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争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2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13:45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的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论辩。1927年第一次大*失败后,中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亟待重新认识、正确解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这场论战,在中国*党内部表现为反对托陈取消派的斗争,在社会上则集中体现于以陶希圣为代表的“新生命派”、托派严灵峰、任曙等为代表的“动力”派与以朱镜吾、王学文、潘东周为代表的“新思潮派”的论争。论战的内容相当广泛,而论战的中心和焦点则在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一种意见认为,自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以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形态伸入了农村,整个的农民社会之经济构造,都为商品经济所支配” (陈独秀1929年8月5日 《致党*的信》),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中国的民族工业不能视为两种不同的经济成分,而应当作“统一的中国经济看待”,中国资本主义已发展到“代替封建经济而支配中国经济生活的地步” (任曙《中国经济研究绪论》),因此,中国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性质。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存在“一个宗法封建社会的构造”,但“商人资本却成了中国经济的重心”,“中国农民问题是资本问题的一面”,中国社会是金融商业资本之下的地主阶级支配的社会,而不是封建制度的社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15:03
容提要:21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界围绕着范式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出现了*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之间的争鸣。两种范式之争,激发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兴趣,拓展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了学术界的思想解放,深化了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也暴露了中国近代史学界理论思维的贫乏和理论建构的不足。正因看到两种范式的局限,人们开始探寻建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范式,并相继提出了诸如新*史范式、新现代化范式、新社会史范式等。本文拟对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中若干重大问题加以综述,揭示重建中国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基本趋向,以推进中国近代史解释框架和叙事体系的更新。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开拓研究领域、转换研究视角、更新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运用新的现代化视角、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取得了丰硕成果。这种新的研究视角、理论及方法,被称为“现代化范式”(又称“新范式”、“现代化取向”或“现代化史观”),以区别于长期在中国近代史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史范式”(又称“旧范式”、“*史取向”或“*史观”)。21世纪以来,学术界围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以下简称“两种范式”)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两种范式之争,涉及中国近代社会性质、阶段、基本线索等关键问题,关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解释框架及学科体系,实际上是如何重新认识和解释中国近代史之争,故引起了中国近代史学界的广泛关注,至今这种争论仍未停息①。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两种范式之争?两种范式各自的优长及局限何在?如何超越范式之争自觉地重建中国近代史的解释框架及学科体系?这是中国近代史学界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笔者无意全面梳理与评价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只拟对范式讨论中若干重大问题加以综述,揭示重建中国近代史新范式的基本趋向,以期推进中国近代史解释框架和叙事体系的更新。
一、范式及范式理论:中国近代史研究有无“范式转换”
范式是自然科学的概念,范式理论对于解释科学*及变革是有效的。但范式概念及范式理论能否应用于社会科学?这是中国近代史范式之争首先面对的问题。
中国近代史学界使用“范式”概念,是美国学者库恩于1962年在《科学*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库恩将科学*中的“范式”阐述为:“第一,作者的成就实属空前,因此能从科学活动的敌对学派中吸引一群忠诚的归属者;第二,著作中仍留有许多问题能让这一群研究者来解决。具有这两个特征的科学成就,我称之为‘典范’。”②中国学者在使用库恩“范式”概念时,力图对其内涵予以把握,认为库恩对范式概念的界定并不明确,只是指出了“大概的趋向”。马敏指出,从库恩对“范式”在科学*中作用的阐释,大致可将其理解为某一科学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基本认同并在研究中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它通常包括一门学科中被公认的某种理论、方法,共同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共同的世界观。周东华指出,一个时期占据主导地位,被学术共同体所遵循的定律、理论、应用与仪器,构成了科学研究的范式即模型;科学的变革与进步,归根结底表现为此种新旧范式的不断更替③。
范式概念最早运用于自然科学的演进与*性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范式转换”实现的,故库恩强调:“一种规范(范式)经过*向另一种规范逐步过渡,正是成熟科学的通常发展模式。”④还指出:“范式改变的确使科学家对他们研究所及的世界的看法变了。”⑤故范式转换乃为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马敏对“范式转换”历程描述为:范式为科学共同体所一致拥有,他们按照统一的规范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这就是科学;在从事科学研究中发现有些事实不能纳入共同体的范式内,就形成反常。反常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形成危机。在危机中逐渐产生了提出新范式的需要,于是开始了科学*。科学的发展便是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⑥。
如果说范式概念适用于解释自然科学的*性变革的话,自然科学领域存在着“范式”及范式转换的话,那么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历史研究领域)是否存在着自然科学领域那样整齐划一的“范式”?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是否也可以借用范式概念及范式转换概念来加以说明?范式概念运用到社会科学后是否一定要发生变化?中国学界对此存在较大争议。
马敏认为,库恩的范式及范式转换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可以借用范式理论来解释中国近代史。他指出:库恩的“范式”理论虽然主要是对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归纳,但对人文社会科学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人文社会科学除各种各样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