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2 05: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6 04:17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 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周朝制度规定,各诸侯国国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太子,其他儿子就称为公子。
公子的儿子被称为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为公族子弟。
有不少公孙的后代就以公孙为自己的姓氏。 做皇帝的貌似没有,名人如:春秋时,鲁庄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在鲁国任大夫。
附: 我国现存的复姓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吴铭。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 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
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资料十分少,不敢贸然定论,只找到几处文句,希望有所帮助:
《本草纲目》中:“有石脂生齐居山及海涯。”意为:青石脂生齐居山及海涯(现在称绿泥)。而我国青石脂是生于齐区山,所以齐居山和齐区山或为同一处;
又有一处是毛诗注疏的:公羊传曰:”卫朔越在岱隂齐居山之隂也。“中提到:”青州在海岱之间,潍淄即青州之水也,又地理志云:临淄,海岱之间一都㑹也。桓十六年公羊传曰:”卫朔越在岱隂齐居山之隂也。““推荐看《毛诗正义》——卷五 五之一〔国风〕,其中有些记载或许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