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是如何伤害我们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25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10:41
在亲密关系中,夫妻关系可能是人短暂的一生中陪伴时间最长的一种关系,因此,如何能长时间的保持夫妻关系的亲密和谐则成了每对夫妻的必修课。然而,随着不断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夫妻之间的暴力非常普遍而且非常隐蔽,言语暴力和精神暴力无处不在,肢体暴力也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几句话没说完就打了起来。同时,暴力具有代际传承效应,目击过或者承受过家庭暴力的孩子,更倾向于使用暴力或者更容易被暴力。原生家庭暴力所带来的影响,未被处理过的创伤,通常都会在无意识中延续下去。童年时期经受过家暴的孩子*后更容易在新建的家庭中依靠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矛盾。只要用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身边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家暴不仅对施暴者、受暴者乃至整个家庭、周围的环境,社会等方方面面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伤害,有些伤害甚至不可逆转,令人悲惋叹息。
但人性总是有趋向好的一面,有数量庞大的被家暴者、目击者甚至是家暴者本人也都开始对此有了觉察与思考,想要通过心理成长修复创伤,借助专业的力量阻断暴力的代际传承,还自己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但还有很多人想要改变却难以改变,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求助无门,可能陷入习得性无助中,难以自救。那么学会如何在面对家暴时的正确应对方式,做好自我保护就显得极其重要。
面对暴力时,该如何自处?以暴制暴?视而不见避而远之?有时这些方式我们会发现有一定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主要矛盾,也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成长。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会看到,处理暴力问题冲在第一线的公权力机构,在处理家暴时缺少相关案例参考,无法提供专业有效的心理辅导等等弊端,也给公众积极寻求帮助带来了一定的顾虑,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完善,帮助受害家庭和当事人开始新的生活。大量的新闻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伴侣之间的暴力不分学历、性别、年龄、社会背景以及成长环境等等,它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社会的大多数家庭中,急需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
在一个家庭中,通常我们会认为女性在面对暴力时多数是弱者,事实也确实如此,女性受暴者在面对暴力时通常有着非常强的无力感,这与我们长期处在性别不平等的环境有关,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压力较男性更大,尽管现在的社会环境较过去更开放包容。在有些地区,特别是信息相对闭塞、思想落后的地方,依然保留着很多男尊女卑的恶习,即便离开了这样的环境,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依然深受其影响。面对丈夫的暴力,很多受暴者会选择忍气吞声,通过“孩子还小”、“离婚了不好找了,孩子没人管了”或是“我多年未工作,没有经济能力”“老公压力大,我应该忍一忍”等消极的借口来缓解被暴力时的心理压力、压抑当下的情绪感受。
有些受暴者会想办法寻求帮助,比如会寻求双方家庭的调解,或者同事邻居等的帮助。但通常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依然抱持着这样的一些观念,要么包庇男方“他打你是应该的,女人就应该听男人的,不听就打“,或者“一个巴掌拍不响,他打你你也有错”这种看似有理其实无理的理由,又或是“家暴是家务事、不方便插手”等,对家暴的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导致了很多妻子在向外界求助时感觉求助无门,甚至觉得“家丑不何外扬”而选择独处承担身心痛苦,以及由于求助行为带来的现实共同利益的受损,家人反目等现实困境,都可能使受暴力者陷入强烈的内疚感中,带来更多心理压力而放弃维权。
有些受暴者会寻找公权力机构来保护自己,却体现出公权力机构在面对家暴时的无所适从:妇联没有执法能力,不具有威慑力,只能提醒施暴者;律师事务所不愿意提供公益援助,而受暴者大多数都被施暴者掐住了经济能力导致没办法请到律师帮助;执法机构虽然能采取强制措施将施暴者羁押,但是一般也只是拘留几日罚款数元。所以公权力机构本着“防止施暴者会对受暴者加以更加严重的暴力行为”,多数是以“劝和不劝离”、“床头打架床尾和”的观点劝说两人和好。这也导致了施暴者认识不到自己的暴力行为属于侵犯*,反而无形中加强了施暴者的气焰,为下一次更严重的暴力埋下了伏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10:42
关系的纠缠:它是指因为情感上过于紧密所造成的相互伤害。
有时候,我们很爱这个人,有时候,我们又很恨他。有时候,我们很想接近他,有时候我们又希望他赶紧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想靠近又靠近不了,想离开又离开不了。
这种关系的纠缠,经常发生在离你很近的人身上。我们说,自我发展需要独立的空间,所以才要有边界,才要区分你我。
关系纠缠的两个特点
关系的纠缠通常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所有的纠缠都包含了相互加强的循环。
案例:
儿子携带系不好,爸爸有时候就忍不住要打骂儿子。儿子却一扬头说:“只要爸爸打我骂我,我就是故意不系鞋带,就是故意磨蹭。爸爸很生气,说看我不打你!”
所以,这种对抗变成了一种不断加强的循环,变成了一种纠缠。
第二个特点,也许更加重要。是所有的纠缠,都有形式上的对称。
案例:
妈妈因为女儿不听话生气,女儿因为妈妈不通情达理抱怨,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
这样的对称,在所有纠缠的关系中,都是存在的。
我们忍受不了他们对我们失望,所以才会要求他们不要有对我们那样的期待。可是,一旦我们对他们有了要求,那我们就陷入了形式上的对称,我们的关系就会纠缠不清。
从“我”的环节入手,打破纠缠
理论上来说,从循环中任何关于“我”的环节入手,都可以打破这种纠缠。
有时候别人就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哪怕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就是因为没法处理自己的内疚和失望,我们才会希望对方来解决这个问题,才会让关系继续纠缠下去。
可我们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呢?也许不是内疚,也不是失望,而是情感上的远离。
所有的纠缠,究其本质,就是既不愿承认对方跟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既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而把彼此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为改造失败而责怪对方不配合我们自己。
摆脱纠缠带来的伤害
关系的纠缠,常常伴随着相互伤害。而对伤害的处理,又很容易变成一种新的纠缠。
是我们自己把治愈自己的药给了对方,又追着对方让他们把药给我们。如果对方不给,这就变成了一种新的伤害。
很多的愤怒、控诉、攻击,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方看到我们所受的伤害,向我们道歉而已。可是,期待对方道歉,是另一种形式的纠缠。
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让自己能够摆脱关系的纠缠,去发展你自己。也许,这就是所有纠缠最终的解决之道。
案例与思~
没有人可以伤害你,除非你允许
情侣谈恋爱吵架的总是会指责对方不好,女朋友觉得男朋友不够体贴不关系自己,男朋友觉得女朋友太矫情要求多。
关系中的纠缠,其实也有“都是你的错”,这种潜意识存在,互相指责对方和埋怨对方的不是。
我们会在关系中觉得自己被伤害,其实是自己的允许,当内心不再允许对方伤害自己的时候,不会去在乎对方所说的伤害性的话,也就放开了关系中的纠缠。
在亲密关系中,有时候我们要让自己适当独立,去发展新的自己,才不至于陷入关系纠缠情绪的魔咒中,不断轮回。 当我们不断发展自己,看到更多的世界,从情绪中走出来,也就走出了关系的纠缠,用更高的视角去看待关系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10:42
,夫妻之间的暴力非常普遍而且非常隐蔽,言语暴力和精神暴力无处不在,肢体暴力也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几句话没说完就打了起来。同时,暴力具有代际传承效应,目击过或者承受过家庭暴力的孩子,更倾向于使用暴力或者更容易被暴力。原生家庭暴力所带来的影响,未被处理过的创伤,通常都会在无意识中延续下去。童年时期经受过家暴的孩子*后更容易在新建的家庭中依靠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矛盾。只要用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身边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家暴不仅对施暴者、受暴者乃至整个家庭、周围的环境,社会等方方面面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10:43
亲密关系是如何伤害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