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1 01: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9:40
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虚,筋脉失养,风邪人络。
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因急惊反复发作,过用峻利之品,以及它病误汗误下,以致脾阳不振,木旺生风。或因禀赋不足,脾肾素亏,长期腹泻,阳气外泄,先则脾阳受损,继则伤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虚极生风,即所谓“纯阴无阳”之慢脾风证。急惊风或温热病后,迁延未愈,耗伤阴津,肾阴亏损,肝木失于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致水不涵木,阴虚风动。
总之,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多系脾胃受损,土虚木旺化风;或脾肾阳虚,虚极生风;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生风。 1.具有呕吐、腹泻、脑积水、佝偻病等病史。
2.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面色苍白,嗜睡无神,抽搐无力,时作时止,或两于颤动,筋惕肉瞬,脉细无力。
3.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血液生化、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r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原发疾病。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凡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倦,嗜睡,四肢发冷,舌淡苔薄者为虚寒;虚烦疲惫,面色潮红,身热消瘦,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者为虚热;肢体颤振,手足搐搦为血虚;身热起伏不定,口渴心烦,胸闷气粗,泛吐痰涎,苔黄腻者,为虚中夹实。
2.辨脏腑仅有形神疲惫,面色萎黄,肢体抽搐,大便稀溏,四肢不温,为病在肝脾;若面色苍白,囟门低陷,四肢厥冷,手足蠕动,大便清稀、舌淡、脉细无力,为病在肝脾肾。
二、治疗原则
慢惊风的治疗,以补虚治本为主。土虚木旺,治以健脾平肝;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阴虚风动,治以育阴潜阳。治疗过程中,可结合活血通络,化痰行瘀之法。
三、分证论治
1.土虚木亢
证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神志不清,阵阵抽搐,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肠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久泻伤阳,脾阳伤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阳衰则寒湿内生,故大便稀薄,色见青绿,腹中鸣响,甚则肢冷浮肿;土弱木乘,木旺化风,故时作抽搐,嗜睡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脾阳虚弱之象。
治法: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方药:缓肝理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气,煨姜、桂枝温运脾阳,白芍、钩藤平肝熄风。
阳虚寒盛去桂枝,加附子、肉桂温补脾肾;腹泻不已加诃子、肉豆蔻、乌梅炭敛肠止泻;方颅发稀,夜寐哭闹不安,加生牡蛎、生龙骨平肝潜阳。
2.脾肾阳虚
证候: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冷,额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分析:脾肾阳虚,寒水上泛,则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阳气不运,阴寒内盛,故口鼻气冷,四肢厥冷,额汗涔涔,大便澄澈清冷,甚至沉睡昏迷,阳气衰微,虚极生风,则手足蠕蠕震颤。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脾肾阳衰之象。此证即所谓“纯阴无阳”的慢脾风证。其实质是阴盛阳衰,属于慢惊风后期,气阳衰竭的危重阶段。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方药: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温补脾气,炮附子、肉桂、川椒、炮姜、灶心土温阳救逆。
抽搐频频加龙齿、钩藤平肝熄风;阳气回复后改用理中地黄汤或可保立苏汤,以阳中求阴,使阴阳维系,阳生阴长而搐定。
3.阴虚风动
证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震颤瘛疚,或肢体拘挛,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光无苔,质绛少津,脉细数。
分析:肝肾之阴亏损,阴虚生内热,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则震颤瘛疚,肢体拘挛。舌红绛,无苔少津,脉细数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鸡子黄、阿胶、地黄、石斛、麦冬滋阴养血,龟板、鳖甲、牡蛎潜阳熄风。
阴虚潮热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搐搦不止者,吞服止痉散熄风止痉;强直瘫痪者,加全蝎、蕲蛇、乌梢蛇、地龙、白僵蚕搜风剔邪,但风药多燥,故宜佐养血润燥之品。 一、经验方
1.蕲蛇,研细末,吞服。每服1.5g,1日2次。用于土虚木亢证。
2.地龙、僵蚕、乌梢蛇、当归、木瓜、鸡血藤各15g。水煎服。用于慢惊风肢体强直性瘫痪。
二、外治疗法
1.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白芍、陈皮、半夏、天麻、川乌、全蝎、天南星、丁香各6g,朱砂1g,生姜3g,红枣5枚。炒热,熨脐部,1日1次。用于土虚木亢证。
2.全蝎5个,蜈蚣1条,僵蚕5条,蝉蜕7个。研为细末,敷脐,1日1次。用于慢惊风强直性瘫痪者。
三、针灸疗法
1.针刺上肢取穴: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穴:承山、太冲。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
2.灸治取穴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用于脾肾阳虚证。
四、推拿疗法
运五经,推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揉足三里。 一、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做好小儿保健工作,调节精神情绪,加强体格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3.注意饮食卫生,宜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二、护理
1.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保证患儿安静休息。
2.抽搐时,切忌强行牵拉,以免拉伤筋骨。·
3.对长期卧床的患儿,要经常改变体位,必要时可垫海绵垫褥或气垫褥等,经常用温水擦澡、擦背或用温热毛巾行局部按摩,避免发生褥疮。
4.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儿,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肪止窒息。
5.注意加强营养,不会吞咽者给予鼻饲。 《小儿药证直诀·急惊证治》:“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慢惊“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疚,昏睡,睡露惊,此无阳也。”“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幼幼新编》:“风搐频者,风在表也,易治,易发之。搐稀者,风在脏也,难治,宜补脾。”
《景岳全书·小儿则·惊风》:“惊风之要领有二:一日实证、一日虚证而尽之矣。盖急惊者阳证也,实证也,乃肝邪有余而风生热,热生痰,痰生客于心膈间则风火相搏,故其形证急暴而痰火壮热者是为急惊,此当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慢惊者阴证也,虚证也,此脾肺俱虚,肝邪无制,因而侮脾生风,无阳之证也,故其形气病气俱不足者是为慢惊,此当专顾脾胃以救元气。虽二者俱名惊风而虚实之有不同,所以急慢之名亦异。凡治此者不可不顾其名以思其义。” 伍鸿基.针刺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96;(8):373
将小儿高热惊厥28例分为2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7例。两组患儿在高热惊厥时,即给予安乃近10mg/kg肌肉注射,酒精擦浴降温,吸氧。治疗组再给予针刺疗法:首先取人中穴向上斜刺2-3分,稍捻转至患儿苏醒有刺激反应,如哭声等即起针。再点刺双侧中冲穴约1分,提捻泻法强刺激,每隔半分钟左右起针,再放血1-3滴;直刺双侧合谷穴3-5分,提捻泻法中等刺激,每穴各行针1—2分钟后起针。对照组再予安定0.3mg/kg肌肉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在20秒至2分钟内痉止苏醒,体温下降,平均1分2秒;对照组患儿在2-5分钟内痉止,平均3分2秒,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王清涛,高树堂.麝冰散治疗小儿高热惊厥43例.吉林中医药1993年;(1):25
麝香1份,冰片50份,姜黄刃份,郁金如份,巴豆30份,血竭50份,金箔10份,全蝎50份,研成细末。使用时将药粉兑入等渗溶剂(生理盐水等)内即可,按每次0.2s/ks给药,必要时可加倍,2小时后可重复给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43例,其中治愈25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