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他们有哪些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4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1:57
一、王羲之
1、人物资料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2、故事(入木三分)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二、颜真卿
1、人物资料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
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2、故事(改善风俗)
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县里有个叫杨志坚的人,酷爱学习,但家里贫困,不为乡人所了解。他的妻子因为钱财的供给太少,向他要休书离婚。
杨志坚写了一首诗送给她说:“当年立志早从师,今日翻成鬓有丝。落托自知求事晚,蹉跎甘道出身迟。金钗任意撩新发,鸾镜从他别画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
他的妻子拿著诗,到州里去办理官府的公文,以便改嫁。颜真卿在评判的公文上说:“杨志坚很早就钻研儒家学说,很有作诗的名声,心里虽然羡慕高高地考中科举,自身却没有享受到一点俸禄。
他的愚昧的妻子看他始终没有考中功名,竟然不想再和他一起生活下去,不愿意象冀缺的妻子,帮助丈夫成就事业;只想学朱买臣的女人,讨厌并抛弃自己的丈夫。
给家乡带来耻辱,败坏了道德教化,如果不给以惩罚警诫,怎么能制止这类轻浮的行为呢?妇人应当打二十板子,任凭她去改嫁。
杨志坚秀才,资助他粮食布匹让他随着军队暂时担任个职务。”四面八方的人们听说了这件事,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从此江表一带的女子,没有敢抛弃她的丈夫的。
三、米芾
1、人物资料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
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2、故事(米公洗墨)
米芾是一位受人崇敬的清官廉吏。据史料记载,米芾为官的一大特点是“用文雅为治,尚礼教,祛淫祠”。
北宋绍圣四年,米芾出任江苏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主政两年,多有惠政。期满离任时,乡绅百姓略备薄礼为他送行以示感念,米芾一一婉拒,并再三叮嘱家人:“凡公之物,不论贵贱,一律留下,不得带走”,还亲自逐一检点行李,生怕家人暗自夹带。
米芾发现自己常用的一支毛笔上沾有公家的墨汁,便让家人把砚台、毛笔洗干净后,方离开县衙。米芾临池洗墨,不带走安东的一点点墨汁,清清白白上路,一时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洗墨的水池取名为“米公洗墨池”并立碑记之。
四、赵孟頫
1、人物资料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
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2、故事(援作春题)
元朝兴盛时,扬州有个姓赵的人,富裕而喜欢招待客人。他的家里有明月楼,人们替楼写春联,大多无法符合主人的想法。
一天,赵孟頫路过扬州,主人知道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楼上,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他,席上所用的都是银制的器具。酒过半巡,主人拿出纸笔,请求赵孟頫替他写春联。
赵孟頫拿起笔即写道:“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到春联后,非常高兴,把酒具全部撤下并把它们送给赵孟頫。
五、王铎
1、人物资料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携,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
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王铎的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其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
2、故事(神笔王铎)
传说王铎入阁拜相后,皇帝让他书写一幅匾额:天下太平。楷书巨匾挂上后,在一片赞扬声中,一个太监忽然发现“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天下“大”平。众人抬头细审,果然是真。
正待发问之时,但见王铎不慌不忙地手握颓笔,将笔向匾上掷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点在“大”字左下方,遒劲洒脱的一个“太”字,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
皇帝惊喜万状,称赞道:“王爱卿真乃神笔也。”从此“神笔王铎”驰名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颜真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孟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3:15
所谓“三大行书”,是指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黄州寒食诗稿》)。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50岁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一众好友亲朋四十余人来会稽山阴兰亭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按当时的风俗,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在流觞曲水的宴乐中,众人饮酒赋诗,最后由王羲之作序,王羲之在微醺中提笔展纸,留下了《兰亭集序》这篇滋养千秋后代的书法和文章佳作,成为中国书法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件《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是王羲之即兴书写的一篇草稿,多处有涂改的痕迹,据说,后来王羲之又书写多遍,其神采均不如此高。这件作品标志着汉字行体的成熟与书写的完美,蕴涵了王羲之严谨、舒朗的个性与才情,其笔法、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字体结构、章法变化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全文三百二十四字中仅“之”字就出现了二十处,书写无一雷同,却又达到了整篇神韵的和谐统一。唐初,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书法推崇备至,以不雅的方式从王羲之后人手中骗到这篇《兰亭集序》,他死后把王羲之的真迹带进了自己的坟墓。流传至今最佳版本是唐代冯承素双钩填廓的一件,因上盖有中宗神龙年号印,也称神龙本,成为历代学习书法的经典范本,明代书画大家董其目赞誉:“章法为古今第一。”
唐代颜真卿书写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流露出春游酒乐的雅兴,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充满了痛失亲人的满腔悲愤。《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任平原太守之职时,收复了被叛军掠夺的常山失地后,他找到为镇守常山而牺牲的堂兄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遗体,写下的一篇国仇家恨、血泪斑斑的祭文。颜真卿刚开始写《祭侄文稿》时的情绪相对平静,先道出年月,再表明自己的身份,接着流露出对侄儿季明青春才貌的感伤回忆和赞扬,当他写到“贼臣不救,孤城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颜真卿对私利小人的痛恨和兄侄遭遇的伤怀,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情,书法线条悲愤沉重、凄楚锋利,形成了整篇书法悲愤之情的*。
贬居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写出了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稿》。苏轼学习书法沿袭了唐人的风气,早期多学二王,后来很喜欢颜真卿端正朴厚的书风。他的字多呈扁宽肥硕状,同时代的书法大家黄庭坚戏称苏轼书法是“石压*”体,《黄州寒食诗稿》也代表了苏轼书风的这一特点。然而,《黄州寒食诗稿》又是苏轼书法中少见的一件情绪波动极大、节奏感极强的作品。
欣赏这幅作品不可弃其内容而只看书法,借惜春之情抒悲愤之意的诗,才是这幅书法产生的情感根基。从作品上看,苏轼起笔时心情很平和,白话般地平铺直叙:“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书写从容,结字严谨中还透着秀美之气,没有流露出一点儿的悲愁,如交响乐的低音前奏。当他写到“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时,苏轼内心深处的悲愤再也无法克制了,出现了他在书法中少有的情绪外露和个性张扬,一改平时笔法绵里藏针的含蓄,侧锋中锋并用,连续将“苇”字和“纸”字最后一笔放开,一舒满腔怒气,尤其将“纸”字最后一笔用中锋拉下,像一把利剑插在了“君”字的头上。他从平和的心情下笔,随着情绪的转化,字越写越大,写到“破灶”时出现了悲愤情绪的*,最后一行仅用一个字收尾,又产生一种风雨过后的平静美,在章法上也与开头三行产生了呼应关系,使整幅作品显得起伏有致,狂而不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4:49
1、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 、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2、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苦学的故事直接影响了他的儿子王献之,并且了“我儿写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的故事。
3、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是唐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柳家塬人。他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
从此以后,他写的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得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值不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宇。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起初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华京城离柳家塬有40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千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京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寿门,见北街一颗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灿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汉没有说假话,他惭愧极了,心想: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我真是差得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昆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向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糜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
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美称。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京城南的鹳鹊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88岁去世为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6:41
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他们有哪些故事?
为什么
我来答
热心网友
2019-11-25
1、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 、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2、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苦学的故事直接影响了他的儿子王献之,并且了“我儿写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的故事。
3、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是唐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柳家塬人。他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
从此以后,他写的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得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值不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宇。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起初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华京城离柳家塬有40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千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京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寿门,见北街一颗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灿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汉没有说假话,他惭愧极了,心想: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我真是差得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昆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向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糜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
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美称。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京城南的鹳鹊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88岁去世为止。
我国古代的著名书法家和他们的故事是什么?
自此以后,米芾牢记秀才的教导,用心练字,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4、赵孟頫 一家皆善书 赵孟頫的二子赵雍、赵奕并以书画知名,而其夫人管道升聪敏过人,能书善词,绘画精于墨竹、梅、兰,笔意精绝。元仁宗曾取管道升的书法,与赵孟頫及其次子赵雍的书法用玉轴精装,钤上御印藏于秘书监,说:...
你知道我国古代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
钟繇——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书法学习十分执着、热衷,几乎已经达到痴狂的地步。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性质浓厚,以至于睡前还不断地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韦诞也是当时的一...
你知道我国古代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吗?
4、赵孟頫 一家皆善书 赵孟頫的二子赵雍、赵奕并以书画知名,而其夫人管道升聪敏过人,能书善词,绘画精于墨竹、梅、兰,笔意精绝。元仁宗曾取管道升的书法,与赵孟頫及其次子赵雍的书法用玉轴精装,钤上御印藏于秘书监,说:“让后世知道我朝有一家的夫妇父子都善书,这也是奇事啊!”5、神笔...
关于中国著名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简短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如下:1、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十分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以前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
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简短
1、王羲之吃墨 王羲之小时候写字时专心致志。母亲只好让书童给他把饭送过去,有馒头,还有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当母亲来书房看小羲之的时候,一进书房便笑得前仰后合。原来王羲之边吃饭边看字帖,竞将墨汁当成蒜泥蘸着吃了,弄得满嘴乌黑。2、竹扇题字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竹扇在集上叫卖,卖不...
关于著名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如下:1、王羲之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
我国古代关于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有:1、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非常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地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
著名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著名书法家的故事有:1、王献之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书法家。父与子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王献之也受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
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有哪些吗?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故事:1、坦腹东床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为书法爱好者酷爱。“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门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
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简短
1、王羲之墨汁当蒜泥吃 王羲之小时候练习书法非常专注。一次,他的母亲送饭来给他,带来了馒头和蒜泥,这是王羲之非常喜欢吃的。然而,当母亲进入书房时,却看到王羲之将墨汁当作蒜泥蘸着吃,满嘴都是墨迹。2、王羲之题字卖扇 一次,王羲之看到一位老妇人在集市上卖扇子,但扇子卖不出去。他便主动提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