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知道珠海唐家文昌庙在哪?知道请回答,万分感激!谢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9: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7:49
唐家湾镇大同路与新地直街交会处就是珠海唐家文昌庙。
原先只有圣堂庙一间唐家三间庙,坐落在银波粼粼的珠海唐家湾畔,地处唐家湾镇大同路与新地直街交会处,由圣堂庙、文武庙、金花庙三庙并列而成。唐家三庙是珠海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庙。始建于明代以前的唐家三庙,原本只有圣堂庙一间,被视为唐家人的祖庙。
始建时唐家甫迁徙至此
村中老人传言,祖庙的修建大约发生在距今800多年前,而村中大姓唐、梁两姓的祖先那时刚刚迁徙到唐家。据此推测,圣堂庙的修建几乎等同于唐家的历史。而珠海的近代文化史也差不多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不同宗教三庙并居一处
不同宗教派别本不相容,鲜有三庙并居一处的。然而,在圣堂庙修建后的数百年间,唐家的先人们却在圣堂庙的右侧先后加筑了文武庙和金花庙。不仅如此,庙内神像的排列更加令人称奇。圣堂庙内佛祖释加牟尼像与道教神仙玄天大帝(北帝)及医灵大帝共处一室;文武庙正殿除了供奉关帝和文昌帝,还有《三国演义》中的周仓将军与关平太子;金花庙内,海神娘娘、天后圣母与送子的金花夫人共坐一堂。
三庙佛教、道教、地方神和儒家学说并崇,如同一个多重宗教文化的联合体,曾让初次到访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专家们激动不已。
三间庙:青砖瓦顶朱颜凋落
一溜三间并排的庙宇咋一看,与广东地区的普通祠堂没有多大区别,实际上,这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祠堂,而是三间相互联结又相对独立的庙宇群。三庙一字排开,文武庙居中,左边是圣堂庙,右边是金花庙。
庙宇的整体构架还很完整,墙体十分朴素,大部分呈青灰色,屋檐和横梁处残留着少许草绿色和朱红色彩绘痕迹。原本流光溢彩的琉璃瓦屋顶,破落严重,露出黛黑色的骨架,难以掩饰数百年的沧桑。庙壁上的砖头也因为长时间的风雨侵蚀,变得古迹斑驳。
据随行的《唐家湾侨刊》主编唐观挺老人介绍,唐家三间庙并不是一开始就建成的,而是分阶段扩建的。三庙坐西北向东南,青砖瓦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阔32.73米,进深29.6米,门前有平台与三庙并长,高出地面约1米,设有矮墙,长13.5米,总占地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
根据《唐家湾镇志》记载,唐家三间庙历史上曾经过数次重修,现时主体建筑为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我们今天看到的占地上千平方米瑰丽雄伟的香火丛林,是在同治二年(1863年)最后一次大修和扩建后的庙宇,至今已有140年历史。
1.圣堂庙·宗门大启法界宏开
三庙之中,圣堂庙历史最为久远,始建于明代之前。圣堂庙后枕鹅峰,前临珠海,左面金星门,右面是鹤龄。佛祖显灵石在正殿后*。因此称为唐家的风水宝地。
圣堂庙的建筑样式为两进夹一天井,中设香亭,正殿为歇山顶,门厅为硬山顶。圣堂庙门匾阳刻行书“圣堂庙”,两联为“宗门大启,法界宏开”,字体浑厚有力。佛堂正中安放着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两侧分别是玄天大帝和医灵大帝,主神像的左右两边还排着一干小神像,左边的依次是武判官、龙树王、康公真君、赵公元帅和方元帅,右边的神像是殷元帅、王元帅、华光大帝、洪圣大王、车公元帅以及文判官。
与常人眼里慈眉善目的佛祖形象相去甚远,圣堂庙供奉的释迦牟尼造像呈三面六臂、面色黝黑、鼓目圆睁,令人肃然起敬。唐观挺老人介绍说,这个造像与珠海其他寺庙的释迦牟尼造像存在很大的不同,应是元朝国教喇嘛教的佛祖造像,是根据释加牟尼受难像而塑。目前我国只有*和北京雍和宫内才有这种佛祖造像。至于当时为何要供奉喇嘛教的佛像?后人就不得而知了。
圣堂庙是香山县最古老的佛庙。唐观挺说,圣堂庙历经多次大修,从建立之初延续到现在的建筑主体只有圣堂庙大雄宝殿的主座,以及部分用乱石、三合土砌成的墙脚和蚝壳砌成的墙身。圣堂庙东北面的“回音壁”,据称就是从古代延续下来的,由唐梁二姓祖先用蚝壳加土夯成,墙身非常坚固、凉爽。此外,时至今日,在此颂经说话,仍觉声音洪亮,且有回声激荡。
2.文武庙·七星高耀两圣齐尊
文武帝殿又称文武庙,建筑年代稍晚于圣堂庙。根据庙中碑文猜测,其建筑年代大约在清初。
文武帝殿为三进夹两天井建筑,每进中间为五架梁上矮瓜柱承檩,前后间梁上雕板承梁,均为硬山顶。高居文武庙正殿的是服色鲜艳的文昌帝君和容貌威武的关圣帝君,以及高大的赤兔马和手托金印、面貌古怪的周仓。
据资料记载,自清嘉庆朝起,关帝和文昌帝多一起供奉,称为文武财神,香火鼎盛。关帝君,就是关公,在佛教、道教都有供奉,在佛教中称为伽蓝菩萨,在道教中则称为武财神。关帝君代表忠、义、仁、财运亨通;文昌帝君又称为文曲星,代表功名利禄,因为他博学多才,智慧过人,掌管着人的智慧。
唐观挺老人告诉记者,现文武帝殿的主体建筑为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文武帝殿正脊和飞檐上镶嵌的石湾陶瓷精品大多就是那个时候加上去的,内容包括佛光、舍利、鳌龙等,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庙匾“文武帝殿”及“七星高耀,两圣齐尊”庙联及圣堂庙庙匾和“宗门大启、法界宏施”庙联为清道光年进士,历任陕西巡抚、四川代总都、福建藩台的香山人曾望颜所书。文武殿内保存的数块碑刻,记载了唐家在清代时期的军事防卫、华侨、经济发展、历史人物活动等方面的珍贵历史资料。
3.金花庙·思培赤子惠普苍生
金花庙是唐家三庙中最年轻的一座,根据碑文记载,该庙为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添筑,供奉金花夫人。
金花庙,现庙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至今的古建筑。庙为两进夹一天井,为硬山顶建筑,原香亭被毁,现香亭为1993年重修。
金花庙正殿置供奉着慈眉善目的金花夫人,两侧排列各九位众生相的十八奶娘女性神祗和五位舞龙醒狮的童子,为香客求子祈福的神庙。现庙内除供奉金花夫人外,还供奉天后娘娘等神祗。
金花庙匾额“金花庙”及“思培赤子;惠普苍生”庙联为同治二年(1863年),唐家书香世家唐步瀛(增贡生)所书。
金花夫人是是珠三角地区供奉的一位女神。金花庙寄托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希望,无子女的来这里祈求子女,有子女的则祈求子女平平安安,学业有成。
“佛祖显灵石”仍在莲花座下
村中祖祖辈辈都流传着同一个说法。远古时候,建唐家三间庙的这个地方原是大片树林,左侧是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海。某日,一渔民清晨打鱼经过此处,看到林中飘出阵阵香烟,仿佛还传出念经敲木鱼的声音,便拨开藤蔓钻进去看,发现里面有一块石头,形状很像佛祖。回去告知村民,村人皆认为这是佛祖显灵的征兆,便发动乡里,筹集善款,在该处建庙朝拜。相传,那块佛祖显灵石至今还在圣堂庙正殿供奉的佛祖释加牟尼的莲花座下方。
马头军大战倭寇保住唐家
文武庙前殿左侧供奉着一位伏马将军,村人称之为马头军。此将军专为关公养马,所养赤兔马,是一跃千里的宝马。根据村里传说,很久以前,在唐家的海边,经常有海盗出没。连续几天夜里,村人听到屋外有马的奔跑和嘶鸣声,还有与海寇作战的声音。之后,村中便一切太平。村人认为是马头军抵御了海盗的侵略,保佑了唐家的平安。
金花姑娘成亲遇阻投湖自尽
明朝洪武年间,广州一位巡按夫人临盆难产,巡按非常着急,不料困极打盹,梦见一位老翁指点道:“请得金花姑娘来,可保*平安。”巡按派人找到一位名叫“金花”的民间少女,接到家中。巧的是,金花姑娘刚入后堂,夫人就平安产下婴儿。从此,金花姑娘成了“送子观音”,十里八乡的人求子或者接生都来找她,一个平凡的村姑渐渐被神化,最终没人敢与她成亲。金花姑娘一日比一日憔悴,最终竟投湖自尽。人们把这个湖称为仙湖,还建了座金花庙纪念金花,把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七日定为金花诞。解放前,珠三角地区有许多金花庙,香火旺盛,每逢金花诞,商贩云集,更有戏班表演,一连持续几日,非常热闹。
解放前每年端午请诸神“巡街”
唐家的老人们回忆说,解放前,每年端午节的时候,平日里寂静的三间庙就会变得热闹非凡起来。“下午四时开始游神,俗称耍菩萨,大人们把华佗、天后娘娘、文昌帝君、十八奶娘、武侯公等诸神装扮一新,配上龙椅座,一个个抬着沿街巡逻;队伍浩浩荡荡,有团龙、舞狮、飘色和奏乐,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和礼炮,场面热闹非常。沿途围观的村民不时作揖上香,一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家各户在门后燃烧粗香,在门口悬挂艾草。”解放后,唐家三间庙的各种宗教民俗活动逐渐中止。解放万山群岛的时候,唐家三间庙曾作为*临时驻扎的场所。1958年,唐家三间庙还曾改建为幼儿园。朗朗的读书声代替了延续数百年的袅袅梵音。“*”时期,唐家三间庙内的佛像悉数被毁,被改成了村中存粮的仓库。但所幸的是,庙壁上的几块青石碑刻被完整保存下来。现在三间庙内的佛像都是1993年组织重修时,请福建的师傅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复制的。
出海或远涉重洋必要来拜神
“拜圣堂庙可以得到祖先的庇护,而文武庙则代表了唐家人讲信讲义的道德品质,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虽然如今的唐家三间庙香火不再,但世代居住于此的唐家人,还是将三间庙视作一种祖先的精神和庇护。村里的渔民出海前或是商人、学者远涉重洋,外出打拼前,还是习惯前来拜一拜三间庙,以祈求一帆风顺。
看庙人梁伯告诉记者,现在的唐家三间庙,很少举办宗教活动,但不少居民逢初一、十五还是习惯到庙里祭拜一下。而许多老年人,则几乎天天来,烧香祭拜的、祈福的,或是只为在庙前和其他老人一起谈古聊天。
此时,在庙宇的不远处,八十多岁的梁奶奶,拄着拐杖,倚着青砖砌成的古屋,远远地眺望着三间庙。原来她在等着,看看庙宇前的老人来了没有,来的人多了,她便去凑凑热闹,聊聊天、叙叙旧。梁奶奶说,天气好的时候,每天下午两点,老人们便开始聚在庙前聊天,有的到庙里祈求心愿,排解心事。谈起以前的庙宇,她摇着头,缓慢地说,“很久啰,不记得喽”。当我问她还记不记得以前三间庙的样子,她抿着嘴笑了笑说:“就像现在这么漂亮。”
经常到庙前打牌的黄婆婆说:“三间庙对于老人来说,意味着很多,意味着过去难忘的历史功绩、现在的精神寄托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
开饭馆的阿红,颇有些与众不同,她说自己并不常去三间庙。“每天都会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来这里参观,我就不去占地方了,好让那些游客多些机会了解唐家镇,了解三间庙。”
初一、十五村里人均会来此祈福
作为唐家的80后一代,20岁的小罗是因为要带着外地的朋友来参观,才特意造访唐家三间庙的。穿着名牌运动T恤、牛仔裤,脖子上挂着MP3,一副很时尚的打扮的小罗,对于唐家三间庙的历史和当地的民情风俗,如数家珍。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三座古老的庙宇,正在被年青人遗忘。其实不然,三间庙连同唐家先民的精神,已经深深渗入到我们唐家人的血液当中,我们都不愿将这种延续了几百年,承接了几代人的精神信仰丢掉。”小罗说,每逢初一、十五,村里的年轻人也会和长辈们一起来上香、祭拜、祈福,带着苹果、葱、蒜等供品,期望平平安安,小孩子既聪明又会算等。
九块青石碑刻比古庙更珍贵
唐观挺
唐家三间庙理事会的负责人,唐家历史文化研究者、《唐家湾侨刊》主编
唐观挺认为唐家三庙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延续数百年的岭南古建筑和美丽的神话传说,庙里所保留下来的九块青石碑刻才是最具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这些碑刻反映了唐家镇在清代时期的军事防卫、华侨、经济发展、历史人物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围墙维修工程浩大且艰
道光七年(1821年)梁姓举人梁尚举在《重修三庙碑文》中记载道:“重修之后,风俗敦宠,人心淳懿,士气腾茂,农谷丰登,商贾往来之繁,鱼盐居积之富,比之前数十年,殆有过之无不及焉。”说明这一段时期唐家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进步。乾隆和道光年间的两次重修“捐款芳名者”都是唐姓、梁姓和邻近乡县的老一辈,对现在海外侨胞探祖寻根有一定研究价值。
咸丰年间,唐家有狐狸出没,“狐狸屡恣其凶,高枕欲眠,半夜惊心于犬吠;重门虽*,二更动魄于鸡鸣……”于是乎,号召大家捐款建围墙。
咸丰四年(1854年)由唐步瀛撰写的《重修围墙碑文》和他的儿子唐其翰撰写的《咸丰二年九月付上海县劝捐小引》的碑文中有碑文同样显示了唐家三庙尤其是圣堂庙在唐家的社会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围墙共二百六十余丈,绵垣望若长城,工费共银二千一百余两,润七月初六动工,十月初三竣工……”可知当年重修唐家围墙工程的浩大和艰巨。当年在闽扈一带经商的唐家人,为了促成家乡长治久安,维修围墙一再捐资。碑文中同时记载了同时期,粤中地区一支太平军在唐家、淇澳海面集结整顿的情况。
如今,这段经历了近150年的三合土围墙仍有部分保存完好。
洋务运动时期唐家收入颇丰
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一场台风把圣堂庙的香亭都吹塌了,唐家三庙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当年在海内外发家致富的唐家籍商人为数不少,所以很快便筹集到一万多两白银,对三间大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和扩建,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唐家三庙的主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8世纪中叶随着留学国外的唐家人逐渐增多和唐家人贸易的兴旺,越来越多的唐家人开始到外地谋生,并拥有了自己的实业。
根据碑文记载,在嘉庆九年和道光七年的两次重修工程中,只筹得约两千两资金,说明当时唐家地区的社会力量还不发达,国民经济局限于小农经济为主的模式下。但在“五口通商”后的“洋务运动”时期,唐家的经济就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咸丰四年在修建唐家围墙工程时,经过上海唐家籍商人的一再捐资,也只筹得二千两,而十年后重修三庙的工程,却一下子就捐集了一万一千多两,另外由圣堂庙主管的江西会,竟然能为唐家通乡团练局提供贷款一万六千余两,说明了洋务运动时期,唐家人兼收并蓄的开拓精神使他们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清末民初俨然是乡“行政机构”
从咸丰五年重修的《子英房谱》中唐步瀛所记“遂为祖庙请一江西会,更为之设药房司祝”,同治二年《三庙重修碑文》中的“庙后建楼一座以为公约集会之所……”还有《团练红呈》中的“按年勇由庙供足”,在清末民初新建“唐家大学堂”的计费收支等等,都说明圣堂庙的社会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宗教活动的范围,成为全乡的“行政机构”了。
直到*时期,乡政权建立,唐家三庙的行政作用才逐渐减退,但是在社会公共福利方面则仍然发挥着作用。唐家三庙依靠庞大的“香火收入”,不但长年支持乡里的中医,发放寒衣,为孤寡老人善后,而且每到年终,还向全乡老人不分性别、姓氏、贫贱都赠送年关肉食,表示对老人的尊敬。直至抗战中庙宇被日军挪用而终止。鐧惧害鍦板浘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