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5 16:0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13:39
粥字的演变过程如下:
形演变过程: 篆文 隶书 楷书 「粥」为「鬻」之异体。
粥在我国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可谓渊源流长。自古就有将粥喻作“滋生育神丹”、“滋养胃气妙品”、“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唐代令狐德棻主编的《周书》中有“皇帝始,烹谷为粥”(意思是相传从皇帝开始,最早是蒸谷,形成了粥)的记载,这是关于粥的最早的记载。
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谓粥可实五脏六腑之气,且能逐热,一饮汗尽,二饮热去,三饮病已。
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大文豪 、美食家苏东坡在食粥后写下了“深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形容粥味美,使人身心颠倒)的著名诗句。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一首,脍炙人口的“只将食粥致神仙”(只把吃的粥送的神仙就可以了,意指粥品味极高)的诗句。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有极细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意思是每日食粥一大碗,空腹时胃较虚,粥极细腻,与肠胃相宜,调理饮食的好办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13:39
粥字的演变过程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粥”字中间是米,左右两边各一个弓字,指用米熬制的米粥。它读音就是模仿煮粥时锅里的粥滚动时发出的声音,也与粘稠的“稠”音近。
从古文字来看,字形两边并不是个“弓”字,而是两个弯弯曲曲的符号,是熬粥时锅上面冒着的蒸气,似在米上弯弯曲曲地在往上走,这显然是在熬米成粥。这里用“弓”形代表向上弯弯曲曲的热气,这就是粥。
“粥”的声音与“稠”近似,米煮的稀了为米汤,熬的稠了才为粥,所以粥一定是比较稠的,二字音近,且“zh”和“ch”古音是不分的。且粥快好的时候,你会听到锅里的声音就是噗嗤噗嗤,古人就是模仿此声响而来用作读音。
历史溯源:
早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吃粥,《周书》上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粥在2500年前开始作药用,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就曾有述。进入中古时期,粥更是将食用和药用高度融合,达到了“养生”的层次。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如今,这一碗粥更是花样繁多,不仅味美,更是代表对家人的关切、疼爱自己的证明。沸腾辗转的粥中,弥漫无限温情。
我国的粥因地理位置不同,风味也有别。南方的粥细腻绵软、品种丰富。小火漫漫熬制得翻滚沸腾,香气四溢,是一种婉约到了极致的风情。北方的粥多用五谷杂粮,熬煮的过程也略简单。喝粥多配面点和咸菜,简单大气。但是近几年,南北粥文化和口味也在不断交融,现今各有特色又不乏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