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21:38
酸雨的形成,受到一些影响因素的*。其中,以大气中的氨、大气中的颗粒物、气候条件对其影响最大。这些影响因素有的对酸雨形成是促进的作用,有的对酸雨形成构成阻碍的效果,并且都对酸雨的酸度构成影响。
大气中的氨在酸雨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证明,降水pH值决定于硫酸、*与氨气、碱性尘粒的相互关系。氨气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氨是大气中唯一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气体。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
在大气中,氨气不仅与硫酸气溶胶形成中性的硫酸铵或硫酸氢铵,而且与二氧化硫反应使二氧化硫含量减少,避免了硫酸的生成,酸雨出现的机会也减少了。总的来说,大气中氨气浓度低且酸性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地区,酸雨肯定比较严重;相反,大气中氨气排放量大的地区,只会出现少数甚至不出现酸雨。
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土壤中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加。我国京津地区土壤pH值为7~8以上,而重庆、贵阳地区则一般为5~6,这是大气氨水平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偏酸性的地方,风沙扬尘的缓冲能力低。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至少在目前可以解释我国酸雨多发生在南方的分布状况。
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后者在北方约占一半,在南方约占1/3。大气颗粒物对酸雨形成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缓冲作用,一方面是催化作用。
大气颗粒物对酸雨的缓冲作用与颗粒物本身的酸碱性有关。如果颗粒物呈碱性或中性,就会对酸性起中和作用,降低雨水的酸度;如果颗粒物本身呈酸性,就不能起到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雨的来源之一。国内许多研究工作表明,我国北方城市大气颗粒物浓度高,粒径大,多为碱性,对酸雨缓冲能力较强;而南方城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相对较低,粒径小,多为酸性,对酸雨缓冲能力较弱,这就是我国南方酸雨多而北方酸雨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气颗粒物对酸雨形成的催化作用表现为,大气颗粒物所含的锰、铁、铜、钒等金属离子,通过复杂的催化氧化过程,可以加快二氧化硫的氧化反应速率,使其与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并生产硫酸。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是国外的几倍到几十倍,因此在酸雨研究中自然是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
气候条件对酸雨的形成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比如,高温高湿的条件有利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为硫酸、*,反之则会使转换速度变慢,自然也就降低了雨水的酸度。再如,风速可以影响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当风速大时,大气层结不稳定,对流运动较强烈,污染物能够迅速扩散,使其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相反,风速小时,大气层结比较稳定,容易出现逆温现象,污染物难以扩散,积聚在低层大气中,浓度增高,导致酸雨污染加重。风向的影响则表现在大气污染源地的下风向容易出现酸雨,其上风向酸雨产生的机会大大减少。雷电不仅能使氮氧化物浓度增加,而且能加快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氧化速度。因此,雷电多发区正是酸雨几率较多的地区。
另外,某一地区的地形是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酸碱性物质的排放量和排放比例,日照时数和年降雨量等因素,也对酸雨的形成有相应的影响。
链接:清洁降水背景点
酸雨是污染造成的,为了对比,必须找一个无污染的相对干净的地区进行酸雨监测,这样的监测点就被称为清洁降水背景点。联合国有关组织分别在中国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山麓、印度洋的阿姆斯特丹岛、北冰洋的阿拉斯加、太平洋的凯瑟琳和大西洋的百慕大群岛等地建立了内陆与海洋和海洋与内陆连接的清洁降水背景点。
我国云南丽江酸雨监测站坐落于被人称作“香格里拉”的玉龙山侧,有先进的观测仪器设备、整洁的试验室、训练有素的环保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对比,我国酸雨区域大致属于内陆型,其特征是酸性来源,首先是硫酸根;其次是*根,酸缓冲物以氨和钙离子为主。
除了联合国在我国建立的清洁降水背景点之外,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南方“酸性”降水规律,我国还在相对不受污染或少受直接污染的某些地区建立了国控清洁降水背景点。它们一般选在各省深山区,但为了工作方便,也须选在交通便利地区。这些站位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安徽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