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采取了哪些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2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0:14
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聚合(抽象)与离散(具体)的写作方法。具体例证——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贾宝玉是历史上所有儿皇帝或新上台新皇帝的抽象化身,根据故事的不同,可以说他是不同朝代的儿皇帝。 金陵十二钗(猜)除了王熙凤是女性帝王的化身外,其他十一人既是各朝代后宫女人的抽象化身,更是帝王们的抽象化身。书中使她们同台聚演,让三百年的读者很难辨别和确定她们的具体原型。 二:戏剧的脸谱化写作方法。具体例证——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如果确定他是新生皇帝的话,那林黛玉则是一个末代皇帝或哀帝的化身。她可以是秦二世、汉平帝、汉献帝、刘禅、李隆基、李煜、徽钦二宗-----直至明崇祯皇帝和早年英逝的清顺治皇帝。当她和贾宝玉同台时,她就是一个后妃的化身------。《红楼梦》的人物原型难以确定,原因也在此处;每一个人都可以变脸、变装、甚至变性。 三:隐喻和谶言的写作方法。具体例证——谜语、判词和判曲 :《红楼梦》是一部谜书,所以其中的谜语很多。书中开篇就表述空空道人在大石头上看的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 这首七言偈其实就是一首谜语,但却是一个双重谜底。帝王活着的时候是他的玉玺;而帝王死后就是他的陵碑。从而隐喻出了《红楼梦》第一个书名《石头记》的谶寓。当你解开五十一回薛小妹第一首怀古诗<赤壁怀古>的谜底——朱元璋之印时,就可以顿悟出,哎呀!诸多谜底这不都是隐喻出《红楼梦》的题旨纲迷——皇权*的吗? 《红楼梦》人物的判词和判曲有很多类似谶言,但严格说来却不是谶言,而是根据历史的雷同总结出的预言。举一个例证:王熙凤的判词后两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两句词很多人认为是凤姐的结局,但长时间却说不出准确的论证。“一从二令三人木”其实是所有女人一生共性的三个阶段:未婚阶段、已婚阶段和老年阶段。就具体人清朝的孝庄文皇太后,“三人木”阶段的理解确是“众(众)休”——没有陪伴完的三个男人休弃了她(实际上是指三个帝王:皇太极、多尔衮、儿皇帝顺治)。一个为大清王朝呕心沥血的女*家死后却没有葬入偌大的皇家陵园——清东陵,却孤零零地葬在了园外的昭西陵中。这就是这首判词的真正谶寓。当然这里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就不节外生枝了。 还有很多写法,暂此告退。 个人见解,慬做参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0:15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