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5 15: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1 06:47
据*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台湾的《国语辞典》,「始作俑者」专指首开恶例的人,因此是贬义词。 从语源上考察,「始作俑者」一词源自《孟子》。早期的学者认为,「始作俑者」提倡以人偶陪葬,导致后世君主用活人殉葬,因而被孔子咒骂。 也有人认为,在历史上,应是先有活人殉葬,然后才有人提出以人偶代替活人。尽管如此,现时「始作俑者」一般都被当作贬义词。 我曾经回答相关问题,现在转引资料供您参考: 第一种意见认为「始作俑者」导致后世以活人殉葬。 汉代赵岐注《孟子》:「俑,偶人也,用之送死。仲尼重人类,谓秦穆公时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恶其始造,故曰此人其无后嗣乎。」宋代孙奭疏:「仲尼有云:『始初作俑偶人者,其无后嗣乎!』无他焉,是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故后有秦穆公以生人从葬,故曰其无后嗣也。」 正如问者所言,殷商已经用活人殉葬,以上说法与历史顺序不符,因此又有以下两种说法。 第二种解释是说,孔子认为虽然用假人陪葬,在意念上实在仍与用真人陪葬无异,所以指责最初发明俑的人,一定会得到报应,绝子绝孙。 朱熹《孟子集注》:「俑,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像人以葬,孔子犹恶之,况实使民饥而死乎?」 第三种解释是说,「其无后乎」并不是陈述句,而是反问句,指「始作俑者」不会无后,孔子其实是赞扬始作俑者冲击了殉葬的风气。 为始作俑者含义正名者,做相反的理解,认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真正含义,是指「开始作俑来殉葬的人,难道就绝后了吗」,孔子的本意是赞扬始作俑者,而不是责骂始作俑者。依据有: * 一、从句式上讲,「其无后乎」为反问,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类一样。 * 二、从事实逻辑上讲,孔子时代,已经普遍采用俑人代替活人殉葬,推责用俑替人殉葬的人绝后,和事实逻辑不符。如果以俑代人殉葬是恶劣的风气,第一个采用以俑殉葬的人应当被责骂唾弃,难道后来以俑殉葬的人就不应当被责骂唾弃吗? *三、从孔子思想的整体逻辑上讲,「仁」是孔子学说的根本,一个提倡仁慈的人,对用陶俑代替活人行殉葬之礼的人,自然应当是赞赏的态度而不是责骂的态度,况且孔子认为人类「性相近」,如果换作你是将被用来殉葬的人,对你是否很残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对发明用俑代人来殉葬免除人死之灾的人,应当是持肯定的态度。 *四、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应当放在其语境中。《孟子梁惠王作俑〉章中,孟子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换句话说,用棍棒*,用刀杀死人,(或者以*的方式害死人,或者以殉葬的名义亡人,)有区别吗?「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孔子说,开始作俑的人,难道没有后人了吗?不忍活人去死,以像人的俑代替活人来殉葬。同样,你忍心让人民饥饿而死吗? 这派认为,《孟子》中孔子应当认为「始作俑者」是值得褒扬的创造引领良好新风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