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3 04: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7:59
我认为农村老人去世之前子女一定要在身边是因为这几个原因:1,尽自己的孝道;2,临终关怀,让老人走得安心,同时这也是和老人最后一次相处的时刻了。
去年的时候(2019年)大概是8月份的时候,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奶奶不怎么吃饭了,让我们这些在城里上班的人都回去,于是我们七个兄弟姐妹(包括堂兄弟、姐妹)一起赶回了家中,回到家的时候突然发现奶奶比我们离家之前真的是老了太多,走的时候她还可以下床,还蛮有精神的,没想到回来的时候脸色极差,甚至不能说话了,看到我们的时候她睁开了眼,我们每个子女都上去和她打了招呼,她点点头,然后就合上了眼睛,感觉她睁开眼睛都是非常吃累的,但是明显的感觉到,见到我们之后,她是开心的。就这样我们24小时轮流守在奶奶的房间里,在第四天的时候奶奶安详的走了。
今年8月份的时候,又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爷爷也不能吃饭了,让我们赶紧回去,回去时候爷爷也不能下床了,一点米饭也不能吃,但是爷爷精神还可以,能说话,他自己说快不行了,想看看我们,所以打电话让我们都回来,爷爷以前得过病,身体很多地方都疼,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帮他翻身,我们也是24小时轮流照看,40多天以后的一个早晨,爷爷也走了,这十多天爷爷一点饭也没吃,前十天的时候可以喝点葡萄糖,后面就只能喝水,医生老早就让安排后事,但是没想到爷爷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也是在去世钱四五天的时候滴水不进。
在我这一身经历了两位老人的去世,我告诉大家为什么子女一定要守在守在老人身边,很多老人去世前会感觉很害怕,比如我爷爷能说话的时候,总是说他怕,房间里不能离开人,他睁开眼睛的时候会看看我们是否在房间里,当我们守着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觉得心里安心一点吧。
作为子女的在老人走以前,守在老人身边,也是在尽最后一份孝心,特别是当下的农村,很多子女外出打工,很少照看自己的父母,父母在最后的阶段,子女就应该放下一切,回到家中陪伴他们,这样他们的内心也会好受,才能走的安详,对于子女而言,也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
老年人临过世前夕,对子孙是否在身,民间多有说法。子孙都在身边,意味着老人善终、落头好,会阴泽子孙;倘若在子孙的怀中咽气,说明子孙孝顺,将来有福气。这也是小辈们最后报答养育大恩的见证之一。
如果老年人咽气时子孙们不在身边,其说法就不同了:不是说老人无福下贱、落头不好,近乎于“不得善终”,就是说子孙们忤逆不孝、接不上力,后继乏人。再者,灵魂脱离肉体,“殃”无人看守,还会给家里带来大麻烦。
以上主要是民俗方面,我们这一带的农村就有这样各种各种说法,所以都不敢忽视。
除此,从现实情况来说,老人临终前大多数要向小人们交待后事,若儿孙们有的不在身边,也没法交待,走的也不安心,甚至会死不瞑目。再说,儿女们不在身边,后事也不好操办;见不上老人最后一面,也会留下终生遗憾。
这自已爹妈要永别人世了,儿女还不该送最后一程吗?还可能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老爹老妈可能一直留有后手,私藏了几个钱或祖传宝物啥的,不在身边岂不就没份了吗?(这是笑谈)
你还别说,还真有这种可能。不仅农村,城市也有。我老婆的外公1985年在上海去世,老岳母当时一是之前曾休假去陪过半个月,二是自已正在进步的当口,于是便没回去奔丧。
结果老太爷还真藏有“私货”,给两个儿子每人分了一份(据说是香港花旗银行的股票),老岳母就没有份。
我曾当面问过老婆的小舅,他唉了一声:我真是鼠目寸光!当时找人在香港兑了9000多港币,要是搁现在,就值老鼻子了。
当然这有点跑题。其实不止在农村,在哪里这都是人之常情。毕竟父(母)子(女)一场,从此阴阳相隔,永无再见,儿女们能不来进行这最后的告别吗?
世间还有什么重要的事能重于此事?哪怕你远隔万里,只要有一线可能,我相信只要生而为人子,就一定会千辗万转也要归来!
这儿哭一声惊天动地,闺女哭一声抓天挠地,可真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呀!
现在一些农村的年轻人常年在外面打工,把自己的生活看的最重,觉得家人的感情也就那样,过好自己就行了,对于农村的旧习俗,他们都不懂也不理解。
就像有些农村人觉得家中老人过世,为什么还要外出的子女一定要回家乡呢,回家一趟不但耽误工作学习,还浪费钱,难道不回去就不行吗?
如果家中老人临去世,儿女没在身边,这确实是不行的,原因如下:首先从人伦常理来讲,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没有父母也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为人子女在老人临终之前,送他最后一程,这种事情是义不容辞的事情。如果一个连自己父母在临走前,都无法为他送终,那么这个人的道德水平应该是有问题的,不懂感恩。
当然特殊的情况除外,这特殊的情况一般是指在战争年代,或者你正在从事某一项非常重大的事情,无法为父母送终。这时候你不能回去,家中的家人、亲戚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虽然你能得到家人的体谅,但只要道德没问题的人,在往后的日子里,都会为自己当初没有给父母送终,这件事当成是此生最大的憾事。所以不管是为孝顺老人或者给自己不留遗憾,农村的老人过世,作为子女必须要在老人临走时,在他身边,为他送行。
农村有个说法叫,老人走的时候,如果他眼睛不能闭上,那他肯定是有放不下的事,或者是没看到他想见的人。老人要是带着这样的心情走掉的话,他的眼睛是不会闭上的,也就是所谓的死不瞑目。
虽然这种说法在现代医学中已经被证实,人死后不闭眼是因为老人本身的身体情况才造成的,并不是什么不甘心走掉,才不能闭眼。
但问题是,农村的人是很相信这一点的,像是我们村那边就有这一个习俗
每当老人意识不清醒,口无法言语,不能吃喝的时候,老人的儿女、孙辈们会一个人围在老人的身边。然后每个人轮着蹲在老人身边,拉着老人的手往自己脸上摸,在老人耳边低语:某某某,我是阿狗你的小儿子等类似的话。
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让老人知道,家里的人都到齐了,让老人不用再挂念了,可以放心走吧。很多时候,老人们也会在确认自己子孙都到了,也就闭上眼,过一会可能就没有呼吸了。
老人走后就可以举办葬事了,但如果老人儿女不在,由谁为老人举办呢?如果多子多女,还有另外的兄弟姐妹在操办,如果是独子啥办?因此,作为子女在老人走时必须是要在现场的。
结论:在传统文化中,讲究百善孝为先,父母养育自己的子女,并不是说一定要指望子女将来回报自己,一些农村经济能力差,无法赡养老人的家庭,老人也是不埋不怨,拖着年迈的身体还下地干活,为子女减轻负担。做为一个道德没有问题的人,为自己父母送终,这根本就不需要去讨价还价,去问为什么。
再者老人们不管是在何时,哪怕就是自己要走的时候,也想再看一眼自己的子女。传统文化中又讲究死者为大,何况还是自己的父母,老人这点心愿都不能满足他们吗?最后,在多年以后你会不会为当初没有给父母送终,而陷入深深的自责呢?
题主是否不食人间烟火,竟提出这样的问题。
生老病死乃人间之大事。农村有句俗话叫人死为大,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都没有死人的事情大。
中国旧传统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人繁衍后代,精心呵护,耐心哺育,养大*,使其有所作为,为 社会 创造财富,等上一辈老了,就要为其养老送终。人之奋斗一生,有了积蓄,老了撒手人寰,下一代即要继承老一辈的遗产,人之将死之时,他的下一代理应在跟前守护,叫尽孝守孝,这才是人之常情。若长辈生了你,养了你,到爹娘人死灯灭之时,儿女都不上前,任其自生自灭,又与禽兽何异,何况禽兽虽没有高深的思想,若遇同类之死,尚有悲悯之状。若爹娘将死,儿女都不向前,那真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当然,人之为人,都有责任担当,古之也早有一说,叫忠孝不能两全。若爹娘将死之时,儿女真担着国之重任,当时真的走不开,为国尽忠,却不能为父母尽孝,那则别论。
一般情况下,父母将逝之时,为了孝道,也是义务责任,儿女一定要守在父母榻前,农村如此,城市亦然。
其实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里,老人临终前,儿女都在身边都是很有必要的。抛开农村传言的一些比较玄学的东西外,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父母临终,儿女在身边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呀,人都是感情动物,这点基本的人性还用多说吗?
而且老人临终前,多数都要向子女交待一些身后事,不管交待的事大小,儿女在身边听完老人的遗言,也算是老人不留遗憾的离开人世,也是一种“善终”的体现。
另外就是农村的风俗,人的一生是有头有尾,过去老人没有太多*,但渴求子孙满堂,将家族香火延续下去,老人临终前,子女儿孙都在身边,也是小辈对长辈的一种送别和见证。老辈去世了,小辈延续下去,这是大多数老人希望看到的,这也是一种“善终”。在农村,不管老人生前品性怎么样,如果临终前没有子女在身边,往往也会被村里人说闲话的。
所以不管子女离家有多远,老人临终前都要赶回来,这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责任。当然了,特殊年代子女保家卫国,颠沛流离,回不到老人身边,那就另说了。
不过,在这里阿冰还是提醒大家,别等老人走了之后才觉得自己作为子女不到位,务必在老人还在人世时,多孝顺多陪伴,别等老人走了留下遗憾。否则老人去世后,你花再多钱,把老人葬礼弄再大排面都是徒劳。
(文|李阿冰)
其实,老人临去世儿女要守在身边,并不是农村的专利,城市不也一样吗?只不过儿女能不能赶到身边,农村和城市的条件不一样,农村老人去世时身边有老人的比城市人要多一些罢了。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农村,都是生活在村庄这个小天地里,儿女离老人近,照顾老人方便,老人去世时更有机会守在身边。而城市范围比较大,子女多数不和父母在同一地方居住,老人去世时守在身边的机会就少一些。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养老送终”,就是说子女要提供给老人老年生活的必须品,保证其老年生活无忧,还要在老人临终时,在其身边陪伴照应,并在其死后为其料理后事。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体现。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里,老人病危临死时,子女儿孙都要守在身边,听从老人最后的教诲,送老人最后一程。老人患了重病,知道时日不远,子女无论多远,都要回到身边,
守在床前,日夜看守。为人父母者,即使临死之时,也会牵挂每一个子女,所以,子女能够全部守在身边让老人看上最后一眼,老人才能够安心地闭上双眼,不留遗憾。何况,老人临死之时往往会出现回光返照,意识非常清晰,会当着所有子女的面交待后事,比如财产如何继承和处理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而子女守在身边聆听老人最后一次教诲,陪伴老人走完最后一程,自然是孝心的表现。
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生时有人接生,去时有人送终,这才是人生的*。人死时子女全部在身边送终,一是显得老人功德*,受到子女的尊敬;二也是显示老人子孙满堂,后继有人;三是显示家庭团结和睦,预示以后的日子会兴旺发达。如果没有子女为其送终,一是说明后继无人,二是说明老人对子女不好,三是说明子女不孝,家风不正,家族没有希望。
人都害怕死亡,越是临时之死,越会有着强烈的愿望,如果这些愿望得不到满足,那么死者不能安心地闭眼,灵魂就不得安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死不瞑目”。古人认为六道轮回,人死后还有灵魂或者说鬼魂,如果没有子女送终和祭祀,鬼魂得不到香火补给,就会慢慢消亡,最后“魂飞烟灭”。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后代的传承,以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亲人送终,就不是完美的人生。去世前子孙满堂地守在身边,去世后孝子齐集,风光大葬,是每个人的渴望。中国自古是视死如生,如果死前没有子女送终,只能说或者无子无女,或者子女都过早去世,或者自己人品太差子女不上门,这自然是谁也接受不了的结局。
所以,老人去世时子女在身边送终守孝,是人生的完美结束,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是这样。只不过,现在农村老人去世,也未必子女都能赶到身边了。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的子女也到处谋生,不再*在村里的土地上,有的去了城市,也有的去了国外,真正到父母去世时未能赶上最后一面,也是正常的。只要老人在世时尽了孝道,也不必过于自责。而做为老人来说,都盼望子女成龙成凤,子女有出息就好,真到去世时子女赶不回来,也不要有什么遗憾,人生如灯灭,我们来过,我们风光地活过,这就够了。
农村老人临去世时为什么儿女一定要在身边?因为老人临终时,要和儿女们做最后的告别,能看到孩子们最后一眼,死也瞑目了。这也说明天下父母心,临死还是放心不下孩子,只要孩子们在身边,可以安心地走了。
讲一个真实的事情,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临终前,苍白的脸上有一种恋恋不舍的表情,他神智清醒,他看到几个儿女都在身边,唯独小女儿不在,老人用微弱的声音,一直叫着小女儿的名字,深陷的眼眶里涌出几滴泪水。
几个儿女看老父亲想见小妹最后一面,急得团团转,因为他们的小妹已失联多年,没有任何信息。怎样能满足父亲最后的愿望,他们只好向所有的亲朋求助,通过网络寻找小妹的下落,可最后仍然没有一点线索。
老人思念牵挂女儿,眼看就要咽气,可奇迹般又撑了几个小时,可见父爱如山,他用最后的生命,苦等苦盼女儿到来,可死神已经召唤,他等不到了,终于合上了双眼。
做为人子,给父母养老送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走得在远,无论工作在忙,在老人去世前,都要回到身边,这不仅是孝敬,也是最后的告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就在也见不到这世上最亲的人。
也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在父母去世前,不能按时回到身边,不能见最后一面,会愧疚自责一生。父母养育之恩难以报答,父母一生为儿女操碎了心,儿女为父母付出了多少呢?
最后的陪伴,临终时都希望儿女在身边能陪他最后时刻,如果没在身边,我想你也会留下遗憾,因没能见他最后一面,我就非常遗憾没能陪我爸爸去完最后,因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话,看我爸不行了我去喊我姑妈去了,非常后悔
农村老人临去世时为什么儿女一定要在身边?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老家是这样的。因为老人辛苦了一辈子,临去世时儿女们一定要见最后一次面,如果儿女有事见不了面,对自己的晚辈也不好交代,再说,农村有句俗语,万事孝为先,平常有什么事照顾不了老人有谅可原,临去世见不到老人,这就不好说了!但是,有的在部队,有的在国外因为公事回不了家,这个也没什么说的,毕竟是忠于国家就是对老人最大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