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个才子叫高子林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2 01: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52
唐朝初期,出现了最为优秀的四大才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简称为“王杨卢骆,后人称为初唐四杰。此四人学富五车,天下奇才,奈何命运凄惨,多灾多难,无一人善终。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
唐朝文学家。王勃聪明勤奋好学,六岁能写文,且下笔流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更长天一色,更是让后人赞不绝口。
一篇《滕王阁序》誉满天下,一鸣惊人,真是应了天下谁人不识君!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更长天一色
被誉为神童
麟德元年秋(664年), 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
为唐高宗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乾封元年(666年),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唐高宗见此颂词,*,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从此,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闯下大祸:写下《斗鸡赋》,被驱逐京都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
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
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
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于是,王勃被逐。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犯下死罪,幸遇大赦,逃过一劫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
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
幸亏遇大赦,王勃才没有被处死。不过《旧唐书》记载,王勃藏匿曹达一事,其实是与王勃有过节的人给王勃埋下的圈套。
在劫难逃,死于非命
王勃因杀死了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放浪不羁,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也因为这件事常常羞愧和自责。
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
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
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县令王福畴处,见到了生活窘困的父亲。
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纵观王勃的一生,难免让人惋惜。
思想上他主张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作品则呈现出“高情壮思”与“雄笔奇才”相结合的雄壮美、“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风格取向及其“感序缘情,登离寄赏”的表现方式。
毛*这样评价王勃
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
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
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唐代大臣、诗人、儒客大家,初唐四杰之一。从小就被称作神童,七岁便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咏鹅》。

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永徽年间,成为道王李元庆文学、武功主簿,迁长安主簿。
仪凤三年(678年),担任侍御史,因事下狱,遇赦而出。调露二年(680年),出任临海县丞,坐事免官。
起兵讨伐武,反叛朝廷,生死不明
光宅元年(684年),跟随英国公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讨武曌檄》。
徐敬业败亡后,骆宾王结局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空门,结局令人唏嘘。

卢照邻(出生年月不详),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朝诗人。
博学能文,起家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迁益州新都县尉。离职后逗留蜀中,放旷诗酒。后因身染风疾,痛苦不堪,自沉颍水而死。
名声大噪
卢照邻幼读诗书,十岁时,卢照邻远赴江南跟随文学大儒曹宪、经石专家王义方学习, 听他们讲授《三苍》《尔雅》以及经史书籍。
卢照邻博学善于写文章。 学有所成后,卢照邻随唐时风气,奔赴长安干谒求仕。
最初投靠了朝廷重臣来济并深受其赏识,在来济的推崇和引荐之下,自己不俗的才华,卢照邻名声大噪。
身染风疾,痛苦不堪,自沉颍水而死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期间做了一首七言古诗《长安古意》,其中一句是“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读了,很是刺耳,于是将卢照邻投入狱中。
家人营救无果,后因友人救护才得以幸免。出狱后不久,卢照邻得了风疾,居住在长安附近的太白山上,这期间他遇见了孙思邈,对其推崇备至。
卢照邻索性与孙思邈住在一起。不久,唐高宗避暑九成宫,孙思邈伴驾同往。卢照邻独居养病,期间写下了《病梨树赋》。
为了治病,卢照邻服食方士的玄明膏。恰好其父去世,卢照邻痛哭,丹药都呕了出来,以致病情加剧。
后来他又转到东龙门山客居,布衣素食,靠朋友接济维持生活。
这时他的病情日益恶化,脚不能伸直,一手又不能活动,于是在具茨山下,买几十亩田地,引颍水环绕住宅,又事先为自己造好坟墓,他就睡在墓中。
期间做了《释疾文》《五悲》等诗文,颇有*人风调,很被文士们推重。患病日久,卢照邻不堪忍受病痛折磨,于是与亲属诀别,投颍水而死,当时年仅四十岁。
杨炯(650年-693年) ,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
唐朝大臣、文学家,常山郡公杨初曾孙,“初唐四杰”之一。
被举神童
杨炯幼年时就非常聪明博学,文采出众,唐显庆四年(659年),应弟子举及弟,被举神童。唐显庆五年(660年),杨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待制十六年。
仕职东宫
唐永隆二年(681年),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永淳元年(682年),杨炯被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
贬谪梓州
唐永淳三年(684年)九月,杨炯伯父杨德干的儿子杨神让,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
事件平息之后,杨德干父子被杀,杨炯受到株连,于垂拱二年(686年),杨炯被贬到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担任了司法参军,结束了他在长安长达二十六年的安定生活。
终迹盈川
唐如意元年(692年)冬,杨炯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县令。约如意二年(693年),杨炯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