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2 19: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8:55
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在山西一带,民众一直认为寒食节是由介子推死于绵山而形成的。
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忠心耿耿,曾经跟晋公子重耳逃亡国外19年。有一次重耳在大山中被困,几天吃不上饭,介子推就偷偷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给他吃。后来,重耳返回晋国即位,就是晋文公。他对随同逃亡的大臣们逐个*行赏,却偏偏把介子推忘掉了。介子推也不争功,觉得应当离开主公了,回家就背起老母,来到今天山西介休县绵山隐居。晋国的老百姓对晋文公这种不公平的做法很不满,编唱歌谣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知道了,立即派人到介家去找。早没人了,回来向晋文公察报说:“听说介子推背着老母跑到绵山去了。”晋文公便派人上绵山去找,也没找到。他知道介子推很孝顺,心想我命人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下山的。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可是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下山。大火熄灭之后,晋文公派人去看,只见介子推*抱着一棵枯柳,已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后悔万分,便让人拦腰砍断柳树。从山洞中发现了介子推的遗书,是希望晋文公好好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晋文公一看更为伤心,在第二年介子推周年时便下令全国禁火,自己带头吃冷食。
这是将寒食节世俗化、人格化,为后人过寒食塑造了一位特定的祭祀偶像,而且宣扬了介子推不图个人名利地位而忠君爱民的崇高精神,成为后人心目中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楷模。于是乎,“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卢象诗)。现在山西介休市绵山已经成为一个旅游风景区,2008年清明前公祭介子推的活动很隆重。这是介子推、晋文公留给后人的福泽。
寒食节习俗
由于寒食节的时间与清明节相近,大约从唐朝开始,寒食节禁止烟火要吃冷食盛行各地,并与祭奠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结合,便逐渐与紧相连的清明节融合成为一个节日了。寒食节又叫禁烟火节、禁烟节、冷烟节、熟食节、冷节等,曾一度流行全国各地,尤以山西为盛。
寒食食品
最早的寒食食品是“饧大麦粥”。做法是先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拌人捣碎的杏仁,冷凝后切成块状,食时浇上糖稀即可。其余还有“枣糕”、“干粥”和“馓子”等。
“枣糕”又叫“子推饼”,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人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状,用柳条串起来,插于门楣处。
“干粥”也称“糗”,为炒熟的谷粉,食用时,加水调成糊状,也可直接食之。
“馓子”为-,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称为“寒具”。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作《馓子》涛云:“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更是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的馓子最为有名。寒食禁火的风俗,在山西一直最为流行。这一点在后来很长时间都是如此。其原因在前文已经分析过,包括: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属星因素、李唐的王朝背景以及介子推原籍山西等等。
种种因素都促成了山西人民浓郁的寒食
寒食节插柳
寒食习俗又一标志是家家要插柳。寒食插柳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期梁宗慎所撰《荆楚岁时记》里便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
柳为落叶乔木,阳春始发,枝条柔韧,叶似春风裁剪,枝干倒顺插土皆可成活。俗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了柳树极具旺盛的生命力。此外,苏拭《物类相感志》中还介绍说:“清明核p条可止酱醋潮溢。”
各地习俗不一,寒食清明节插柳的地点和人身部位也干差万别。福建《兴化府志》中说是“门皆插柳,亦插于首”;广西《南宁府志》中说是“亦载之头,或系衣带”;广东地区一些县谓之“折柳悬于门,并插两鬃”;安徽《和州志》的记载是“插柳寝灶间,前后数日”;四川《嘉定州志》则说是“首插柳枝,又瓶贮献于佛神”。在其他府、州、县志中还有“插于榴”、“插柳于坟”、“男女佩戴柳枝”、“儿童管柳”、“折柳枝标于户”等说法。
另外,安徽、苏州等地方,寒食节还盛行戴莽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与柳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