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1 01: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2 02:47
“异日见卓尔有立于前”中“前”的意思是眼前。
《近思录》的简介:
《近思录》是一本重要但今天不太容易读懂的书。
除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语言转变之外,还因为历史原因而对宋明时期的儒学有了一些误解,也与历来切入其中的方法发生了变化有关系。从后两方面再往深处去看,则是儒学给人以精神安顿的层面被不断剥离了。
但“道”依然在,只是再难有“人”弘之。于是,儒学更多走向了知识化,这自对儒学的学统开新有所发展,但儒学还有一个本,便是“道”。切入“道”,最主要的就不是倚赖思辨,而是倚赖体证,或云“感触”。
当然,借由思辨而明理也是必要的,只是并非止于此而已。
朱熹“无形而有理”的理学思想简介:
朱熹认为,哲学在论证精神本体时,或把精神本体规定为“有”或某种特殊的“物事”。由此精神本体异化为“一物”而不能成为万物的本体;或把精神本体规定为“无”或“空”,使得精神本体的存在虚无化。
朱熹认为,要重新解释“理”,以摆脱精神本体存在的困惑。在朱熹看来,“以理言之,则不可谓之有;以物言之,则不可谓之无”,“无极而太极,正所谓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
显然,经过朱熹的再解释,理既不是简单的有,也不是简单的无,而是有无的统一。从“以理言之”,即作为抽象的道理而言,由于其没有具体对象的可感觉特性,所以就难以称之为有,而应称之为无。
但就其作为观念存在这一“物”的角度而言,因为它又是“有此道理”,所以又不能称之为“无”,而要称之为“有”。在这里,理即被朱熹加工为“无形而有理”的纯逻辑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