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帝太康失国这一段历史,《史记》不记载,是疏忽还是另有隐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2 10: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8:38
《史记.夏本纪》关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是这样记叙的,“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记载很简单,太康帝不体恤民事,导致失国。他的五个兄弟在洛水北岸等待他,作了一首《五子之歌》。太康帝逝世,弟弟仲康即位,这就是仲康帝。仲康帝在位时,主管四时的羲氏、和氏沉缅酒色,废弃天时,错乱季节。胤奉命去讨伐他们,作了《胤征》。仲康逝世,儿子相帝即位。相帝逝世,儿子少康即位。
从这些记载看,没有半点关于太康失国后(后羿和寒浞乱政)的描述,是司马迁的疏忽漏记还是司马迁对于《左传.魏庄子》关于太康失国的记载不置可否,抑或司马迁本人有其它考虑才那样记载?
关于疏忽漏记这个说法,我觉得这个说法可能性很低。为什么这个说呢,我之前在关于五帝和少昊问题上有过阐述,那就是司马迁本人做事严谨是有人品保障的。所谓同行是冤家,东汉的史学家班固对他的评价是,司马迁“其文 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由此可见疏忽的原因可以排除。我们知道夏朝时期其实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商朝才出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所以太康失国,后羿寒浞乱政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而《左传》是春秋战国时期,同样距离夏朝有一定年限,关键也是没有文字记载。或许是口口相传然后在某个时间记录下来,又或许有我们不知道的方法有记载,所以司马迁秉着求实的态度,不置一词。
有人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给出了这段历史的记载,只是比较隐晦。我们知道,"大康(太康)-中康(仲康)-小康(少康)"表示一个完整的三康递降序列,今在中康与小康之间插入一个"相",可以表示三康序列的中断,中断的位置在中康与小康之间,这表明仲康与少康之间王统有过中断。而仲康与少康之间的"相"有二指:其一指仲康之子、少康之父;其二指杀死仲康之子少康之父的寒浞,以表示在仲康与少康之间,曾有在昔为夏相的寒浞代夏政的事实存在。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夏、寒四十年斗争中,最后的胜利者是少康。所以,"太康-中康-相-少康"这一段王统是由少康的御用历史学家拟定的。他这样的拟法,既承认了寒浞代夏四十年的史实,也藉寒浞曾为夏相的事实,将寒浞定位为夏统中断期间的看家人而将其纳入夏王统,从而照顾到了王统的严肃性,也兼顾到了夏王室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