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下《西游记》的主题探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2 10: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9 22:39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神话小说,关于它的主旨时至今日一直争论不休。就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状况,有3种主题说是最突出的。最主要的是反封建说;其次就其作为神魔小说而言,宗教观点的持有者亦占有很多的成分;而从其产生的历史年代来看,反理学又是一个重要的观点。本文着重对这三种观点研究的状况进行综述。
一,反封建说。
《西游记》的前言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广泛地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封建社会,歌颂了对天宫、地狱统治者及危害人民的妖魔鬼怪的反抗斗争。
(1)在《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其实写的是一个封建庸主;大将天兵,就是封建王朝的兵将;太白金心是封建皇帝的一个歪咀参谋;王母娘娘是雄踞一方的高等缙绅;山神土地,是土保。
(2)从这里可以看出天宫实际上是封建王朝的缩影。
(3)各色人等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统治阶级。而学术界对主题的认定时,主要是就孙悟空这个人物而论的,不少学者认为《西游记》的主题具有双重性,方胜认为《西游记》前七会大闹天宫是一个主题,第八回后的西天取经是另一个主题。
(4)对于这两个主题,学术界争论最大。胡光舟认为:《西游记》有双重主题,大闹天宫重在表现对传统势力的反抗,取经故事重在表现对理想光明的追求。它们很好地统一在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这两个故事所共有的正义性之中。
(5)同样的,沈仁康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代表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火焰,在去西天的路上打击妖魔,是代表了人民要求打垮恶霸地主的愿望。
(6)而对于孙悟空讨论的焦点则在于历史不少人就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而认为其是向封建社会投降,这一观点在*时候最为流行。丁黎认为孙悟空从魔到神的转变,实际就是从叛逆英雄变为统治阶级的帮凶和大手,从魔到神,从反封建统治的英雄堕落成为统治阶级的*者和鹰犬,这就是孙悟空所走的到路。因此《西游记》是一部*和瓦解人民反抗之经。
(7)真对*是的阶级斗争,学术界在天宫神仙、西天神佛、取经集团和妖魔鬼怪等身上贴上了阶级标签。拿《西游记》的各类神话人物与封建社会的各种阶级力量进行简单的比附,有的甚至画上了等号。因此四人帮在推行极左路线时,有的人还甚至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反动的神魔小说。
(8)对于这种极端的看法,现在已经否定,更多人认为是《西游记》作者通过现实阶级斗争关系幻化出来的神话世界,既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巨大艺术生命力的叛逆形象,也深刻地暴露了神权社会的腐朽。
(9)总的来说,正如方胜所说:把《西游记》的主题看作是*性的内容的具体说法,尽管相当纷杂,但基本点是一致的,就是把《西游记》的神话内容,与结合社会阶级矛盾斗争现实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大别之,或说是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即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如“农民起义”说,“人民斗争”说,“反正统”说,“反传统势力”说,“叛逆投降”说等等都属于此。
二,宗教说
三,《西游记》的大部分内容说唐僧师徒四人及坐骑白马西天取经的故事,所以研究者历来多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首先从佛教的角度去理解的大有人在。王纪人在《成长与救赎》中引用到:清代尤侗为《西游真诠》写的序中,就认为《西游记》的主旨是宣扬佛理
(10)而贾三强也特别地提到:孙悟空之名,除了“孙”字寓意猢狲,这是天性,谁也没有办法改变之外,孙悟空之名确实是地地道道的佛教术语,而他的归宿,也是佛教的“悟空”形式。(11)在佛教的主题下,张靖、郭岩也认为是:大乘佛教取代小乘佛教。
(12)观音菩萨在向唐僧推荐大乘佛法时说:“你这小乘佛法,渡不得亡者超生,只可浑欲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能渡难人脱苦。”可见取经的目的就是以大乘佛法取代小乘佛法,实现普度众生的目标。
(13) 对于佛教说,不少学者又持不同的观点,张广庆在《西游记主题》研究里提到了:“证儒家之道说。”其代表人物是清代的张书绅,另一种观点是“证道具之道说”,代表人物是清代的刘一明,樊于礼,陈士斌。更有的是“仙佛同源论”,代表人物是西陵残梦道人汪澹漪。(14)但就《西游记》的+宗教主题来说,最流行最广泛的是“三教合一”。贾三强认为:佛教是虚空观,四大皆空;道教则是实实在在的仙界,而儒家则直面现实人生。佛教的最高理想是涅槃成佛,道教是飞天成仙,而儒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因此三教的关系类似于一个互有重合的三环型。
(15)最有证明的是:作品中的须菩提祖师,本是佛教中的人物,但是在作品中却被处理成一个道家神仙,在开示孙悟空的过程中,使用的是禅宗的棒喝和机锋,传授的也是道教内丹理论和《黄庭经》。在安天大会上,佛教人物和道家神仙同会一堂。
(16)当然对于宗教的主题,也有人反对,方胜曾提到:全书虽然以取经这一宗教活动为题材内容,但它并不是歌颂宗教观念,它的主题越出了宗教观念的束缚,不仅仅是所谓“劝人为善”而且寄寓着一个严肃的崇高的意图。
(17)反理学
田同旭认为,若把《西游记》放在明中叶以后社会新思潮中来认识,不难发现,《西游记》是部情理小说
(18)吕晴飞认为:这部小说写于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不论作者与否,他对于个性解放的要求,对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力量和智慧,都是热情而大胆地做了肯定和歌颂的。
(19)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弘扬人欲的凯歌,其食欲和色欲反映了人的正常需要,孙悟空是个由石头造化出来的自然之子,追求的是个性解放,任情随意。尤其是孙悟空从龙宫得到“如意金箍棒”,作者特意命名为“如意”绝非闲来之笔,它是情欲的象征。因此可以说孙悟空是反理学的斗士。而对于唐僧这个苍白而不真实的形象,田同旭认为他实际上宣告了程朱理学的破产。
(20)张锦池在《论孙悟空形象的演化与(西游记)的主题》一文中提到:李贽用以反对程朱理学的天命之性说的气质之性说,称颂人的一种为受官方御用思想浸蚀过的天真纯朴的先天存在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要求自由自在的天性。
(21)从孙悟空身上那种恍若与生俱来的要求自由平等的天性,正是体现出天赋的“童心”。同样的,与花果山时期“美猴王”相比,西天取经时候的孙悟空身上是披上一层封建道德色彩。但作为孙悟空这一典型形象之内在特质,仍是那种恍若与生俱来的狂傲美。而它最本质地表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及其对人性的崭新看法。
(22)这三主题说是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另外也有不少研究者绕过这三种说法,另辟蹊径,在此也列举一些。比较饿、认可的是:《西游记》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
(23)施炎、任小平从孙悟空、牛魔王不同的出路对主题作出阐释,结合吴承恩的生平,得出了:人生最大的*就是寻找人生的出路。
(24)明代的谢肇浙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求方心、收放心说。”更有的人认为《西游记》反映了中国农民起义,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因为孙悟空身上没有多少农民的特性。更有的则认为是多主题的杂糅,包括人类死亡情结、大乘佛法取代小乘佛法、游戏动物王国。
也有人认为《西游记》是根本没有主题思想的,并认为这种探索是白费力气的。
以上是对《西游记》主题探究究进行综述,从中可以看出,主题是前面的三大主题,也有不少其他角度的学说。总的来说,《西游记》的争议是很大的,这在于其中包含着很复杂的哲理,其丰赡的内容是学术界不断争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