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2 21: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2:18
tāng jì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ecoctio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ea herb [朗道汉英字典]
broth,medicina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edicinal broth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汤剂(decoction[1])为药物剂型之一[2]。又称"煎剂"[1]、汤液。是指将药材饮片或粗粒加水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服用的液体剂型[2][1]。一般作内服用,亦可外用作洗浴、熏蒸及含漱。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强的优点,故临床上应用最广[2]。还可根据临床具体病症灵活处方,汤剂是中医过去和现在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备急千金要方》序:“凡古方治疾,全用汤法,百十之中未有一用散者。……卒病贼邪,须汤以荡涤。”《圣济经》:“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最宜。伤寒之治,多先用汤者以此。”
汤剂的不足之处是量大,不便服用;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贮藏携带困难等[3]。
煎药方法针对汤剂而言,其他剂型不涉及此步骤。煎法正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方剂的疗效。煎法包括煎药用具、用水、火候及具体方法。
煎药用具对汤剂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原则上要求选用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具有传热均匀和保温等特点的用具,传统以选择有盖的瓦罐、陶瓷沙锅为好,亦可选用搪瓷器具。忌用铁锅、锡锅,以免煎煮时发生沉淀或化学反应,导致溶解度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
用洁净的符合饮用标准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用水量可视药量、药物质地及煎药时间而定,一般以漫过药面2~3cm为宜。每剂药煎煮2~3次,第一煎水量可适当多些,第二、第三煎则可略少,每次煎得药液100~150ml后一起混匀。
前人有“武火”、“文火”之分,武火是指温度上升速度及水分蒸发快的火;文火是指温度上升速度及水分蒸发比较慢的火。一般用先武后文的煎法,但解表剂宜武火急煎,而补益剂宜文火久煎。
煎药前应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左右,以有利于煎煮时有效成分的溶出。对某些要求特殊煎法的药物,应在处方中加以注明。
4.4.1 先煎矿物类、贝壳类、动物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实,药力难于煎出,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对于有毒药物,应先煎、久煎1小时左右,如乌头、附子等,这对于减轻毒性,防止中毒具有重大意义。
4.4.2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应后下以免药效散失,一般只煎5分钟左右即可,如砂仁、白豆蔻等。对于久煎后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也需后下,如钩藤等。
4.4.3 包煎某些对咽喉有 *** 作用或易于粘锅或混浊药液的药物,要用纱布包好后放入锅内与他药同煎,如旋复花、车前子、蒲黄等。
4.4.4 单煎某些贵重药物如羚羊角、西洋参等,为了避免其有效成分损失,可切片单煎取汁再与其他药液兑服,亦可单独服用。5.烊化“溶化” 含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解的药物,如阿胶、鹿胶、饴糖等,应单独加热烊化或溶化,趁热与煎好的药液混匀服用。
4.4.5 冲服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的细末或不宜加热煎煮的药物或新鲜汁液,应用药物煎液或温水冲服,如麝香、芒硝、竹沥等。
服药方法是否恰当,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应予充分注意。其内容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两个方面。
不同作用的药物,服用的时间不一样。一般来说,补益剂应空腹服用;对胃肠有 *** 的药物应在饭后服用;安神剂宜在睡前服用;驱虫剂宜在晨起空腹时服用;止吐剂宜饭后服或少量频服;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药;有的方剂可以煎汤代茶,不拘时服。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在下焦,宜食前服;治疟药宜于发作前2小时服。同时,应掌握某些方剂的特殊服药方法:如十枣汤服在平旦,鸡鸣散服在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