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3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4:51
“无我”: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断言否认灵魂、本体或任何其他先于任何现象存在的永久的物质实体的存在。佛家认为,人是由色法、名法构成,这里面没有永恒不变的我,也没有灵魂。组成“人”的这些极其细微的色法和名法,一直都在不停地生灭着,没有不生灭的东西,也没有一个叫做‘我’的实体存在。
梵语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anattan。又作非身、非我(凡夫认为心身中存在个“我”:把色、受、想、行、识是“我”,或者认为“我”在色、受、想、行、识中;而这种自我感觉,正是对身心错误认识)。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书《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说到:世界是由物质及精神现象组成,物质叫做色法,精神现象叫做名法。其中组成色法的最小单位是色聚,组成名法的最小单位是心、心所。色法、名法都是在非常快速的生灭着,一弹指间,名色法就生灭了上亿次。
任何生命的身、心都在不停地变化著,既有某一阶段的微小量变,也有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质变,质变也就是所常说的轮回,没有永恒不变的“我”。
无我是佛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 什么是“共相”呢?共相是指共同特征。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以不实之义为无我。当观受无常,如是观者则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忿怒) ;当观识无常,如是观则识非我,非我所、亦非我体。
扩展资料:
佛家曾说:“世间万事万物无相、无我”,如今,已获得神经科学的证实。你不记得自己婴儿时期的生活,但是,那时的你是你,现在的你也是你。然而,佛教认为那只是错觉,科学研究也愈来愈支持这样的哲学。
佛教的无我学说,主要为反对婆罗门教的有我论而提出的。婆罗门教主张“梵我一如”,认为“梵”是无所不在的唯一本质,宇宙间的最高主宰,自我(灵魂)是梵的一部分或梵的化身。而这种自我,其量广大,边际难测。只有亲证梵我同一,才能达到真正解脱的目的。
因此,原始佛教为了反对这种有我理论,提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个命题,被称为三法印。在部派佛教时期,佛教各派对此也曾引起了许多争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无我
参考资料:凤凰网—震惊世界:佛教理论“无我”被最新科学证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4:52
佛家认为,人是由色法、名法构成,这里面没有永恒不变的我,也没有灵魂。组成“人”的这些极其细微的色法和名法,一直都在不停地生灭着,没有不生灭的东西,也没有一个叫做‘我’的实体存在。
无我,又叫非身、非我。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书《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说道: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现象组成的,物质叫“色法”;精神叫“名法”。
其中,组成色法的最小单位是色聚;组成名法的最小单位是心、心所。色法、名法都在快速地生灭着,弹指间,色法和名法就生灭了上亿次。人也是由色法、名法构成,也是在不停地生灭。
任何生命的身、心都在不停地变化著,既有某一阶段的微小量变,也有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质变,质变也就是所常说的轮回,没有永恒不变的“我”。
无我的发现
无我是佛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 什么是“共相”呢?共相是指共同特征。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以不实之义为无我。当观受无常,如是观者则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忿怒) ;当观识无常,如是观则识非我,非我所、亦非我体。
梵语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anattan。又作非身、非我(凡夫认为心身中存在个“我”:把色、受、想、行、识是“我”,或者认为“我”在色、受、想、行、识中;而这种自我感觉,正是对身心错误认识)。
因为外道的定实际上是依旧随流着幽微的行,和识在哪里反反复复的,而世尊“观”而入定,便能在定中察觉一切,不为一切所动,故而最终解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震惊世界:佛教理论“无我”被最新科学证实(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4:52
无我的佛教意义不是说没有这个人,而是说没有这个可执著、可爱恋的一个人,原因是佛法从无常观来认识理解世界,一切都是在变动中,相关联中,没有永恒不变和独立独存,这个“我”也是在不断生长变化,不断与周围发生关系,所以也是无常的表现。这个“我”是指独自成立的、永恒存在的、自我成就成熟非关其他条件的“我”,因为这些是不真实、不可能,所以无我的结论就此得出。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4:53
楼主 您好!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4:54
忘记了自我的存在。这是一种很难达到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