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5 15: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23:38
林徽因作为我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文豪,为后世留下很多不可估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首现代诗《你是人间四月天》,一直被文艺青年们视为写作宝典。
除了“才女”的身份以外, 私底下的林徽因也同大多数普通母亲一样,为自家孩子操碎了心。 她的儿子梁从诫,在高考时以2分之差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
为了给孩子谋一个好前程,林徽因放下身段要求重查试卷。 直到她看见卷纸上那醒目的十一个字时,她才明白儿子的“叛逆”是一种“坚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晓。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在长辈的授意下一起出国读书,学习建筑专业知识。
在同窗的岁月里,两个男才女貌的年轻人心生情愫,逐渐将对方视为此生的唯一。
回国以后,他们在家人与朋友的祝福声中成亲。1929年,梁家长女梁再冰出生。三年以后,梁从诫出生。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梁从诫从出生那一刻就被寄予厚望。从父母给他起的名字上,就能看出一二。
“诫”为“李诫”之名,这位可是宋代的大建筑学家。 由他编著的《营造法式》,绝对称得上是我国建筑史上第一部建筑学百科全书。“从”为“跟从”之意, 梁思成给儿子起名“从诫”就是想让他师从李诫,学建筑。
再加上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大学时期学习的专业,均与建筑相关,二人希望他可以子承父业。而在梁从诫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到各地考察建筑物,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熏陶。
不过,梁从诫本身对建筑并不感兴趣,而是对那些史料记载颇有研究。原本,梁家夫妇二人对儿子的爱好并无干涉,他们一心以为梁从诫今后会成为建筑大家。
殊不知,一向少言寡语的梁从诫在心里盘算着一个大计划。他要以实际行动来向父母争取,自己的梦想与坚持。
梁从诫喜欢 历史 。 起初,他对 历史 只是一种爱好,后期渐渐发展成痴迷,心中萌发一个大胆的想法:报考 历史 系。
当年,梁从诫同千万考生一起走进考场,梁思成与林徽因则在外等待,他们相信凭借儿子的文化底蕴与处事不慌的从容,一定会成功考上清华大学建筑系的。
怎料,分数公布以后,梁从诫竟然以两分之差与“目标学校”擦肩而过。 梁思成看着儿子的脸,没有说话,他或许是看出了儿子的小心思,又或者是为了“避嫌”。
当时,梁思成任职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替”儿子说话难免落人口实,有失偏颇。所以,他只能随孩子的想法走,林徽因却有些按捺不住。
她知道儿子的真实水平,不可能考不上。何况只差两分,难不成有什么其他原因? 为了“帮助”儿子顺利考取上建筑系,林徽因不顾丈夫的阻拦,向有关部门申请“试卷复查”。
如今,国家为了维护高考考生的合法权益,高考考生可以按照流程申请成绩复核。可是在当年,根本没有“复核”这一说。
林徽因利用自己的人脉与资源,与审批孩子试卷的老师达成协议:只看一眼试卷内容,如果没问题,绝不过多干扰。
她满是自信地认为:试卷一定被人批错的。当年,高考试卷都是人工审核的,单从这一方面来说,的确存在一定的“误判”可能。
但是当林徽因亲眼见到梁从诫试卷上的十一个字时,她什么都明白了。这次高考成绩就是儿子“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
卷子上写着:“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 历史 。” 一切*大白,梁从诫把控住自己的分数,未达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分数线,又超过北京大学 历史 系的分数线,这些都在他的计划之内。
尽管林徽因有很大遗憾,可是儿子的人生毕竟要自己走,她要尊重梁从诫的喜好与选择。就这样,开学那天,梁从诫出现在北京大学 历史 系的教室中。
原以为梁从诫会在 历史 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哪里能想到,他会发展成一名剑走偏锋的环保者。从北京大学 历史 系毕业以后, 梁从诫决定先去云南大学教学,将自己的 历史 体系知识传达给每名学生。
在大学授课的同时,梁从诫还担任环境委员会委员,因为他发现学校的课堂环境与宿舍居住环境都比较差,想兼顾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此时正值上世纪*十年代,我国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大量工厂的污水、废弃物都排到河流中,这令梁从诫感到一丝担忧。
以此为契机,他不再只满足于只做一名大学 历史 老师,而是要成为一位身体力行的环境保护者。
日常生活中,他也用实际行动证明来自己是环保者。比如外出吃饭时,梁从诫随身携带餐具和纸巾;办公用的废纸,他也会利用起来做成名片。
我国第一家民办的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就是在梁从诫的组织下帮忙成立的。 从1993年至今,“自然之友”已经超过20000名会员群体,大家的目标就是将人与自然连接起来,通过环境教育、家庭节能、法律维权等方式,去推动绿色公民的出现与成长。
不仅如此,梁从诫没忘记父母的厚,他 积极保护中国古建筑与文物,还在1998年被任命为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从世俗意义上来看,梁从诫的发展与梁思成和林徽因存在不少差距。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梁从诫的所有选择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长久性,他留给后世的影响同样是 “无价之宝”。
2010年10月28日,梁从诫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9岁。作为梁家第三代人,他的下场难免有些令人唏嘘。因为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只有同姓氏的子孙才是自己的后代,可是 梁从诫的两个孩子都随了母姓,这又何尝不是他的遗憾呢?
梁从诫一生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妻子是北京大学校长的女儿,叫周如枚。由于父母是世交,二人从小就认识。以当时梁家与周家的背景来看,双方门当户对,旗鼓相当。
梁家是声名显赫的建筑大家,周家是大名鼎鼎的学府背景,这对金童玉女在平淡的相处中,很顺利地走到一起。婚后, 周如枚为丈夫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梁鉴。
原本一家三口在一起简单又幸福的生活,可是1969年,一场风云席卷大地,梁从诫受父亲梁思成的影响, 到“五七干校”进行学习。
按道理说,恩爱多年的夫妻本该荣辱与共,奈何那个年代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与无奈。周如枚在父亲的授意下与他办理离婚,孩子由自己监管。
梁从诫当然知道其中利害,根本没想奢求妻子和孩子同自己一起患难,于是两人“和平分手”。
不过, 前妻一家为了让外孙彻底与“梁家”断绝关系,竟然未经自己允许将孩子改名为“周学兵”。
此时的梁从诫处于人生低谷,好在他性格比较乐观,在干校的那段时间也安之若素。直到1978年,他再次回到北京,与曾经的中学同学方晶重逢,梁从诫才开始重新考虑婚姻大事。
方晶对梁从诫来说,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当他重新回到北京,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时,是方晶用自己的工资资助梁从诫。都说患难见真情,方晶的无私怎么能让梁从诫不被感动?
与方晶结婚以后,梁从诫想方设法对她好,不止因为爱情,更因为她对自己伸出的援助之手。 婚后,两人育有一女,名叫梁帆。
此时的梁从诫已经人到中年,能得一女是何其幸运的事情。何况,小梁帆十分聪明可爱,身上有祖母林徽因的影子。
不过,梁帆在美国读完硕博学位以后就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方”,叫方帆。有人说,她这样决定是想做一名普通人,毕竟梁家的光环太大,方帆不想让“名门之子”的头衔影响正常生活。
无论这是否是真正原因,想必梁从诫也能尊重孩子的决定吧。只是可惜,梁家再无后人。
梁家三代人都是我国的名人,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梁从诫,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尽心力。不过,梁从诫却认为梁家三代都是“失败者”。
他在生前曾这样说: “我爷爷的戊戌变法只持续103天便以失败告终;我爸爸没能保住北京的老城墙;我也没有解决好环保问题,污染每天都在发生……”
梁家人的付出,国人自有判断,他们的做法潜移默化影响着众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站在更宽广的角度、只为国家大事考虑、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