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课堂讲授质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3 02:5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2:08
一、更新教育观念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吃透教材,理解领会到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特别是精心设计和采用适合新教材,内容、特点的教学方法,把新教材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落实于教学过程之中。除此之外,我还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或专题讨论,或调查学生反应和教学效果,或执笔撰文总结经验,或参加业务进修进行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总之必须扣住新教材在“减轻负担、加强基础;力求生动、激发兴趣;增强能力、重在素质”三方面的突破。才能找到加深理解领会新教材的“金钥匙”,一切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二、积极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如对学生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讲叙有趣的故事、演示形象的直观材料、指出将学新知识的重要价值,使学生注意力从课间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好的课堂引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引入有很多种,下面我列举一个有关“游戏引入法”案例
[案例一]三角形的内角和
活动一:教学用具:小剪刀、白纸、量角器
1、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的画出一个三角形,接下来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计算它们的和,最后进行统计,发现都在180°左右。(由于人为操作会造成误差)
2、用剪刀分别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将其排成一排,发现它们组成一个平角。从而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提出疑问:如何去证明我们的猜想?
三、进行有效的提问
作为现代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时候,应该反复自问: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设问需进一步改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抓住以下几点①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③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面广;④提出的“问题”能提供知识获得的科学途径和策略,有助于学生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各层次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⑤提出的“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有计划学习,并合理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法,让学生正确评价学习的态度、方法、过程、结果,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经验,并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评价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⑥提问时要注意师生之间多次质疑、交流、评价,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映、生成状态等,对于学生对问题思考引发新的有效问题进行及时的再组织利用。
四、运用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学课堂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这首先得益于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三机一幕还未普及的时候又被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更新,接下去的是更吸引人的网络教学。现在我国倡导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遵循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更是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比如在七年级下学期第十章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中就用到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归图法”加强学生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我们知道记忆法分为①、编故事记忆法(又称导演记忆法)②连锁记忆法 ③定桩法 ④口诀法 ⑤首字母记忆法 ⑥归纳记忆法 ⑦图表记忆法。所谓“归图法”就是集“归纳记忆法”和“图表记忆法”于一体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中,着重于教师单一讲授,这种模式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内容充实,时间投入大,然而事实上效果不好,由于难度大很多学生就像在虚度年华,不愿去钻研。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体现新教材的特点,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讲授的方法中力求使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学生自学阅读、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将时间还给学生,将快乐带给学生,将知识传给学生,将技能和方法教给学生。
比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中,就采用“探讨法”教学,首先由我们熟知的四边形的内角和,依次研究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等,接下来对n边形的内角和进行猜测,最后我们一起用分割法对其猜测进行了验证。在此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共同探讨,这样每个人就参与其中,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自己的参与,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进一步,甚至班上平时不怎么积极回答问题的李宗鸿同学还提出了另一种分割方法。比较传统的老师说教,同学们不再是死记硬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五、采用学生“自补”的方法解决学生基础差。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基础的要求也较高,与前面所学的知识联系也较多,总之,数学是一条铁链,你哪个环节断了,都会影响你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对于我们的学生,基础差,用短暂的课堂时间根本无法让差生赶上来,所以,课后进行“补差”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问题是该如何补差?为此,我探讨了两种不同的补差法。
第一种:放学后将差生单独留下,对知识点再对其讲述一遍,对于作业中错误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一个学期下来,对于一部分人在数学成绩上确实有进步,但对于那种自觉性不强的同学,根本不按照你的方法做,有时改过的作业,第二次做又是错的。对于老师而言,花的时间很多,但是收获并不大,时间和效益并不成正比。
第二种:让学生“自补”。
具体的措施如下:
1、选择成绩好、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大组长,下面分管四个小组长,接下来每个小组长负责两个同学,这样全班同学分就成几个小组。
2、组长们的职责:首先早上来校后检查组员的作业情况,目的是保证作业的量完成,
其次,对于经过老师批改的作业中错误之处利用课间空余的时间,由组长队组员进行初步讲解。
最后,在课下,组长对于组员的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进行帮助。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尽快地理解消化知识。
3、老师对各组进行抽样测试,检查组员进展情况。(一般每个组抽三个,人员为学习较差的学生)
4、对于认真负责的组长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于进步最大的组员进行累积加分,并奖励。
此方法所得到的成效:现在学生的学习由以前的被动变成现在的主动;学习更有积极性,一方面,对于成绩好的同学,这也是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在给基础差的同学讲题的过程中,务必也将所学的知识面加深了一个层次。另一方面,对于基础差,胆子小的同学,同学给他们讲题,在心理方面,不存在压力,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此外,也加大了班级内部的凝聚力,争取不落下一个人。现在,许多基础差的同学也能跟上老师的脚步,上课也更投入,在成绩上,也有质的飞跃,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总之,新教材给数学教师既展示了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希望,引出的一些新问题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用新的观念理解新教材,用新方法使用新教材,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新教材带来的新问题是一定能得到逐步克服和解决的,中学数学教学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