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8 22:1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07:00
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和人类进步的标志、是城市管理的作用空间。研究城市的由来和发展,对于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规律。掌握现代城市的特点、做好城市公共管理工作、协调城市管理与发展两者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城市的起源
一、 城市定义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研究城市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生态学、*学、人口学、建筑学、系统学、军事学等多门学科。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进行了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城市的自然定义
地理学者认为,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第二、三产业人群集中区域、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的投入点和结合点。建筑学者认为、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生态学者认为,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系统。
,二。 城市的集聚定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农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 孤立和分散。”城市的集聚并不是人口或其他要素简单、松散的堆积和集合,而是有机的系统的结合,并且能因此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弗朗索瓦·佩鲁认为、这种集聚能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同时通过“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增长,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三, 城市的功能定义
城市有两种基本功能。 即防御功能和交易功能。此外、古代城市还有行政管理和宗教功能。近现代城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即城市是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居住的场所。这一定义与城市集聚定义是相联系的、第一产业空间布局的特征是分散的、它是农村经济、社会最基本的特点、 第二、三产业空间布局的特征是集聚,它是城市经济、社会最基本的特点。、四, 城市的文化定义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认为。城市是有力的社会化环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的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的
1/7页
整体。在古代、由于经济上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在城市文化上体现出一种农业文化形态,如以农为本、思想封闭、社会分工不发达、流动性低、重视传统风俗习惯等。在现代社会。城市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和支点、是现代文明的集聚地。作为商业结构体的城市,是由市场运作而产生的、它具有相当高度的分工和专业结构。在城市社会里。集团利益代替了传统的感情纽带。以差异性、利益性为基础的群体团结取代了以宗法性、相似性为基础的群体团结,因而在城市文化上体现出世俗性、开放性、流动性、差异性等特点。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 “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经济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集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在他看来。城市的定义,不在于它的物质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传播和延续文化的功能。
,五, 城市的系统定义
城市是一个空间地域系统,是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和制约而形成的有一定地域范围的有机体。它包含着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 内部与外部、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的多种组成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城市系统的整体性。见图1 1。城市系统
自然系统
。城市地理学、
城市环境学
的研究领域、 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
自然资源——水源、土地、矿藏、能源、农田、森林
自然环境——环境本底、污染状况、稀释能力
经济系统
、城市经济学
的研究领域、
生产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
流通部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
服务部门——房地产、咨询、餐饮、饭店、其他服务
社会系统
,城市人口学、
城市社会学
的研究领域、
人口构成——性别、年龄、 民族、文化、就业、宗教、婚姻等
社会组织——党政军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学校、街道等
2/7页
社会治安——*、检察、*、司法等
建设系统
。城市规划学、
土木工程学、
建筑学的研究
领域、
主体设施——非为本市服务的工厂、学校、*机关等
附属设施——住宅、商店、 中小学、医院、文体设施等
基础设施——给水、排水、邮电、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
图1 1城市系统结构
因此、从以上各种定义以及现有城市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很难形成一个为多数人所认可的较为完整的定义。尽管城市是如此难以定义。但它绝不是一种完全无法把握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因此。有的学者指出。虽然城市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都不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我们通过如下几点大致可以弄明白城市的含义, ①人口。 ②人口密度。 ③产业构成, ④中心性、 ⑤其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它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用于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着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日,山鹿城次.城市地理学.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6、 2 4
二、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等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和探索的课题。关于城市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 社会分工说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过着狩猎生活,没有固定的住所。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部落的形成。人类才逐渐走向定居生活。原始社会后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出现了私有制、商品交换的萌芽和较固定的商品交换场所、于是就产生了早期自然状态的“市”。到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或奴隶社会初期。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独立商人、高利贷者的出现。于是就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
。二, 集市说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集市贸易,促使居民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集中、从而出现了城市。
3/7页
中国古代《易经》中的“日中为市”、 《国语》中的“争利者于市”等,都是这一见解的说明。很显然、 由于早期简单的物物交换、导致了集市的出现。而集市交换的经常化,在一定的地点便形成了以交换为主的城镇。从这种意义上说,城市的起源, “市”在先、 “城”在后。。三、 私有制说
城市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在原始社会后期, 由于生产力发展、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增多。使个体劳动取代集体劳动、占有剩余产品的私有制取代原始的公有制成为可能。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进而导致出现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分化。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城市国家就出现了。
。四。 防御说
这种观点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城市是统治者为了保护自身经济、*等利益而修建的防御工事。古代的城市大都有具备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墙。所谓“筑城以卫君”、 “君是城之本”、是古代城市兴起动因的历史记载。另一派认为、城市是为了抵御和防止别的部落、氏族、国家的侵犯,保护居民的财富不受掠夺,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或部落首领、统治者居住地修筑城廓。不管哪一派。都认为防御是早期城市的主要职能。
,五。 地理环境说
人类最初的居住方式取决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条件、气候环境、资源状况等自然因素。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 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3在城市产生的初期,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在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城市才能得以产生。这种理论特别强调水源是古代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因为剩余农产品很大程度上是灌溉农业的结果、而灌溉又导致了特殊形式的劳动分工、使大规模合作成为必要。并促使人口和住宅集中及管理体系的形成、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城镇。
。六。 公共工程说
城市的产生是由于人们面对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或者为修筑大型的公共建筑、如水利设施、神坛、大型墓地等、 由于少数村落没有办法完成、于是组织起来,共同实施。于是村落群、中心、私有财产、社会分工、社会等级出现了、并最终导致了城市的产生。王颖.城市社会学.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14
。七, 血缘与宗教说
由于古代社会的社会性和宗教性推动力的协同作用,这些固定的地面目标和纪念性汇集地点逐渐把有共同祭祀礼俗或宗教信仰的人们定期地或永久地集中到一起。这便是城市形成的最初胚胎。
上述各种说法都触及到了城市产生的一些重要因素。只不过有的是内在的、有的是外在的并偏重于特定学科角度。
城市既然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就应该到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中去寻找城市的起源。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城市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出现、城市才在人群有防卫的固定的集聚地萌芽、并逐渐发展起来。在中国, “城市”一词源于“城”与“市”的基本内涵、它既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基本功能,也反映了城市起源的上述特点。 “城”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 “市”则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有了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之后的产物。 “日中为市”就是对这种交换场所的形象描述。 “城”与“市”的结合形成了这种的早期城市,在中国、城市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逐步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仅具有“城”与“市”的基本含义的城市,逐渐变成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高度聚集的复杂的有机体。
三、 城市发展的动因
4/7页
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许多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认为,城市具有聚集和扩散效应。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城市在与区域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了发展。
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城市经济中可以把所有的产业划分为基础产业和服务性产业两部分。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得到发展。
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理论认为、人类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竞争而追求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人类在空间集中,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发展的交通通信理论认为。城市能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或交易的机会、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交通及通信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而其发达程度,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认为,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的新的一轮国际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新一轮的国家劳动分工中,西方发达国家把许多加工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发展。而在发达国家。一些城市则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第三产业占据了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中心城市。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找出各种不同的原因。事实上,城市这个复杂的综合体,其发展是由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城市发展的阶段
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从城市的形成到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有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从历史发展来看、世界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早期城市、传统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
一、 早期城市
考古资料证明。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今伊拉克境内,沿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而立。如乌尔、拉戈什、 巴比伦等。埃及的底比斯城在公元1360年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在中国,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粗具规模的城市、如夏的禹阳城和商的成汤城。春秋时期诸侯割据,加速了都城的兴起。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规模大而且繁荣的城市纷纷建立起来。
早期的城市产生和存在的年代大致处于奴隶社会。早期城市的主要特点是, 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城市中手工业、商业已有所发展。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城市主要是行政、宗教、军事或手工业中心。*统治功能突出。在城市里。气势宏伟的王室宫殿和墓葬工程占有突出地位。此外,还建造一些寺庙、运动场、剧院、手工作坊和商场。 由于奴隶社会的生产还比较低下,农业在整个经济中仍占统治地位。城市对农村在经济上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出现了许多城邦、即所谓的古代城市。通常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村庄共同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或行政组织。实现奴隶主对城市和周围村庄的统治。在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都出现和存在过城邦、较为典型的为雅典、斯巴达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以一个城市为据点的诸侯小国也属于城邦性质。
二、 传统城市
传统城市具有自然经济时代的封闭性、消费性、孤立性特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相当于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的城市、在欧洲指中世纪城市。人类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比奴隶制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明显提高。剩余产品越来越丰富。手工业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匠人专业化和集中化的趋势增强,交通运输手段增多并广泛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