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5 07: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5 08:51
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平衡 而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会完全相等
即收入大于支出 则出现财政盈余
收入小于支出 则出现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在现在看来是财政的常态 各个国家都存在一定的赤字
赤字不一定就是坏的 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巨集观*的手段之一
这也就意味着 绝对的财政平衡(即收支相等)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或者说是效用最大化的!
一定时期内一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财政结余、财政赤字和财政平衡。
1、财政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财政平衡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2、财政平衡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必须研究财政收支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周期对财政的影响,以及财政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以求得一个时期的内在平衡。
3、财政平衡应从全域性角度理解。
4、财政平衡应从*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角度分别理解。
一、从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理解财政平衡
理论依据
1、经济发展阶段论是实现财政收支动态平衡的理论依据。
2、贫穷的恶性回圈理论也是财政收支要实现动态平衡的理论依据。
实践基础
我国“放权让利”的渐进式改革思路,一方面使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另一方面,也使财政支出压力加大,于是财政连年出现赤字且赤字额呈加大趋势,这表明我国财政为改革的起步和走向深入做出了极大贡献,承担了相当的改革成本。而改革的成功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和收入的增加,最终会使财政收入增加而支出压力相对减小,由此而形成的结余可以偿还累积的债务,从而实现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
二、从周期平衡的角度来理解财政平衡
财政周期平衡是指财政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内由经济繁荣时的盈余来抵补经济衰退时的赤字,从而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实现收支平衡。之所以把财政平衡理解为周期平衡,理由如下:
经济执行的非均衡性表明实现财政收支周期平衡具有必要性。社会总供求的均衡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而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社会总供求的失衡是经常的现象。为了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客观上需要通过财政收支差额来调节供求总量。由于经济波动的周期通常超过一年,因而财政收支平衡的实现也只能是长期的。如果我们仍然强调财政收支的年度平衡,则不但不能熨平经济波动,而且可能加大经济波动的幅度
三、从综合平衡的角度理解财政平衡
从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角度进行考察的必要性。
社会总供求能否平衡,取决于居民(家庭)、企业、 *** 和对外部门需求的总和能否与社会总供给相适应。
巨集观*以实现财政收支的综合平衡的可能性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是难以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实现的。而财政收支作为 *** 的经济行为,必然要调整自身的收支来实现经济的综合平衡,这是由财政分配主体的特殊性决定的。
四、从整体平衡的角度来理解财政平衡
财政收支的整体平衡是指全部的财政收入与全部的财政支出在数量上大致相等,而不是部分财政收支的大致相等。之所以要从整体平衡的角度来理解财政平衡,理由如下;一是财政机体自身的要求。
财政收支需保持周期平衡起因于财政是实现经济稳定的手段,财政收支需保持动态平衡起因于财政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而财政收支需保持整体平衡则是起因于财政作为一分配范畴自身所固有的规定性。财政分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收入的筹集和支出的安排之间平衡与否,显然应从整体的角度来考察,如果收入和支出的核算范围可以任意调整,则考察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就丧失了一个起码的标准。
1、鼓励企业发展经济,从而提升税收收入
2、不要靠卖地增加收入,
3、将收入用到有用的地方
4、控制三公开支
5、抓贪官,抓一个*毙一个,最好现场直播*毙过程。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如果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就称出现了财政赤字。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等量对比关系。事实上,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总量上的平衡,只有在编制预算时才能存在。预算执行结果收入与支出恰好相等的绝对平衡状态是很少见的,通常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由于超过收入的支出在资金和物资上是没有保证的,往往会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为了稳妥起见,人们往往在习惯上把收大于支,略有结余的情况称之为财政平衡。但是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既然预算执行结果无法做到收支绝对平衡,那么略有结余或略有赤字都应视为财政平衡。 各国有所不同,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国债收支上,有的国家把国债收支列入财政收支平衡的范围,如苏联;有的国家则不列入,如美国;也有的国家在计算财政平衡时把一部分建设国债包含在正常收入之内,把为弥补赤字而发行的国债视为财政赤字,如日本;中国把国债收入列入正常收支范围,而不视为赤字。
正确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在学习有关财政收支的内容时,容易绝对地理解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由于国家的经济状况是不断变化的,预算不可能在实现了全部财政收入之后再安排支出。从理论上说,国家当年财政收支可能会出现收大于支、收支相等、支大于收三种情况。在经济的实际执行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几种情况入手,来理解财政收支的平衡问题。首先,从收大于支看。财政收大于支,不能笼统地认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或不利,关键要看节余的多少。如果节余过多,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这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反过来说,略有节余就一定是财政执行的最佳状态吗?不一定。假如每年财政都实现“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由于上一年的节余不列入当年的财政收入,所以连年节余累计起来自然会形成大量节余,那就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同样是不利的。我国财政收支平衡的要求之所以定位于“略有节余”,是从一个较长期限来考虑的,经济执行过程中还客观存在着财政赤子的实际情况。可见,财政执行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在一个较长期限内追求收支相抵这个最理想的结果。其次,从支大于收看。既然财政执行的最佳状态是追求收支相抵这个最理想的结果,那么出现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即财政赤字,就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部分依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是否一定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而引发通货膨胀呢?这就需要联络赤字额高低、经济发展态势及国家为解决财政赤字所采取的措施等因素综合考查。我们知道,在财政收支中连年略有节余对经济发展不利,而收支绝对相等的情况又几乎不存在。可见,财政出现略有赤字是对略有节余的必要补充和校正。财政收支平衡是收支对比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追求的参照指标,实际平衡只能是大体平衡。因此,略有节余或略有赤字都应视为财政收支大体平衡。对于高额赤字导致的后果,也要作具体分析。 *** 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如果 *** 为了弥补赤字而大量发行纸币,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通过发行国债,以债务收入弥补财政赤字,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最后,经济*看。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采取的特定*。首先,我国是通过发行国债来解决财政赤子问题的,而非靠发行纸币。其次,我国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适度扩大财政赤字,是在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的。实施积极的财政*决不是可以敞开口子花钱,而必须强化预算管理,努力增收节支。当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处于经济*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出现财政赤字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控制一定限度的赤字对稳定社会、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实现经济增长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财政赤字有害与否,应具体分析、全面认识。但是,从中、长期来说,我们仍然要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严格控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财政收支矛盾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矛盾。任何国家在任何经济发展阶段的财政都面临财政收支总量关系的处理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财政收支大致相等,我们就说这个国家的财政是平衡的。在判定一个国家或一级 *** 的财政是否平衡的时候,通常不把债务收入统计在收入范围之内,与此对应,也不把债务的还本支出统计在支出范围之内。按照这种统计口径,财政实现平衡是相对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财政收支大致相等视作财政实现了平衡),财政不平衡是绝对的。
理论上任何平衡都是可以瞬间达到的,但是不能长期维持。因为平衡意味着稳定,成长性就消失了
我也是 = =
同病相怜呐 = =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等量对比关系。事实上,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总量上的平衡,只有在编制预算时才能存在。预算执行结果收入与支出恰好相等的绝对平衡状态是很少见的,通常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由于超过收入的支出在资金和物资上是没有保证的,往往会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为了稳妥起见,人们往往在习惯上把收大于支,略有结余的情况称之为财政平衡。
作为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巨集观经济调节重要手段的货币*与财政*,单一*对单一目标的调整会引起另一目标的变动,如用紧的财政*调节国际收支时,由于企业负担的增加而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减小,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等,所以财政*与货币*使用各有侧重,往往配合运用。财政*和货币*作为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为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而采取的财政或货币*可能同国内经济目标发生冲突。因此, *** 选择财政*与货币*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必须注意时机。
货币*分析:一般性货币*工具指的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再贴现*指*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规定。公开市场业务:指*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行为。
中国出现国际收支长期顺差时, *** 可以通过扩张性*促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的吸收存款中上缴给*银行的准备金减少,降低再贴现利率,使商业银行通过票据再贴向*银行融资数量增加,*银行在货币市场上回收有价证券,发放货币。这样均能使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
货币供应量增加,一是引起利率下降,使国际套利资本流出,引起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账户专案的顺差减少。二是货币量增加,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水平,鼓励消费,从而增加进口。
财政*分析:中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 *** 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促使国际收支平衡。首先,减税或增加 *** 支出通过税收乘数或 *** 支出乘数成倍地提高国民收入,由于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导致进口相应增加。其次,需求带动的收入增长通常伴随着物价水平上升,后者具有 *** 进口抑制出口的作用。此外,在收入和物价上升的过程中利率有可能上升,后者会 *** 资本流入。一般说来,扩张性财政*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超过它对资本专案收支的影响,因此它有助于一国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恢复国际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