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如何看待是非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3 12: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3:23
文/李大华
如今,我们有一个时尚的言语叫做“吹吹风”,意思是某个重大决定要出台之前,先给当事人通报一下情况,让人们有个心理准备。可见“吹风”不是白费口舌的,有确定的内容要表达,只是不算正式而已。不知道这个时尚从何时兴起的,它的源头可能是很早的,至少在庄子那里就有了类似的说法,不过,意思略有不同而已。《齐物论》里,庄子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言说不是吹风”,他说:
“言说不是吹风,说话的人一定有言说的内容。然而,言说的内容又不是确定的。真的说了什么吗?或者什么也没说?有人以为言说不同于小鸟发出的声音,然而到底是有区别呢?还是没有区别?道被什么东西遮蔽了而有真伪?言被什么遮蔽了而有是非?道在哪个地方不存在?言说在哪些方面存在而不确定?道被小的成见所遮蔽,言说被花言巧语所遮蔽。所以,才有儒家与墨家的是是非非,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试图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不如脱然于是非之外而明鉴之。”
言说不同于小鸟发出的声音
言说总要表达一定的内容,它不能像风那样一吹而过,什么也没留下。可是,言说是如此的不确定,以至于我们怀疑自己说的,或者别人说的算不算言说了。因为你一说了什么,马上就有人否定你,反过来也一样,别人说的东西都被你否定了,所以,所有的言说与小鸟发出的叫声到底有没有区别?看起来有区别,可能其实差不多。
接下来,庄子把“道”与一般人的“言说”做了追问,却又自己做了回答,道被成见(小见识)所遮蔽了,所以才会有真伪之分;言被花言巧语所遮蔽了,所以有是是非非。道无所不在,而言说没有真正可以确定的。是非之所以弄不清楚,在于是非的双方互相抵消了,只有在是非利害之外,用一面超越的明镜才能鉴察清楚。庄子说的那个“明”(“莫若以明”),不是一般的明镜,而是“道”。
“明”不是一般的明镜,而是“道”
庄子继续对是非形成的过程做了分析,他说:
“事物没有不可以叫做彼,也没有不可以称为此。从彼的角度就了解不到此,而从此的这一面则可以说了解自己。所以说,彼的那一面来自于此,此的这一面又根源于彼。彼也就是此,此也就是彼。从彼的角度可以产生它的是非,从此的角度也可以有它的是非,那么真的有彼和此的区别吗?或者真的没有彼与此的区别吗?使彼与此不能对立,就叫做‘道枢’。道枢处在圆环的中间,可以因对无穷的变化。从肯定的这一面可以产生无穷的是非,从否定的那一面也可以产生无穷的是非,所以说,不如以明鉴之。”
由于事物都可以分为彼此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任何一面都认为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对方的见解是错误的,所以,无穷尽的是非就这么出现了。而对待彼此的是非,只有以道作为中枢,才可以弄清楚是非,也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庄子》原文参考:《齐物论》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本文原名为《言说不是吹风》,系腾讯道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庄子的是非莫辩
庄子的“是非莫辩”思想,对应今天的认知便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吻合。庄子在《齐物论》提出“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
庄子齐是非的观点
庄子齐是非的观点如下:庄子说“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相反,因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非”,就没有“是”,二者互相依存,是非是齐一的。拓展知识:《庄子》中采用了...
庄子如何看待是非问题?
由于事物都可以分为彼此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任何一面都认为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对方的见解是错误的,所以,无穷尽的是非就这么出现了。而对待彼此的是非,只有以道作为中枢,才可以弄清楚是非,也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庄子》原文参考:《齐物论》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
庄子:是非,一场虚妄
庄子《齐物论》在开篇不久,就大段谈论是非问题。这些精彩圆融的论说,最终落到了三点上——是非问题的关键,“相对论”的核心。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是先从空间角度说。这句话的意思,说白了简单得很:每个事物都既可以是这面,也可以是...
庄子的彼此是非是在认识论意义上说的吗
通行的观点认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彼此是非的问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谈的。这种观点将 彼此 理解为 那个认识主体、这个认识主体 ,将 是非 理解为 正确、错误 。但这样来解释庄子有关的话语是不通的。实际上,庄子的这段话是从本体论意义上说的: 彼此 是指 当下不存在的事物、当下存在的事物 ,...
是非之地古文是什么意思
《是非之地》是庄子笔下的一篇寓言故事,出自《庄子·外物》。该故事以一个充满争议和纷争的地方为背景,探讨了人们在社会中如何面对和处理是非问题。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都难免会遇到各种是非之辩,我们应当保持心灵的宁静和超然,不被外界的是非所左右。在古代中国,"是非之...
庄子提出这种“齐是非”的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或目的?
总的来说,庄子的"齐是非"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论:在保持自我判断的同时,尊重他人的立场,以平和的态度面对冲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间找到和谐共处之道。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我们应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理解背后的动机,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是或非的标签。
庄子为什么认为是非之争.善恶之争都无意义?
庄子所认为的观点,你是非之争上个之争都没有意义,你根本挣不出来谁对谁错,对错又如何呢?毫无意义。
庄子:世间是非,何为对错
弟子深感困惑苦恼,问:“那怎么对待是非问题呢?”庄子道:“事物皆有两面。从彼方面看,无不是彼,从此方面看,无不是此。自彼方看问题看不清楚,自此方看问题则很明白。故彼出于此,因彼而有此,彼此并生也。既然这样,那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也就是说彼此不分,因为彼此共生。这就就有了...
是非观的庄子之化解儒墨是非之争
庄子主张,於己则中止是非判断,於人之是非之争,则「休乎天钧」。2.4.A.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於天。」成玄英疏云,「圣人达悟,不由是得非,直置虚凝,照以自然之智。」(《庄子集释》,页67)王船山解云,「照之以天者,无我无此,无耦(偶)无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