娜),B1anche(布兰奇),Camil.te(卡米尔)等,直到wcnda(温达);第二组:A1nla(阿尔玛),Becl(J/(贝基),Cella(西利亚)等,直到wilna(威尔纳);第三组,第四组也按A至w起名。当飞机侦察到台风时,即按出现的先后给予定名,第一个即命名为人Anna,第二个即命名为B1anche……等。当第一组名称用完,又从第二组A为首的第一个名称接上使用。第二年的第一个台风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个台风名字后面的,循环使用下去。一年中任何一个区域出现的台风不可能超过这四个组名字的总数目。就以世界上台风发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来说,一年最多也不超过50个。所以在同一年里,每个区域不可能出现重复的名称。当然,在不同的年份里台风的名字会重复出现。因此,在台风名字的前面。一定要标明年份,以示区别。
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采用对台风编号的力、法。凡是东经15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范围内有台风形成或侵入,就按照它出现的先后,顺次进行编号。例如,1999年发生的第一个台风,编为9901,第二个台风,编为9902……依此类推。
这种对台风编号的力、法,目前已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气象台采用。有的国家考虑到国际上台风英文名称沿用已久的习惯,除了编号以外。还同时标明该次台风的英文名称。
C.台风的分类
在气象学中,根据热带气旋的强度作了不同的分类。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曾经制定了一个热带气旋的国际统一分类标准:中心最大风力在7级(<17.1米/秒=的热带气旋叫做热带低压;中心最大风力达8-9级(17.2-24.4米/秒)的称作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在10-11级(24.5-32.6米/秒)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或飓风。
D.台风的源地
全世界每年平均有80-100个台风(我们这里将其它地区的热带气旋也称为台风)发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经统计发现,西太平洋台风发生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
a. 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这一带是西北太平洋上台风发生最多的地区,全年几乎都会有台风发生。l一6月主要发生在北纬15度以南的菲律宾萨马岛和棉兰老岛以东的附近海面,6月以后这个发生区则向北伸展,7-8月出现在菲律宾吕宋岛到琉球群岛附近海面,9月又向南移到吕宋岛以东附近海面,10-12月又移到菲律宾以东的北纬15度以南的海面上。
b. 关岛以东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7-10月在群岛四周海面均有台风生成,5月以前很少有台风,6月和11-12月主要发生在群岛以南附近海面上。
c. 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上(台风多集中在该群岛的西北部和北部)。这里以10月发生台风最为频繁,1-6月很少有台风生成。
d. 我国南海的中北部海面。这里以6-9月发生台风的机会最多,1-4月则很少有台风发生,5月逐渐增多,10-12月又减少,但多发生在北纬15度以南的北部海面上。
E.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在热带海洋面上经常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我们称它们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通过气象卫星已经查明,在洋面上出现的大量热带涡旋中,大约只有百分之十能够发展成台风。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a.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b.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既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
c. 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d. 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如下图所示。
上面所讲的只是台风产生的必要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不等于就有台风发生。台风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彻底搞清。
有关台风的结构、与之相关的天气、以及侵袭我国的台风路径、台风的预报和防台措施等详细内容,我们会在后面的板块里为大家介绍。
F.台风的危害和利用
台风在海上移动,会掀起巨浪,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的船只可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对农业、建筑物的影响更大。
但是,台风也并非全给人类带来不幸,除了其“罪恶”的一面外,也有为人类造福的时候。对某些地区来说,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地区庄稼的生长、农业的丰收就不堪设想。西北太平洋的台风、西印度群岛的飓风和印度洋上的热带风暴,几乎占全球强的热带气旋总数的百分之六十,给肥沃的土地上带来了丰沛的雨水,造成适宜的气候。台风降水是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北诸省夏季雨量的主要来源;正是有了台风,才使珠江三角洲、两湖盆地和东北平原的旱情解除,确保农业丰收;也正是因为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才使许多大小水库蓄满雨水,水利发电机组能够正常运转,节省万吨原煤;在酷热的日子里,台风来临,凉风习习,还可以降温消暑;所以,有人认为台风是“使局部受灾,让大面积受益”,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6:14
是英语 typhoon的音译
但是说来很巧 这个词其实可能来自汉语
早些时候 世界上已经对大西洋上的一种强热带风暴 有了命名 叫做hurricane 飓风
但是对太平洋上的强热带风暴没有命名 当时广东沿海管这种风叫做大风 广东话读起来就是 toi fung 英国人 把它作为一个外来语引入语言 叫做typhoon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 也对这种热带风暴没有命名 所以重新引入了英文中typhoon 一词 叫做台风
typhoon一词的来历:
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 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Tufan ,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 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 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中国,另一个大帝国,给了我们风暴的另一个单词,这里指的是在中国附近洋面发生的飓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 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 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 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参考资料:金山词霸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7:49
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 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O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具体而言,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选取的名字应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如有任何一成员反对,这个名称就不能用作台风命名。
浏览台风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动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还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词或美丽的传说,如玉兔、悟空等。“杜鹃”这个名字是中国提供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杜鹃花:前一段在我国登陆的“科罗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种树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国提供的,意为绿宝石:“伊布都”是菲律宾提供的名字,意为烟囱或将雨水从屋顶排至水沟的水管。
台风的实际命名使用工作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称,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704,即2007年第4号热带风暴。
根据规定,一个热带气旋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无论加强或减弱,始终保持名字不变。如0704号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其英文名均为“Man-Yi”,中文名为“万宜”。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
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它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其使用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去,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命名给这次热带气旋,其他热带气旋不再使用这一名称。当某个台风的名称被从命名表中删除后,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热带气旋名称进行增补。
从2000年1月1日起,我国*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使用热带气旋名字。此前,我国一直采用热带气旋编号办法。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9:40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而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