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人的职业礼仪的演讲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0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0:34
职业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古人云:欲修身必先利其德。在家里要有家庭美德;在工作岗位我们要有职业道德;在公共场所,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要有公共道德。
可见,德是一个人的形象与礼仪的很好的体现。那么是不是有了德,我们的形象与礼仪便已经得到了充盈呢?当然不是的,在市场竞争的时代,我们要生存,要立足,就必须要有本领,这是第二要素,我们必须有学识。人们说形象好,礼仪得当,是不是有气质?有内涵?气质来自于什么,内涵来自于什么,外包装固然重要,然而,学识带来的底蕴,才是气质与内涵最根本的要素。人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然还有第三要素,就是穿着礼仪,这个礼仪看似外在“包装”,确是内涵的外延。试想一个人假如你道德卑微,情感猥琐,不学无术的话,你不可能有高雅的举止,也不可能有美丽的言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说,通过你的外在的举止,穿着妆扮,接人待物,人们可以探询到,你内涵到底充盈到什么程度,深厚到什么程度。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形象与礼仪在其德,在其识,在其表,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它各个方面及要素的重要性在我们的职业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荀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卡耐基说,一个成功的企业,18%需要专业技术,82%需要有效的人际关系的沟通。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溯求也越来越高,非凡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都迫切的要求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能够了解到国际惯例,把握好职业礼仪,从而更加有效的与他人沟通,取胜于职业之路。职业礼仪的运用不但体现了个人的自身素质,也折射出你所在工作单位的文化水平和治理水准。职业礼仪的运用具有共通性和差异性,要得体的适时的使用职业礼仪还需要根据所在环境适时的进行变通,不可一味的死搬硬套造成不合环境,不融于世的情况。职业礼仪是一门社会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的运用。
放眼社会,有很多人不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与礼仪,更有人认知错误,步入误区,认为礼仪形象是礼仪小姐的事,又或者身着职业装就是注重礼仪。对此,我们举两个例子以做说明:事例一是这样的,一所名气很大的幼儿园老师上门家访,结果引出了转学风波,怎么回事呢?原来,幼儿园老师上门家访,前脚离开,后脚就引起了一场家庭会议,“我们一定要转园!”妈妈、奶奶斩钉截铁。园长想不通了,别人抢着要求进园,这家却强烈要求退园,一问原因费思量:“不能把宝贝交给这样的老师”———挨个家访的女老师穿着吊带背心,还是露脐装!事例二,银行的一个服务窗口正在接受创建检查,礼貌用语、服务态度小伙子都表现得挺规范的,检查人员却意外地要求他双手侧平举,这一举,暴露了工作装掉了一颗纽扣,很不雅观,被做扣分处理。
两件事说明了什么?故事一的话外音是:礼仪细节关系到为人处事的品质,任何行业的任何人,都不是“局外人”。打个比方说,你们上门和客户谈业务,有没有大大咧咧把公文包往客户桌上一甩的?有没有不顾及客户不见烟缸的书香环境而贸然递烟的?所以,转学风波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故事二的那位主角看上去就有点无辜了,他各方面都做的很好,但是那颗掉了的扣子暴露了问题,上班往身上一套,下班往架上一挂,工作服保养少有人问津,事实上,落在身上的灰尘,掉了的纽扣,这些缺失的礼仪细节,都会让所倡导的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大打折扣’。很多人把穿不穿工作服当作衡量注不注重礼仪的一把尺子,这实际上是错误的。穿行服,袖长及手腕,裤长及鞋面,身长盖及臀部;衬衣领子高出外套一厘米,袖边长出外套一厘米;领带的标准长度是,领带尖对着皮带扣……这些,才是真正形象与礼仪的体现!
礼:养也,指一个人的修养;仪:仪式也,指表现的形式。体现在:形象、素质、意识三个方面。可见,一个人的职业形象与其职业礼仪是分不开的。
要怎样表现一个人的职业形象与职业礼仪,以决胜于职场呢?我有三点心得:
一,形式;尊重为本。自尊第一,尊重他人。“礼仪者敬人也”,也就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比如在公共场合,接见重要人物时,手机应设为振动。
二,内容;善于表达。善待别人是一种教养,了解别人是一种聪明。
三,形式规范。即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而良好的职业形象必须具备以下要素:练习有素、懂得欣赏别人、恪尽职守。认真只能把事情做成,专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聪明的人从不拿别人折磨自己,要信仰“开心每一天、快乐在此时”。
个人的成功15%靠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85%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对职业人而言,拥有礼仪知识以及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应用不同的沟通技巧,展现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职业形象,往往会令事业如鱼得水。马斯洛理论:交际来自需要,与任何人打交道,要想办法满足需要。
业礼仪与人际沟通总结:八个字“形象、关系、沟通、心态!”。
职业礼仪与职业形象不只是一门技巧和艺术,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以上几点心得只是我片面的所感所悟,要想真正运用游刃有余,需花时间和精力更多的学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0:34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