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金舆惟寿王:旷世绝恋外的尴尬之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7 09: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21:35
前儿,“慕名”去看了《杨贵妃·王朝的女人》。不出所料,确实是一部槽多无口的烂片。然而,这样一部白烂的片子里头,却有两个镜头让我很是心动:一是李瑁掀开杨玉环的红盖头时,那迷醉的眼神;二是在杨贵妃的册封大典上,李瑁面露痛苦和尴尬,这时,他身边的韦氏立刻及时而坚定地握紧了他的手。
当旷世爱情和至高权力的光芒几乎掩盖了一切,另外一些人和事只能静静地埋藏在角落里,根本没有呐喊的权利。
然而也是因了那光芒,它们总会入了有心人的眼,换来几声唏嘘。比如李商隐的那首《骊山有感》:“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寿王,名瑁,唐玄宗第十八子。《旧唐书》、《新唐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不过是谁生的谁养的、封了些什么衔头、有几个儿子之类的琐事。跟他的父亲、母亲、兄弟甚至姊妹比起来,他的一生,简直平淡得有些过分。
而对李瑁的那些介绍中,完全没有提到杨玉环。
当然,正史嘛,本来就不会有事儿没事儿地给所有王公贵族的妻小都记上一笔(他的继妻韦氏也没在这里被提起),更何况是一个“前妻”。
但李瑁的正传里不说,不等于别的地方不能提。
他和杨玉环的关系,以及后来再娶的韦氏,是记载在《新唐书·列传·卷一·后妃上》中:“玄宗贵妃杨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徙籍蒲州,遂为永乐人。幼孤,养叔父家。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 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
“始为寿王妃。”“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短短两句话,道出了前因后果。
史官似乎一边小心翼翼地回避着什么,一边却又有意无意地暗示着什么。
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杨玉环才色倾国,李隆基知道,难道李瑁就不知道?当爹的会欣赏,当儿子的难道就一点兴趣都没有?退一万步说,毕竟做了好几年夫妻,就算是块石头都该被捂热了。
而且我相信,李瑁绝对不丑也不傻。想想他父母的基因,再看看史书中说的“瑁七岁,请与诸兄众谢,拜舞有仪矩,帝异之”,应当是个伶俐的娃儿。他和杨玉环,郎才女貌、少年结缡,本该是一对璧人。
然而一切都抵不过天意——他的父皇,就是天。
我们已经难以知道,真实历史上的杨玉环究竟是怀抱怎样的心情离开李瑁的。她的前半生被人们选择性地遗忘掉,而那个悲壮的爱情故事的总是直接从“一朝选在君王侧”开始。
那么李瑁这边呢?
在范冰冰演的这部片子里,有一幕是寿王气冲冲地跟唐玄宗说要拿老婆换太子位,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几乎要笑场。因为母亲出身武氏家族,所以李瑁能当上太子的可能性本来就微乎其微。而在老婆变成小妈之后,他就更应该有“绝对再无继位之可能”的觉悟——否则将来该如何自处?他们父子都不是傻子啊,但把观众当傻子就是编剧的不对了。
还是1992年版的电影《杨贵妃》中的场景更符合我的想象:杨玉环成为唐玄宗的女人后,李瑁(濮存昕饰)趴在武惠妃的灵位前失声痛哭:“母亲,你要是在世,我也不会落到如此下场……”可怜可悲,却无可奈何。
而戏说终究不太可信。不过,史书上那寥寥数语,似乎也给了我们一些蛛丝马迹。
天宝二十九年,也就是杨玉环出为女道士的第二年,李瑁的大伯宁王去世了。根据《唐书》记载,李瑁“请*以报私恩”,而唐玄宗“诏可”。
李瑁虽然幼时曾寄养在宁王家,但并没有被过继,他仍然是正儿八经的皇子,按理说是没必要像亲儿子一样给宁王守孝的。但他还是这样做了,原因也许有两个:一是他跟大伯的感情确实很深;二是心情低落想找个机会静一静;三是他同时也在暗示他爹:“事已至此,您还是把我算作宁王的儿子好了。
唐玄宗当然晓得儿子的心思。自己儿子要跑去当别人儿子,本身应该是件很没面子的事。但唐玄宗心虚,同时也觉得这是削弱尴尬的办法之一,所以就批准了这件事。而在李瑁守孝期满后,唐玄宗又立刻给他娶了新妻,大概也是为了进一步减少尴尬,以及稍微抵偿一下内心的愧疚。
李瑁后来乖乖地娶了韦昭训的女儿。他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不确定是否全部为韦氏所出,但应该没有杨玉环生的),其中两个在天宝年间就封了王爵——也许这也是唐玄宗的补偿措施之一吧。
李瑁一生低调,最后活到了大历十年——已经是他的侄子唐代宗在位的时候。他的一辈子,到底有没有“终究意难平”,大概只能任由后人猜测和脑补了。
而我宁愿相信,虽然曾经的红玫瑰成了别人的解语花,但他身旁的那朵白玫瑰还是给了他慰藉。那个在他最心灰意冷的时候来到他身边、并且陪伴了他一生的韦氏,在那平淡而漫长的岁月里,一定也在他的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吧。
毕竟,从霓裳羽衣曲到魂断马嵬坡,那都已经是属于别人的故事。
“而我所能珍惜的,并不是回忆里的她,而是身边的你。”
明白这点,也许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