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 有谁知道桐乡的地名文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7 08:1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6:14
凤起梧桐,取“桐”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6:15
桐乡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属于嘉兴五县市之一,1993年4月撤县设市。 东距上海131公里,北离苏州74公里,西邻杭州65公里,居沪、杭、苏金三角之中;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美,一派江南水乡景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美誉。
春秋(前770~前476) 今市境初属越,为吴越接壤争战地区。南有御儿(语儿),东有隆和携李(醉李、就李)。这是境内最早的地名,皆见于《春秋》经传及《国语》、《史记》等典籍。《春秋》鲁定公十四年(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闽庐十九年,公元前496年),“五月,于越败吴于携李(杜预注∶携李-,吴郡嘉兴县南醉李城)。”吴国于今石门镇垒石为门以为吴越之界。越王勾践三年(吴王夫差二年,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夫椒山,在太湖中),人越。今县境属吴。 战国(前475~前221) 战国初年,吴越战事又起。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冬,越灭吴,尽有吴地。县境复归越。 勾践灭吴后,传六世,至王无疆,无疆九年(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钱塘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此后,市境属楚(楚灭越年代,说法不一,此从《史记》、《资治通鉴》)。 秦(前221~前207)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会稽郡下设由拳(今嘉兴)、乌程(今湖州)等县。元《至元嘉禾志》有“御儿为由拳县之西鄙,介于钱塘、乌程之间”的记载。 西汉(前206~公元8) 时,御儿亦称语儿。高祖五年(前202),东海、会稽、泅水、陈郡、薛郡人楚国。今市境属楚国。六年(前20l),东阳、吴郡、鄣郡人荆国。今县境属荆国。十二年(前195),改荆国为吴国。今县境属吴国。前元四年(前l53)以后,恢复会稽郡。今县境属会稽郡。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会稽郡属扬州。今市境属扬州会稽郡。 东汉(25~220) 永建四年(129),割钱塘江以东为会稽郡,钱塘江以西为吴郡。今市境隶吴郡。三国(220~265)吴黄龙三年(231),由拳县“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元《至元嘉禾志》)。吴赤乌五年(242),避太子和讳,改禾兴县为嘉兴县,属吴郡。今市境为嘉兴县西乡。 晋(265~420)至南朝宋、齐、梁、陈(420~589) 市境“俱为嘉兴之西乡”,属吴郡。至南朝陈永定(557~559)初年,立海宁郡,“桐地隶海宁”(清《光绪桐乡县志》)。 隋(581~618) 隋平定陈后,撤嘉兴县,并人吴县(今苏州)。今市境属吴县南境,隶苏州(明正德《桐乡县志》称隋开皇九年〈589〉,废嘉兴,入钱塘,属杭州。隋仁寿二年〈602〉,复设嘉兴县。此从清嘉庆《嘉兴府志》)。 唐(618~907) 武德七年(624)复置嘉兴县,属苏州。今市境属苏州嘉兴县。翌年,又撤嘉兴县,县境人苏州吴县。贞观八年(634)(明正德、清光绪《桐乡县志》皆作贞观元年;此从《旧唐书.地理》),复置嘉兴县,属苏州(曾两次改称吴郡)。今市境属苏州嘉兴县。 五代(907~960) 今市境随嘉兴隶属杭州,为吴越国钱氏地。吴越王钱嘉兴设义和镇(后改称市,在今崇福镇)。后晋天福三年(938),析杭州嘉兴县西南的崇德、南津、语儿、千乘、积善、石门、募化七乡,置崇德县,设县治于义和市,属杭州。 天福五年(940),吴越王钱元瓘在嘉兴县设置秀州,为吴越国所辖十三州之一,下辖嘉兴、盐、华亭、崇德四县。 北宋(960~1126) 熙宁十年(l077),再割嘉兴县的梧桐、永新、清风、保宁、千金五乡入崇德县。至此,崇德县共辖十二乡,直至元代至元年间未变。 政和七年(1117),赐秀州名为嘉禾郡。崇德县隶嘉禾郡。 南宋(1127~1279) 庆元元年(1l95),升秀州为府,改称嘉兴府。嘉定元年(l208),又升嘉兴府为嘉兴军节度。崇德等四县仍隶属嘉兴。 元(1271~1368) 至元十四年(l277),改嘉兴军节度为嘉兴路,置嘉兴路总管府,后属于江浙行省,下辖崇德等三县一府(华亭府)。 元贞元年(l295),升崇德县为崇德州,属嘉兴路。 明(1368~1644) 洪武二年(l369),复嘉兴路为嘉兴府,复崇德州为崇德县。 洪武十四年(1381)嘉兴改隶浙江布政司,从此,崇德随嘉兴隶属于浙江。 宣德五年(l430),析崇德东境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新、梧桐六乡置桐乡县,设县治于梧桐乡凤鸣市(今梧桐镇)。 清(1644~1911) 崇德、桐乡两县同隶嘉兴府。康熙元年(1662),因崇德之名与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同,故避讳称石门县,同时改石门镇为玉溪镇。 *元年(1912),废嘉兴府,石门、桐乡两县属钱塘道。3年,石门复称崇德。16年废道制,两县直属浙江省*。27年划属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28年至36年属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区。37年后属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德、桐乡两县同属浙江省*第一专员公署(后改为嘉兴专署)。l958年11月,两县合并称桐乡县。1970年,改嘉兴专区为嘉兴地区,桐乡县隶嘉兴地区。1983年,撤销嘉兴地区,分设嘉兴市、湖州市,桐乡县隶嘉兴市。1993年5月撤消桐乡县设立桐乡市。
“三跳”是桐乡传统的民间曲艺,曾在桐乡农村广为流传,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因演唱艺人演出时所用之主要道具为三段毛竹板,即“三跳板”,故名“三跳”
“三跳”起于何时,目前尚未查到文字记载,
据民间传说:一千多年前,隋炀帝杨广开凿了大运河后,桐乡三跳传后人
他为了到繁荣的江南水乡游乐,带着皇亲国戚及文武大臣,乘坐千百艘彩船,沿运河南下,这些游船由数十名纤夫背纤前行,纤夫们背着沉重的纤板,拉着长长的纤绳,日以继夜地背纤。寒来暑往,吃不饱,睡不成。冬季要忍受刺骨的寒风;夏天要遭受烈日的曝晒,而到了晚上,又要饱受蚊叮虫咬之苦。日复一日,纤夫们实在忍受不了这非人般的生活,当船只行至江南水乡人口稠密地区时,纤夫们纷纷丢下纤绳向运河两岸乡间四处逃散。他们逃跑时,随身只带—块用于背纤的毛竹纤板,其他—无所有,流落乡间,—时难以归家,只好将纤板壁制成道具,用毛竹片敲打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一边说唱,沿村乞讨谋生。久而久之,这种说唱的形式经过慢慢演变,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民间曲艺——“三跳”。其演唱曲调名“劝世调”,并用纤板做成的道具,所以亦称为“纤(劝)书”。 “三跳”的另—种说法是,它由明代的“宣卷”演变而来。据明代《吴兴掌故集》卷十二记载:近来村庄流俗以佛经插入劝世文,俗语什伍群聚,相为倡和,名曰‘宣卷’……,另据《中国文化辞典》宣卷条称:“宣卷”,曲艺曲种,即宣讲宝卷之意……,明末清初,宣卷在江浙一带设列发展,以演唱故事为主体,成为一种曲艺形式。因此,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桐乡的“三跳”除内容、形式等“宣卷”中所述“劝世文”内容比较接近。由此可见,“三跳”,由明代“宣卷”演变而来一说也不无道理。但不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根据史料推测,“三跳”这一曲艺形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是毋庸置疑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6:15
北滘镇
北滘镇境古代有100多条涌,统称其地为“百滘”,后取谐音改称“北滘”。明清时期属桂林、都粘堡及龙头、新良两堡的一部分,*时期分属第三区和第五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6年3月仍分属三、五两区,1956年4月起分属陈村区和乐从区,1958年2月划入陈村乡,同年10月成立陈村人民公社,1961年5月起从陈村公社分出独立建制,1983年11月起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