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1 05: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35
⒈自从唐朝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以来,地方藩镇握有重兵,大多都把征收的赋税供养自己……五代时期地方反正的实力更加强大……到赵普为宰相,劝皇上改革这个弊端,……当时地方藩镇缺乏守帅,于是渐渐任用文臣暂时代理,……又设置转运史、通判等官职,并制定条例禁令,文书逐渐就精密了,因此利益都归朝廷所有而外藩的权利就削弱了。
⒉下诏让殿前、侍卫二各部门各自审查所掌管的士兵,选拔其中骁勇的升为上军(将职名),又命各州的官吏选拔所管辖的士兵送到都城,来补充禁城的军队。又选强壮的士卒作为士兵的样本,分别送到各部门用以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征兵、训练,等到训得精练了,就送到京城。
因此勇猛彪悍的士兵都隶属于禁卫军的兵籍了。 ⒊撤销宰相的职位,不再设立,把中书省的政务分到六部立,让尚书处理天下的政事,侍郎来辅佐尚书,而殿阁大学士只用来作为顾问,皇帝于是自己把持了政权,学士很少能够参与决定政事。
……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各部门,征调方面的工作隶属于兵部。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听颖师弹琴》) ·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 ·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事业无穷年。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师说》)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圣人无常师。 (《师说》)。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6)“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7)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8)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