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7 09: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22:43
少有才学,自愿入宫的蔡伦 蔡伦出身于东汉初年桂阳郡的一个平民之家,蔡伦自少年时,识字读书,用心学习,至*之后,已是颇有才学。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进入洛阳皇宫,成为一名宦官。 史载: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故《周礼》置官,亦备其数。阍者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汉兴,仍袭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用士人,以参其选,皆银珰左貂,给事殿省。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至永平中,始置员数,中常侍四人,小黄门十人。 西周时期,宦官初置,司职宫廷门禁和护卫帝王妃嫔之责。汉承秦制,在宫中设立中常侍一职,由阉人或士大夫担任,成为皇帝近臣,给事左右,有顾问应对之责。 蔡伦少有才学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宦官只从阉人中选拔担任,从汉明帝开始,宦官的职权和作用逐渐增大,经常兼任九卿和官府的职务,参与朝政。蔡伦就是在这种历史契机下,于汉章帝建初年间担任小黄门一职,进入东汉朝堂。 建初年间的后宫斗争 蔡伦以*之身,进入皇宫为宦官,内心所求,当然不是一个小黄门能满足的。但是,困于宫廷之中,想要进入更高的权力阶层,除了依附皇权,蔡伦别无他途。汉章帝虽信任宦官,但是也有意控制宦官的势力。蔡伦无法在汉章帝那里获得更多的权力,只能着眼于未来,此时的汉朝后宫,围绕着皇位继承人的斗争日趋白热化,蔡伦依附于窦皇后,参与太子之位的争夺。 汉章帝时的后宫内斗不止 汉章帝时期,围绕太子之位的争夺,后宫之中分为窦太后和宋贵人两个阵营。 史载:章德窦皇后讳某,扶风平陵人,大司空融之曾孙也。祖穆,父勋...勋尚东海恭王强女沘阳公主,后其长女也...建初二年,后与女弟俱以选例入见长乐宫,进止有序,风容甚盛。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讯诸姬傅。及见,雅以为美...后性敏给,倾心承接,称誉日闻。明年,遂立为皇后...后宠幸殊特,专固后宫..梁贵人者,褒亲愍侯梁竦之女也...四年,生和帝。后养为己子。 窦皇后是东汉大司空、安丰侯窦融的曾孙女。窦氏是两汉时期著名的外戚家族,历经西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窦太后,是窦氏崛起的开拓者。窦皇后于建初二年(公元77年)入宫,因举止有序,容貌出众受到汉章帝的宠爱,在建初三年(公元78年)被汉章帝立为皇后,专宠后宫。 窦皇后虽然专宠后宫却没有生育 窦皇后虽然专宠后宫,但是却没有生育皇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建初四年(公元79年),窦皇后将梁贵人所生的皇子刘肇收为养子。 此时的汉章帝,已经册立宋贵人所生的皇子刘庆为太子。史载: 宋贵人,宋昌八世孙,扶风平陵人也。父杨,以恭孝称于乡闾,不应州郡之命。杨姑即明德马后之外祖母也...永平末,选入太子宫,甚有宠。肃宗即位,并为贵人。建初三年,大贵人生庆,明年立为皇太子,征杨为议郎,曪赐甚渥。贵人长于人事,供奉长乐宫,身埶馈馔,太后怜之。 宋贵人的八世祖是西汉文帝时期的宋昌。宋昌本是汉文帝为代王时的王府大臣,至汉文帝继承帝位之后,以潜邸功臣的身份,获封壮武侯。她的父亲宋扬,是马太后(汉章帝养母)的舅舅,以恭孝著称于世。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宋贵人入选太子宫,受到太子刘炟的宠爱。刘炟继位后,是为汉章帝。 宋贵人所生皇子刘庆是汉章帝所立的第一位太子 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宋贵人生育皇子刘庆,建章四年(公元79年),汉章帝立刘庆为太子。宋贵人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侍奉马太后十分恭敬,深得太后的喜爱。 无法洗去的历史污点 宋贵人在后宫中不断扩大的势力以及刘庆被立为太子,让窦皇后心生恐惧和怨恨,开始进行打击宋贵人,废黜刘庆太子之位的谋划。 史载:太后崩后,窦皇后宠盛,以贵人姊妹并幸,庆为太子,心内恶之。与母比阳主谋陷宋氏。外令兄弟求其纤过,内使御者侦伺得失。后于掖庭门邀遮得贵人书,云「 ”病思生菟,令家求之”,因诬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日夜毁谮,贵人*遂渐见疏。 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马太后病逝后,宋贵人失去后宫庇护。窦皇后开始与母亲沘阳公主设计谋陷宋贵人。她在让自己的兄弟搜集宋氏不法的罪证,又在宫内让宦官寻找宋贵人失礼过错之处。 马太后的去世让宋贵人失去庇护 宋贵人曾经因为生病,向家人写信,让他们购买生菟丝(菟丝,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治病。窦皇后从内侍手中,得到了宋贵人的这封书信,以暗中行巫蛊诅咒之事为名,向汉章帝多次诋毁宋贵人。汉章帝虽因此事,对宋贵人及太子刘庆开始疏远,但并未下诏讯问。窦皇后看到汉章帝没有讯问宋贵人,心有不甘,准备伺机再次向宋贵人发难。 史载:庆出居承禄观,数月,窦后讽掖庭令诬奏前事,请加验实...遂出贵人姊妹置丙舍,使小黄门蔡伦考实之,皆承讽旨傅致其事,乃载送暴室。二贵人同时饮药自杀。帝犹伤之,来掖庭令葬于樊濯聚。 乃下诏曰:「 ”皇太子有失惑无常之性,爰自孩乳,至今益章,恐袭其母凶恶之风,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废庆为清河王。皇子肇保育皇后,承训怀衽,导达善性,将成其器...今以肇为皇太子。” 窦太后继续以巫蛊之事向宋贵人施压 建初七年(公元82年),窦皇后趁太子刘庆出居承禄观的机会,请求查证宋贵人巫蛊之事。汉章帝同意了窦皇后的请求,将宋贵人姐妹二人迁居于丙舍(后汉宫中正室两边的房屋,以甲乙丙为次,其第三等舍称丙舍),下诏让蔡伦彻查宋贵人巫蛊之事。 蔡伦在接到汉昭帝诏令的同时,也收到了窦皇后的暗中指示。蔡伦知道,这是帮助窦皇后的最好时机,也是为自己搏取未来权力的机会。 因为蔡伦的查证坐实,宋贵人获罪自杀 经过蔡伦的暗中操作,宋贵人行巫蛊诅咒之事被坐实。宋贵人姐妹二人被汉章帝下诏,遣送暴室(暴室为汉代官署名,属掖庭令管,其职责是织作染练,故取暴晒为名。宫中妇女有病及皇后、贵人有罪,都幽禁于此室,因亦称暴室狱)。 因母亲获罪,汉章帝又下诏废黜刘庆太子之位,改封清河王,迁居丙舍。宋贵人姐妹蒙冤下狱后,心中忧愤,服药自杀。宋贵人的自杀,让汉章帝心生悲痛,将其二人安葬于洛阳城北的樊濯聚。 历时四年,窦皇后通过阴谋和构陷,终于将养子刘肇扶立为太子,而蔡伦也因为在太子之争中立下的功劳,被窦皇后倚为后宫助力。 尽心为国的中常侍蔡伦 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太子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汉和帝刚刚继位,蔡伦就被任命为中常侍,成为宦官中的高级*,参与朝政决策。 汉和帝对蔡伦信任有加 登上高位之后,蔡伦没有盛气凌人,恃宠而骄,而是尽心帮助汉和帝治理国家。 史载: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 蔡伦造纸功在千秋 蔡伦在汉和帝时期主要有三方面的功绩: 一、以中常侍之职,行顾问奏对之责,尽心谨慎,敢于向汉和帝犯颜强谏,指出汉和帝在治理国家上的过错。并且其自身,洁身自好,不结党羽。 二、永元九年开始,蔡伦又以尚方令之职,督造军队器械。他精益求精,认真负责,铸造的兵器质量坚密,使东汉官方的冶铁技术得到极大提升,为后世称赞和效仿。 三、蔡伦通过实验,以树皮、麻布、渔网等为原材料,改进和提升了造纸技术,让纸张开始逐渐普及,替代了原本的竹简,扩大和推动了东汉文化的传播。蔡伦也因为自己的才学以及低调谦虚的性格,终汉和帝一朝,深得皇帝信任,宠信不衰。 登上*顶峰的蔡伦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汉和帝驾崩于洛阳章德前殿。此时身为中常侍兼尚方令的蔡伦,成为汉和帝的皇后邓绥的*盟友,和外戚邓氏一起帮助邓皇后稳定朝堂。 汉和帝驾崩后,邓皇后以汉和帝长子刘胜有病不愈为由,拒绝立刘胜为皇帝,而是改立汉和帝幼子,刚刚出生满百日的刘隆为帝,邓皇后临朝摄政,史称邓太后。刘隆在位仅220天,便不幸早夭,史称汉殇帝。邓太后又立汉和帝的兄长,清河王刘庆的长子,十三岁的刘祐继位为帝,是为汉安帝。 邓太后倚仗蔡伦为皇宫助力 在这段朝局动荡的时期,蔡伦和大长秋郑众,作为洛阳皇宫内的宦官领导者,帮助邓太后稳定局势,深得邓太后倚重。而邓太后对蔡伦、郑众的信任和倚重,引起发了东汉士大夫的不满,一股暗流开始在朝堂涌动: 史载:孝安皇帝永初元年,大长秋郑众、中常侍蔡伦等皆秉势豫政,周章数进直言,太后不能用。初,太后以平原王胜有痼疾,而贪殇帝孩抱,养为已子,故立焉。及殇帝崩,群臣以胜疾非痼,意咸归之;太后以前不立胜,恐后为怨,乃迎帝而立之。周章以众心不附,密谋闭宫门,诛邓骘兄弟及郑众、蔡伦,劫尚书,废太后于南宫,封帝为远国王而立平原王。事觉,冬,十一月,丁亥,章自杀。 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五官中郎将周章联络朝臣,密谋关闭洛阳宫门,诛杀外戚邓骘兄弟和以郑众、蔡伦为首的宦官集团,废黜邓太后及汉安帝,改立平原王刘胜为帝。周章还未举事,便被邓太后发觉,遭到邓太后的严厉*,同年十一月,周章事败自杀。 邓太后重用外戚和宦官引起士大夫不满 平定这场朝堂政变之后,邓太后彻底掌握了朝廷大权,蔡伦也因为定国有功,受到邓太后封赏。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邓太后以蔡伦宿卫宫廷有功,下诏封其为龙亭侯,食邑三百户,任命蔡伦为长乐太仆。蔡伦成为继郑众之后,第二位封侯的宦官。同年,大长秋、鄛乡侯郑众去世,蔡伦因此成为东汉皇宫宦官集团的唯一领导者。 已经达到自己*生涯顶峰的蔡伦,仍旧保持自己谦虚低调的性格,他尽心帮助邓太后治理国家,元初四年(公元110年),他以主官身份,带领一批文学大儒,校验修订儒家经典。 清河王刘庆的悲伤 就在蔡伦为国忙碌的时候,一个人一直注意着他的一举一动,心中愤恨。这个人就是汉安帝刘祐。 汉安帝刘祐的父亲是清河王刘庆。刘庆还有一个身份:被汉章帝于建初七年(公元82年)废黜的前太子。刘庆的母亲就是被窦太后和蔡伦以巫蛊之事诬陷自杀的宋贵人。 母亲宋贵人的含冤自杀让刘庆倍受打击 宋贵人自杀时,刘庆只有四岁。母亲的死,给刘庆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终其一生都不能释怀。 史载:二贵人同时饮药自杀...庆时虽幼,而知避嫌畏祸,言不敢及宋氏...庆小心恭孝,自以废黜,尤畏事慎法...常以贵人葬礼有阙,每窃感恨,至四节伏腊,辄祭于私室。窦氏诛后,始使乳母于城北遥祠。及窦太后崩,庆求上冢致哀,帝许之,诏太官四时给祭具。庆垂涕曰:「 ”生虽不获供养,终得奉祭祀,私愿足矣。”欲求作祠堂,恐有自同恭怀梁后之嫌,遂不敢言。常泣向左右,以为没齿之恨。 庆立凡二十五年,乃归国。其年病笃,谓宋衍等曰:「 ”清河埤薄,欲乞骸骨于贵人冢傍下棺而已...庶*并食,魂灵有所依庇,死复何恨?”乃上书太后曰:「 ”臣国土下湿,愿乞骸骨,下从贵人于樊濯,虽殁且不朽矣。及今口目尚能言视,冒昧干请。命在呼吸,愿蒙哀怜。”遂薨,年二十九。 这段出自《后汉书·章帝八王传》的记载,详细记述了刘庆在母亲去世后,内心的隐忍和悲伤: 虽然母亲自杀时,刘庆只有四岁,但是已经懂得*的残酷。为了避免牵连自己,刘庆在任何人面前,都不敢提及自己的母亲和宋氏。但是对母亲的思念,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刘庆虽然不敢提及母亲,更不敢前去母亲墓前祭奠。但是悲伤于母亲葬礼有缺,他仍会在祭祀时节,私设祠堂,祭奠母亲。 刘庆带着对母亲的思念英年早逝 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刘庆帮助汉和帝铲除窦氏,此时的他才暗中派乳母,到洛阳城北的母亲坟前代为祭奠。永元九年(公元97年)窦太后去世,刘庆第一次向汉和帝请求亲自前去祭奠母亲,这一年,距离宋贵人服药自杀已经过去十五年。洛阳城北樊濯聚,面对着母亲孤独的坟茔。刘庆将十五年来的悲伤和思念,都化作泪水,洒落在母亲坟前。 汉殇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二十九岁的刘庆身患重病,他向母亲的宋氏族人宋衍和邓太后提出请求,将自己葬于母亲坟旁,以尽孝道。奏疏上奏不久,刘庆就带着对母亲的思念,病重离世。 一步踏错,万事皆休的蔡伦 父亲刘庆生前对祖母宋贵人的思念和哀伤。让汉安帝心中,充满了对陷害祖母的窦氏以及蔡伦的怨恨。窦氏已经在父亲的努力下,被汉和帝铲除,而蔡伦却继续活跃在东汉朝堂,这让汉安帝难以释怀。 但是蔡伦是邓太后的*盟友,所以汉安帝在邓太后掌权时,无法对蔡伦进行惩罚。直到永宁二年(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后,汉安帝亲政,他才下诏以谋害汉安帝祖母宋贵人的罪名,命蔡伦赴廷尉自首。 汉安帝对于蔡伦陷害自己祖母宋贵人一事耿耿于怀 史载:及太后崩,安帝始亲万机,来使自致廷尉。伦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国除。 蔡伦是有心理准备的,当汉安帝被立为皇帝时,他其实就知道了自己的人生结局。他不愿意忍受廷尉的侮辱,于是沐浴整冠,服药而死。冥冥中仿佛自有轮回,宋贵人当年被蔡伦陷害,服药而死。而蔡伦的自杀方式,也是服药,他仿佛在用这种方式,向宋贵人表达自己的不安和歉意。 改变世界文明轨迹,却改变不了自己人生结局的蔡伦 蔡伦死了,但是却也留给后人以思考,假如蔡伦没有陷害宋贵人,他是否能够得以善终呢? 《后汉书·宦官传》记载:(宦官)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邓后以女主临政,而万机殷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闲,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 时邓太后临朝,帝(汉安帝)不亲政事。小黄门李闰与帝乳母王圣常共谮太后兄执金吾悝等,言欲废帝,立平原王翼,帝每忿惧。及太后崩,遂诛邓氏而废平原王,封闰雍乡侯;又小黄门江京以谗谄进,初迎帝于邸,以功封都乡侯,食邑各三百户。闰、京并迁中常侍,江京兼大长秋,与中常侍樊丰、黄门令刘安、钩盾令陈达及王圣、圣女伯荣扇动内外,竞为侈虐。 邓太后的临朝摄政需要倚重宦官集团 从这两段记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答案: 东汉建立以后,宦官自汉明帝开始,逐渐参与朝政。邓太后摄政后,因为其身为女性,碍于礼法,她无法直接参与朝堂议政,因此只能依靠宦官。宦官从此不再是低下的奴才,而是参与朝政的皇权代表,其*地位和权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成为一股强大的*集团。蔡伦以宦官身份获封侯爵,就是宦官地位提高的*象征。 但是,宦官又有明显的*弱点,那就是宦官不是独立的*力量,蔡伦是依附邓太后的宦官集团首领。而以李闰、江京为首的宦官集团则依附于汉安帝,他们同样具有强烈的权力*。 蔡伦即使没有陷害宋贵人,也难逃因权力更迭引发的败亡命运 蔡伦在邓太后在世时,可以位列九卿,封侯参政。但是等到邓太后去世,蔡伦作为旧的宦官集团领袖,必然会遭到李闰、江京等新兴宦官势力的打压和清洗。所以,无论蔡伦是否陷害宋贵人,他都难逃败亡的命运。这无关蔡伦的个人才能,也无关蔡伦的国家贡献,只关乎对权力的重新分割。 蔡伦,以宦官之身,封侯参政,尽心治国,虽通过改进造纸术,推动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却终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身死国除,引人深思。 参考资料: 《后汉书·宦官传》《后汉书·皇后纪上》《后汉书·章帝八王传》《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