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7 18: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20:26
君字的演变过程如下:
君,jūn,尊也。从尹从口,治理发号。古文象君坐形。故从口。(1)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2)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sovereign;ruler]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道德品行良好的人也可称君子。
从甲骨文到楷书,君字大多是从尹、口。从尹,像手握权杖,表示掌握权势的人;从口,表示发号施令的人。从尹、口,表示握有治理权势又能发号施令的人。金文、战国文字「尹」字逐渐讹变为左右对称的、《说文》古文改为从廾口,「廾」字仍表治理权势。在六书中属于形声。
会意字。甲骨文“君”上部是“尹”,下部是“口“。尹像手执权杖形,一说像以手执笔形,本义是治理;口表发号施令。上下两部分合而会意,表示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之通称。《荀子·礼论》:“君者,治辨(通“办”)之主也。”古代帝王崇尚无为之治,具体的事都由手下人来办理,这些主持办理具体事务的人就是“君”。
“君”由“尹”字分化而出,但二字在甲骨文中用法并不完全等同,西周金文中二字分化比较彻底,混用只有个别用例(如公臣簋有三件,两件作“天尹”,一件作“天君”)。《说文解字》古文“君”字形体发生了讹变,侯马盟书中就产生了这种写法,是由新附①、新附②形讹变而来的。篆书以后,表示手杖的一竖变为一撇,又由此发展为汉隶和楷书。
“君”本王臣之称。甲骨文中“君”字之义或与“尹”同用,如多君与多尹、多臣、多公均指人臣,西周仍承用此义。甲骨文、金文中商、周最高统治者称“王”或“余一人”,未有称“君”者。整个两周时期,“天子”始终是周王的特有称呼。两周金文中,周王以外之朝廷*及诸侯国、方国之首领均可称之为“君”。
“君”或“天君”在金文中可用来指周王之后妃,如作册瞏尊“君令余作册瞏安夷伯”之“君”;也可指宗妇,即宗子之妻,如五年琱生簋“以君氏令曰”之“君氏”。“君”还用于职官名,如“里君”、“邦君”等。金文中“君”也用于指丈夫,反映出当时君统与宗统的合一,夫妻关系如同君臣关系。
春秋战国时用为封君之称,如樊君鬲之“樊君”、邛君壶之“邛君”、鄂君启舟节之“鄂君”,文献中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等。“君”还用为动词,表统治、治理义(见晋姜鼎),也可以用为姓氏。
战国中山王方壶始见“君臣”对称,曰“遂定君臣之位”,同时君又称“主”,如“臣主易位”,这个意义是后世用为“天子”的“君”的一个重要演变链环。“君”后世便衍申成帝王之称,指一国之国君,即最高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