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2 16: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9:45
在家活蹦乱跳,与家人交往言语一切正常,出门换个环境就一言不发,对谁都不理不睬。您的孩子,有没有存在这样的情况?最近,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主任徐方忠接诊了这样一个小女孩,在幼儿园从来不和老师同学说话。徐主任说,小女孩得的是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这样发现的
小女孩叫婷婷(化名),今年6岁,读大班。小时候,婷婷没有任何异常,活泼好动招人喜爱,到了3岁时,因为妈妈要去上班,平时就由爷爷奶奶照顾她。爷爷奶奶好静内向,没有经常带婷婷出去玩。平时,婷婷就在家自己看看电视,玩玩玩具,很少和同龄小伙伴交流。
渐渐地,妈妈发现,有时带婷婷出去转一圈,女儿总是很紧张地抱着她的大腿寸步不离,看到熟人也不打招呼。妈妈想,女儿大概比较害羞,也就随她去了。后来,婷婷去念幼儿园了,也是表现得很紧张,谁都不理。爸妈也把这现象理解为小孩子对新环境不适应。没想到,婷婷在幼儿园3年,下学期都要读大班了,还是很少和同学老师说话。幼儿园老师说,有次看到有小朋友在欺负婷婷,婷婷也都不出声反抗的,也不会来告诉老师。婷婷的父母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有问题了。
“可是,婷婷在家一切正常,和我们,和她爷爷奶奶都能正常交流啊,怎么一出门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婷婷妈妈焦急地问徐方忠主任。医生看看婷婷,婷婷马上把眼光避开,把头埋在了妈妈的臂弯里。
这样判断
孩子进入新环境一两个月后仍不与人交往。家长要考虑选择性缄默症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个精神障碍,(Selective Mutism,SM)是以患儿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环境等)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医生说,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美国有统计数据,发病率在0.2%-2.0%之间,和孤独症的发病率差不多,通常在3-5岁起病,多发于幼儿园、小学低龄段的孩子,其中女孩偏多。但是,这种心理行为障碍不像孤独症,它有一定的隐匿性,因为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是完全正常的,所以上学前,因为没有和其它孩子的对照经验,家长往往很难自己发现异常,通常以为孩子只是有点胆小害羞,不会很在意。
“孩子进入新环境,比如进入幼儿园一个月以后,还是沉默不语。并且伴有焦虑、退缩、违抗等情绪再有一个月以上的,父母要注意一下了。”医生说。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很复杂,有先天遗传性,也有后天影响。比如幼年时经常窝在家里社交很少,对外面的世界就会感到恐惧害怕,缺乏人际处理能力。
不过,孩子有选择性缄默的现象,家长也不必太过担心,因为这仅仅属于小朋友的部分社会功能没有发育好,一般不需用药,通过心理调整干预后,预后大多是好的。但是,如果任其发展,有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因为童年缺乏与同龄人交流,总是孤零零的,性格发展上会朝着压抑、抑郁的方向走,没有表现欲,群体生活的参与感下降,朋友少,社会支持系统也少,成年后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内向怕生的孩子,最好改由外向话多的家人来带
医生说,真正得了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从比例上看不算多,但在家活蹦乱跳,出门紧张胆小的孩子还真是为数不少,家长可以给孩子的性格做些干预和训练:
1.让孩子和性格内向的长辈分开住,让外向话多的长辈住进来,这样对孩子的语言刺激会丰富些。
2.有选择性缄默的小孩往往是不愿意出门的,家外面的环境会让他们感到紧张不自在。爸爸妈妈可以先不要强迫孩子出门,先请别的小朋友来家里,先邀请1个,然后鼓励自己的孩子和他多交流。因为是在熟悉的环境中,孩子看到少量的陌生人也会相对放松些。如果看到孩子和小伙伴有交流了,哪怕只说了一两个字,家长要马上鼓励,可以奖励些糖果、玩具等,以正面强化,千万不能因为孩子不讲话而呵斥、强迫、惩罚他。
孩子如果能和1个小伙伴主动表达了,家长就再多邀请一个小朋友;孩子能和2个小朋友玩在一起了,再邀请第3个,逐步增加孩子的社交人数,这样孩子在集体面前就可以开口说话参与社交了。
3.父母在家模拟场景,跟孩子做些游戏。其中,让孩子扮演讲话很多的一方,父母扮演不说话的一方,还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诱导“不说话”的父母说话。这样的场景模拟,既能让孩子体会到不说话的不利之处,又能使孩子积累正向情绪,使孩子有信心解决自己的问题。
4.如果孩子在家里可以和别的小伙伴玩得比较好了,那么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出去玩玩,最好是让已经熟悉的小朋友带着出去,自己远远地跟着即可,以免孩子到了陌生环境一紧张,又想抱着大人不撒手。这样慢慢锻炼,孩子的选择性缄默都会慢慢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