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3 13: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7 19:49
在赏析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去学会概括。其次就是要学会赏析,这样的学习会更有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父亲的病》主要内容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也就是鲁迅的往事。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不只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味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手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这是鲁迅1922年12月3日在《〈呐喊〉自序》里写的话。4年以后的1926年10月7日,他在《父亲的病》这篇散文中,具体、形象地记叙了父亲生病被庸医所误致死的过程。鲁迅通过事实,暴露了清末绍兴所谓的“名医”们敲诈病人钱财的恶劣行径,勾划出他们的丑恶灵魂;更以洞察底蕴的剖析和生动形象的艺术描绘,揭示了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文章一开头,便叙述了一个十多年前城盛传过的有关‘名医”的故事:“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便非一百元不去”。去后只是“草草一看”,随便开了药方就走了。第二天又被请去,经主人“彬彬有礼”的暗示和自己的按脉,知道病人已死,最后是付出英洋二百元给死者家属了事。这事充分揭露了这位“名医”的贪婪和昏庸。接着,作者由此转引到在这故事发生之前,也就是这位“名医”给自己父亲治水肿的经过。那时候他要的诊金就已经是一元四角,这在当时已是巨款,何况是隔日一次。“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但诊金却未稍减。鲁迅严厉地控诉了“名医”乘人之危,敲诈病人的卑劣行径。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何止鲁迅一家出入当铺,贫病交加,倾家荡产!“名医”的医治,没有使鲁迅父亲的病康复,反而逐日加重。而这位已经吸饱了私囊的“名医”竟然厚着脸皮说道:“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就这样,“名医”“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
那么,随之而来的陈莲河又怎么样呢?通过叙述,我们方知他的医术也并不高明,而搜刮钱财的手段比前者更见狡猾和凶狠:病人处于垂危之中,他却蓄意推销所谓的“点舌丹”来诈取银钱;病人终于躺着喘气了,他仍然“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多么令人发指!就是通过这些冷酷无情的人际关系的描述,有力地撕开了封建庸医的假面,揭露了两个“名医”和病人之间实际上存在的只不过是金钱关系。读者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所谓的“名医”。其实是一伙唯利是图的市侩。
医学,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理应实事求是,尊重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而那些“名医”们却是满脑子的“天命”和“天意”。“名医”有一回说,他用的药“不大见效”,可能是病人有什么“冤愆”;还胡说什么“医能医病,不能医命”。鲁迅愤慨地指出:“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在这短短的话语中,蕴含着多么强烈的控诉啊!他们信奉“医者,意也”的唯心教条,在诊治中往往凭主观意测,用药也千奇百怪,尤其奇特的是“蟋蟀一对”,规定“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鲁迅无情地嘲讽道:“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这说明封建意识的毒汁,早已浸透了“名医”的灵魂。在“名医”的处方中,还有一处特别的丸药,叫败鼓皮丸,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的。既是鼓皮,也就是加工过的牛皮,用科学方法分析其化学构成,显然对水肿病的治疗毫无作用,但依照“医者。意也”的道理来解释,“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对此,鲁迅作了个生动的类比:清朝的刚毅(按:应是载漪,似为作者误记)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两者在做谐音游戏、自欺欺人方面何其相似乃尔!虎神营未能打败“洋鬼子”,败鼓皮丸当然也治不好水肿。从败鼓皮丸联想到虎神营,真是一箭双雕,既批判了庸医的无知妄说,又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显得十分深刻有力。
在鲁迅笔下,所谓“名医”,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思想极其严重。“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这就证明封建迷信是我国医学发展的严重障碍,而腐朽的封建势力则在顽强地保护着落后、愚昧的思想意识。鲁迅尖锐地讽刺道:陈莲河“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这就进一步勾划出了庸医的丑态。
作者以切身的惨痛体会,批判了我国医学界的落后现象。但这不等于他轻视乃至否定中医。对祖国医药学的丰富遗产,他是热情肯定的。1933年他在《南腔北调集·经验》一文中,就赞扬了《本草纲目》一书“含有丰富的宝藏”,其中记载的“大部分的药品的功用,却由历久的经验,这才能够知道到这程度”。鲁迅批判的是庸医的医道,是传统医学中的糟粕,他乐意接受先进的、科学的医学,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只有彻底扬弃一切错误的、落后的东西,祖国医药才能健康发展。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回忆了父亲临终时的情景这样,从结构上讲是对“父亲的病”作了完整的交代;然而,作者的深刻用意在于以此揭露封建礼教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的莫大的痛苦。“父亲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作者从内心抒发的对父亲的爱,撕开了封建的“孝道”的虚伪性、残酷性和欺骗性。中国的孝子们在父母病危时总希望他们能多喘几口气。在精通礼节的行太太的催促下,少年鲁迅大声叫喊着行将断气的父亲,给挣扎着喘气的父亲增添了痛苦。“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作者在这里所表达的沉痛的自悔,正是对封建礼教的深沉控诉。
本文标题为《父亲的病》,但它不是单纯地写父亲的病况,而是通过庸医误人的事实,剖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病根。作者善于选取平凡的生活片断,深入开掘,广泛联系,从而达到了以小见大、含意深刻的艺术效果。
一般说来,散文并不要求象小说那样细腻地塑造人物。而这篇散文通过朴素、平实的描述,以事实本身勾勒两个“名医”的形象,毫发毕现,栩栩如生,令人难忘。如写他们在病人危急之时找人自代而溜之大吉的卑劣行径;推销“点舌丹”时那付贪婪的骗子的嘴脸;束手无策时大谈“冤愆”的慌乱丑态等等,有似一幅幅简洁传神的肖像画,寥寥数笔,神情毕肖。
这篇散文叙述语言朴实自然,而幽默辛辣的讽刺使它显得文采斐然。如“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凭票付英洋壹佰圆正’。下面是署名,画押……”又如“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诚恳地说:‘……我荐他来看一看,……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再如“他仍然泰然的开了一张方,……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在所有这些叙述中,作者不置一字评论,然而对庸医的轻蔑、厌恶的感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
1. 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说,用药就与众不同。
2. 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
3. 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4. 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
5. 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6.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
7. 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
8. 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9.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
10. 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
11. 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
12.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
13. 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
14. 但另外有什幺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
15.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
16. 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
17. 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
18.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19. 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
20. 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据*说,神妙就在这地方。
21. 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22. 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
23.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
《父亲的病》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看标题时内心本以为是只写出鲁迅对他父亲的悔恨,可鲁迅写的“病”不只是对于他的父亲更是对这一整个封建社会的迷信。
文中最后的‘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写出鲁迅为下文的懊悔埋下了更深的伏笔,但若少年时的鲁迅没有叫唤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拥有片刻的宁静的话也会改变鲁迅的一生。
再来看看“名医”陈莲河,他只用抓住人们心中的一丝希望和人们心中的不死渴念,便会开始无限的利用。一开始他是以一个出诊的方式来无限的诈取金钱,再一来不知不沉中又将误命的事倒扣在少年时的鲁迅的头上,又唤来了一个衍太太来误导少年时的鲁迅。这一来误会了全部。
用我的语言来说就是:陈莲河只用抓信人们的心里和思维就可以干出一场“完美的‘犯罪’”。
鲁迅知所以要写出《父亲的病》是为让人走出迷信,不再让陷入‘犯罪’了让人们清醒,让社会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