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3 08: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6 05:11
译文:天下不崇尚儒学已经很久了。
现在的士大夫,开口必自称儒。儒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戴高冠系博带、穿广袖衣就能称得上儒者吗?手持简册、 *** 不息就能称他为儒者?又何况以笔濡墨圈点文章、编织华美的文辞就称得上儒者,远远不是这样的啊。
除去这些不谈,像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人称之为大儒,果真能配得上儒者之名吗?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一直看不起这些(人)。读先王之书,不求甚解,只求弄明白其中的道理罢了。
明白道理后,不只诵读(先王之书)。来在人前显摆,还要践行它。
他看起来与乡民没什么分别,外在形象低调。他低调是因为先王之道湮灭无闻,所以他要寻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的得失,写诗文来宣扬先王之道。
景祐初年,青州牧荒淫放荡,向往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四方的士大夫乐于没有名教的约束,一致效仿他。逐渐形成风气。
颜太初厌恶他是大乱风气的源头,写了《东州逸党》诗以讥讽他。诗于是传到朝中,天子立即治青州牧罪。
又有郓州牧对属令的清廉正直与自己唱反调大感恼火,就诬陷他并治罪,把他打死在狱中。属令的妻子弱小不能自己上诉,颜太初向来与属令交好,同情他冤死。
写《哭友人》诗,(于是)郓州牧也被罢官。当时有人向朝廷推荐颜太初博学有文采,皇上下诏任命他为国子监直讲。
恰好有一个向来与颜太初不对付的御史,向皇上进言说颜太初为人狂放不羁,不可以任学官。诏书到达后,改令颜太初为河中府临晋主簿。
颜太初为人,其实宽厚温良有政绩。并非狂人。
从临晋又改任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宫,死在睢阳。旧例,判、司、簿、尉四次考课,只要没有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课居下),按旧例要升任县令。
即使愚钝懦弱衰老一无是处的人,只要熬够年数,必能得到这一职务。然而太初才识过人,(虽然)中进士脱去布衣近十年。
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判、司、簿、尉的职务一直到死,死时只有四十多岁。唉,天丧儒者,一定让他要陷入悲惨的境地吗?不是说犬吠所怪,小人必定被铲锄吗?为什么他的仕途与寿命困窘到如此地步?世人见颜太初官职一般,他的文章又经常指责人。
心里有鬼的人厌恶听到他。虽然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怎么重视他,所以弃失的文章很多,我只得到其中的两卷。
在同州又得到他所写的《题名记》,现在结集为它们作序。前世的士人名声不显于当时,然而言语立于后世的人很多。
太初虽然官职微贱且早早挂了,但他的文章难道一定不能留传吗?以后见到这些文章的人。看到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鉴戒了;看到他的《逸党》诗,那么礼义就不再败坏了;看到他的《哭友人》诗,那么即使是酷吏也心中有愧了;看到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郡守就知道弊政了;看到他的《望仙驿记》,则郡守就不再麻烦厨传(驿站)了。
由此看来,好处大大呀!原文: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 *** 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
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翳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扩展资料:《颜太初杂文序》选自《司马光集》作者是宋代司马光。文章叙议结合。
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
《太初杂文序》参考译文天下不崇尚儒学已经很久了。
如今世上的士大夫们,开口必自称是儒者.真正的儒者是什么样的呢?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带、肥肥的衣袖,穿成这样就可以叫做儒者吗?手持竹简、伏案读书、哼哼呀呀地不停地念叨就叫做儒者吗?又或者用一点点墨汁湿润着笔尖,编织一些充斥华丽词藻的文章来号称儒者,也和真正的儒者差得远了。除了这些不说,至于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人所谓的大儒者,真的足可以称得上儒者的名号吗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为这种情况感到愤慨。
他立读先王的书籍,不研究章句,一定探求其中的道理。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在于自身的道理就毫无保留地教给乡亲们, 在于自身之外的道理却不能够发扬光大。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道理如同被遮蔽一样,于是他就探求国家政理风俗的得失,写成诗歌、写到文章里来宣扬传播。
景裕初年,有个青州牧用荒淫放荡的态度办事,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那些不受名分礼教束缚的士大夫们,一致效仿他,逐渐成了风气。太初厌恶这种现象,认为这已成为大乱风俗的根本,写了《东州逸党》一诗来加以讽刺。
这首诗于是被皇上听到,天子急迫地治了青州的罪。又有一个郓州牧,对清廉正直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下属县令感到愤怒,就拿罪名诬陷人家,在狱中把人家拷打致死。
县令的妻儿弱小不能自己申诉,太初平时和县令关系友好,可怜他蒙冤死去,写了《哭友人》诗,郓州牧因此事被罢免。这时有人推荐太初博学有文才,下诏任用为国子监直讲。
恰逢有个向来对太初很不友善的御史,上书说太初狂妄急躁,不可以任用为学官。诏书即刻下达他所在的地方,改任河中府临晋主薄。
太初为人,实际上宽容善良,很有政绩,不是狂妄急躁的人。从临晋改任应天府户曹,做南京掌学,死在睢阳。
按照旧制,判、司、簿、尉四类官职的考核,只要不是因为欠国家财税而考核为下等,一律可以升职列为县令名录。即使是愚笨怯懦、年老昏愦没有什么优点的,积累到一定的年数,也一定能够升迁到县令级别。
然而太初如此的有才华学识,考中进士进入仕途接近十年,最终一生也没能摆脱判、司、簿、尉的行列,死时年仅四十多。唉!难道是上天要儒者沦丧,让他们一定要特别悲惨吗?要让俗人群聚诋毁贤者,让怪笑的小人一定受到铲除吗?为什么他的仕途和生命这么悲惨?世人看到太初官职不是很高,又加上他的文章有很多的指责和批判,有些缺点毛病的人很讨厌听闻他的文章。
虽然得到他的文章,却不是很重视,所以他的诗文被遗弃散失的居多,我仅得到其中的两卷。在同州又找到他所写的《题名记》,现在收录集中并写了序。
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将来有看到这些诗文的人,读他的《后车》诗,就会不忘借鉴引以为戒;读他的《逸党诗》,那么礼乐不会毁坏了;读他的《哭友人》诗,那么残酷的官吏心中有愧了;读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太守地方长官就明白弊政了;读他的《望仙驿记》,太守地方长官不从事享受美食了。
由此说来,这本书带来的好处不是很丰厚吗?(杭州仁和外国语学校郭湘伊译)。
1、梁鸿元与世相疏(元·元好问·《鹧鸪天》)
2、梁鸿举案(元·元好问·《满庭芳》)
3、梁鸿五噫(唐·李瀚·《蒙求》)
4、梁鸿寄食吾何(宋·陆游·《放歌行》)
5、梁鸿德耀会稽日(唐·李白·《和卢侍御通塘曲》)
6、梁鸿不肯仕(唐·白居易·《赠内》)
7、梁鸿不因热(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8、梁鸿去桑梓(南北朝·谢灵运·《会吟行》)
9、梁鸿去桑梓(南北朝·谢灵运·《会吟行》)
10、梁鸿空五噫(宋·颜太初·《东州逸党》)
11、梁鸿入会稽(唐·李白·《口号赠徵君鸿 此公时被征》)
12、梁鸿夫妇欲双飞(唐·陆龟蒙·《闻袭美有亲迎之期因以寄贺》)
13、梁鸿头白五噫歌(宋·朱继芳·《和颜长官百咏·客路》)
14、梁鸿正须妇(唐·王绩·《山中叙志》)
15、梁鸿夫妻虚适越(唐·顾况·《洛阳行送洛阳韦七明府》)
16、梁鸿墓下归(宋·王安石·《致仕邵少卿挽辞二首》)
17、梁鸿方北谪(宋·华岳·《次李信州七十韵》)
18、梁鸿安可追(唐·钱起·《送张五员外东归楚州》)
19、梁鸿妻亦高(宋·曾巩·《南源庄》)
20、梁鸿避世身不仕(明·林鸿·《过高逸人别墅》)
给你推荐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9分)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
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日:“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
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日:“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
”问其人,日:“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
沆对日:“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日:“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日:“但道臣沆以为不可。 ”其议遂寝。
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日:“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日:“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日:“少有忧勤,足为警戒。
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日:“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
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
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日:“李文靖真圣人也。”
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
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 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
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ǒu),同“搜”。
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同知贡举 知:执掌 B.然久之自败 败:失败 C.沆待漏将朝 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趣驾再往 趣:急忙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 ) (3分)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 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 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 或者劳民伤财。 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
(5分)答:(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5分)答:。
一、文言文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二、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用鲍叔的一部分财产,鲍叔却一直待他很好,不因这而生怨言。
后来鲍叔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婪的人,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处境恶劣,而鲍叔不认为我是愚笨的人,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 *** ,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
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
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
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
太史公说:我读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们说的都很详细。读过他们的书,想考察他们的事迹,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
至于他们的书,世上大都能见到,因此不论述,只是论述他们的一些轶事。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
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
探骊得珠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
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