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8 18: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7 19:55
在如今的出版界,译林出版社已经是很有影响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了,译林版的外国文学名著,已成为当今图书市场上广受读者欢迎的品牌书,译林引进当代外国文学作品版权的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出版界之首, 该社有30多种收在全国性图书评奖中获奖, 在李景端主持出版社工作期间,全社纯利润增长了250倍……今天的成功,记载了李景端20多年波涛中冲浪的足迹, 更多地印证了他那种锲而不舍。执着坚韧的精神,以及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和磨练。
1978年, 李景端受命筹办一本外国文学翻译杂志。他所面对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首先,他不是外国文学科班出身,当时他自称顶多算个外国文学爱好者办杂志更是外行;其次,除了认识几位中学英语教师,他在翻译界没有任何熟人,更困难的是,那时候信息还是相当闭塞,想找一点外文版本及资料谈何容易!
然而,李景端认识到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是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他一向执着于事业,认准的事,再大的困难也要迎头而上,于是在江苏省新闻出版的支持下,决定创办以打开窗口,了解世界为宗旨, 重点介绍当代外国健康通俗文学的大型外国文学杂志《译林》。
为此李景端主动向南京大学范存忠、陈嘉等一批专家请教,又慕名给戈宝权去信,请求他对家乡的翻译刊物给予支持。经过多方努力, 他终于如愿请到了钱钟书、杨绛、卞之琳、戈宝权、冯亦代、王佐良等20多位国内译界一流的学者担当《译林》的编委,同时他向各涉外单位广泛征集外文书报作为资料,连外宾弃留宾馆的书报也不放过,一番辛劳之后,《译林》杂志终于初具雏形,由于办刊宗旨明确,个性鲜明,选材又贴近当时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译林》一创刊便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创刊号发行40万册还脱销,以至出现了黑市价。白手起家的李景端,就这迈出了涉足翻译出版业的第一步。
在办刊过程中,李景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网络和培养人才,他一方面充分发挥专家编委们的知识优势,请他们把关出主意,另一方面又不拘一格,积极起用年轻的译者。当时,我国外语界有一大批中青年专业人士,职称不高却很有实才,李景端不仅大胆约稿, 而且还热情为他们创造提高业务的条件,例如,给他们买必要的词典, 引荐他们与名家切磋,举荐他们出席全国性的学术会议,甚至还帮助解决差旅费等等 结果很快壮大了译者队伍,既克服了地方办刊的地域局限,又扶植了不少翻译人才。如现任中国译协副会长张柏然,上海外国大学副校长谭晶华,著名翻译家黄源深、许钧等,都是最早得到《译林》的扶植而走向译坛的。
为了发现和培养人才,李景端策发起与《外国语》合作,最早举办全国性的英语翻译评奖,参赛人数多达4000余人,影响极大; 接着又与日本小诸市合作,主办日语岛崎藤村文学翻译与阅读奖,由小诸市*亲自率团前来南京颁奖,既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又吸引来一批高水平的日语译者;后来又设立了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多次举办中青年译者笔会,主办欧美小说创作技巧、外国通俗文学等专题研讨会,发动成立全国性外国文学界出版研究会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译林》的人气更旺了,刊物的质量及知名度大大提高。
我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后,《译林》抢占先机大量向境外购买版权, 同步介绍外国多样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能反映时代现实的新人新作,这一举措使其发行量一直位居国内同类刊物的首位, 曾荣奖华东优秀期刊一等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译林》的成就自然是全体译林人努力的结果, 但由李景端制定的正确的办刊思想和办刊过程中的不断推陈出新, 无疑也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