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三次到江南,二上天平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2 01: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56
来到天平山景区有点儿找不着北。努力搜寻着记忆中的印象,不对,没有这么多新建筑,没有这些冒出来的村落,原来的土路哪去了?信步走到一处大门前问了警卫,被告知前方就是。
屈指算来距上次来天平山已经二十八年了。
穿过马路迎面一汪清澈,水岸有河石点嵌,紧邻的土坡上面是草坪,几株生就自来红叶的小树点缀其间,很闲适养眼的一处小景。
景区刚开门,即使走进去还是找不着记忆中的那条小路。一座四柱三门的牌楼入眼,上书“高义园”三字,这才勾起点儿记忆。终于看到那条小路了,从路边的指示牌得知,却原来这是‘乾隆御道’, 历史 上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不仅多次到这里游览,驻跸这里的行宫,还亲笔题写了“高义园”匾额。憾事,想当年竟不知这样的典故。
徐步缓行,记得上次途径时荒草凄凄,隔着栅栏看到有‘范公祠’字样,这才意识到大名鼎鼎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先贤在这里接受敬慕。不得不说,那时人们对 旅游 的概念很浅薄,自己也是途径而已。
天平山紧邻太湖,有‘吴中第一山之称’,古来就是 旅游 胜景,诸如白居易、唐寅、文徽明、沈周等 历史 名人都曾来此揽胜题诗,建了范公祠以后愈加人文厚重。
放眼看去青山叠翠,汪汪清澈水榭回廊,森森林木隐现古刹,移步一景皆是妙境。依次敬览了范氏始祖迁吴神道遗迹、三太师祠、范公祠、咒钵庵、恩轮亭,不知觉中被这里厚重的 历史 所感染。
这里的建筑是山水结合的典范,虽几经损毁翻建不离其宗。修旧如旧尽显沧桑,复建园林江南韵味,踏石而行的水面,纤秀玲珑的拱桥,雕花透视的窗棂,墙壁镂空的圆拱,四角飞翘的小亭,墙角一丛翠竹,水面几簇残荷,无不彰显着水乡灵秀。此时水面上人工致幻的水雾来了,缈如仙气笼罩,令人幻象朦胧。
倚栏小憩,在记忆中极力搜寻这里的 历史 点滴。
范氏先祖原籍河南后迁吴中,范仲淹的曾、祖、父均葬于此。范仲淹因在朝为官按例被皇上赐为自家坟地,因此天平山也称赐山、范坟山。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改随继姓。当他长大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毅然离家出走恢复范姓,到当时朝廷免费的书院读书。他生活十分拮据,每日一碗软米饭划成四份就着咸菜度日,最终金榜题名,入仕后马上接来母亲赡养以正自尊。
他为官清廉体恤民生,修海堰造福乡里,办教育启蒙人生,走一处留一处好口碑深得百姓爱戴。官当大了刚直不阿,多次直谏宫廷弊病冒犯龙颜,一直推行新政遭奸佞诬陷被贬外放。当外族犯边他又临危受命文官掌起了帅印,父子同上阵励精图治同仇敌忾保卫了边疆的安宁。
想起了在延安宝塔山下看到的摩崖石刻“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出将入相、先忧后乐”,这是 历史 镌刻在大山上的印记。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自我的真实写照和一生追求的目标。
思绪归来,不禁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与朋友老沈来苏州出差,怎得来到天平山。
时令初春塞外还是春寒料峭,列车向南越来越绿,恍然一觉醒来已经迈进了江南。到了。为这里的温润气候所称羡,为这里的烟雨繁花所感叹,为这里的小桥流水枕水人家所折服,为这里的水榭回廊曲径通幽所称奇,更为那嘤嘤的吴侬软语所迷恋。
忙里偷闲游览了拙政园、狮子林、虎丘、盘门、观前街,但总觉得意犹未尽。或许是心血来潮,也许是年轻的冒失,顾不得回去后怎样自圆其说,租了两辆自行车毫无目标的向郊外奔去。虽说冲动,即使在今天也不乏是前卫之举。
那时的苏州郊外完全是土路。网格般的稻田,黛绿的青山,摇曳的翠竹,宁静的小村,一片郊野风光。累了,偶遇唐寅墓。(现称唐园)这里的环境极其优雅,竹子搭建的房屋别具一格。点了一壶水两杯茶,竹皮儿暖瓶,高筒玻璃杯,明前茶,十元钱,在大碗茶的年代也算奢侈了。清晰记得,冲泡出来的茶汤黄中透绿,根儿根儿茶叶竖悬杯中养眼的很,看来物有所值。
一阵绵似一阵的音律入耳。循声看去,室外凉亭内有三个身穿素花旗袍的女子,并排坐在一张竹椅上,一式搭腿姿态怀抱琵琶在演唱评弹,那声音委婉悠长至今天籁之音犹绕在耳。
继续骑行来到灵岩山。看看西施行宫,尝尝佛门斋面,登高瞭望木渎古镇,不禁想起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下山西去来到韩世忠墓,在竹林里享受荫凉,看阳光透视在地面上的碎金。春秋战国美女与宋代抗金名将都在以不同的形式捍卫着家国利益。
贪恋美景骑行缓慢,来到天平山的时候日头渐渐偏西。所以就有了二十八年前对‘范公祠’那留恋的一瞥。这时才意识到离苏州城已经很远了,不像现在,可以就近找家旅店住下,那时住店必须得有单位证明,况且我们的工作证及证明信租车时都压在车行。没办法,只能回去。
下来我们的行为有些异乎寻常,与老沈商量了一下决定走个捷径,于是,扛起自行车翻越天平山抄近儿返城。小径崎岖险路难攀,进桑林,走田埂,最终晚上九点多回到了旅店。
想来三次到过江南,这次重游天平山了却心愿。走出范公祠,不禁祈念先哲千古,我们又朝拜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