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去适应它?谁说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5 15: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00:48
1.
二十二岁的成玺,毕业后被某大型厂矿企业录用,见习期一年,公司里大多是四五十岁的老同志,成玺与七成以上同事的孩子一般大。
刚去的时候,干劲十足,什么都尽心尽力主动去做。
因为他一直梦想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室内设计师,有自己的工作室。
转眼两年过去了,成玺还是做着两年前的工作,于是,准备考研。
同事们聊谁家孩子谁家老婆时,成玺在看书,时有同事过来寒酸两句“小成,在看书啊,前几年小*来的时候也跟你一样……”
成玺不做多言只是“嗯”一声,便又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上。
后来,成玺便不再将书带到办公室去看,有关心的同事问成玺,“有女朋友吗?阿姨给你介绍个女朋友吧,很漂亮很优秀。”
“不好意思阿姨,我女朋友在上海。”成玺淡淡地回答。
“没关系,那么远,总是要吹的,在这里给你介绍一个,多好?”
对方见成玺不说话,便又接着说道。
“上海那边一个月挣两万块都不够花的,哪像咱们这里两三千块就能过得很好了。”
“上班也轻松。”
“谁说不是呢。”有别的同事来附和。
“我很爱我女朋友。”成玺微微有些生气了。
“你这孩子,你在别的单位,人家哪会管你有没有女朋友。”同事边拍着成玺的肩边说。
这样的类似的话二十四岁的成玺从不同的人那里听了很多遍。
后来他加倍努力复习,再后来真的考上华东师大的研究生,便离开了那里。
身边很多的人和鸡汤都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你自己去适应它,如果适应不了,就再努力一点。
谁说的?
这样的话,放在成玺身上,是不是有点坑?
大环境对于成长而言何其重要。
倘若二十四的成玺真的就那样适应了那个环境不去改变,那么,有一天,他也会觉得变得和大妈级的同事一样觉得每个月挣两三千块钱的工资就可以生活的很好,不用拼得头破血流。
他二十四岁看到的他们就是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对于一个阳光明媚的二十几岁的成玺而言,那样的未来或者人生似乎过于黯淡了。
2.
19世纪末的时候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了著名的水煮青蛙实验。
在那个实验里,青蛙沉醉于起初的舒适水温,当水温升高想要跳出时已力不从心了,作为两栖类变温动物最终被煮死了。
也有生物老师带着学生做了同样的实验,当水的温度逐步加热到60度的时候,热刺激引起了青蛙的应激反应,青蛙最终从水中跳了出来。
同是水煮青蛙,起始温度不同,加热速率不同条件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当水温加热超过了临界值时,青蛙可以跳出来。
倘若不考虑水温条件,让可耐受的临界高温只有36-37摄氏度的青蛙去适应五十多度的水温,那么青蛙的结局便只有死了。
古语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淮南的土壤和气候更适合橘子的生长,因而在淮南盛产甘甜的橘子。
淮北的土壤和气候也能够使橘子生长,只是味道千差万别。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有梦想、有*,天生外向活泼开朗,倘若一定要让他们改变自己去适应沉闷的环境,那么久了多半要抑郁的。
这又何尝不是将橘种在淮北的土壤中。
在自然法则里,适应环境可以让我们生存下来,就像长颈鹿为了食物伸长了脖子,可是当我们可以选择的时候,低层次环境里的适应只会让我们失去阳光和希望。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去适应它。”也许只说对了一半。
任何生物或者人都有ta适合的环境和生活,我们如果非要将北极熊带到热带去,那么它又能在热带存活几天。
只是有的环境可以适应,有的环境是无法适应的,就像北极熊在热带无法存活,鱼儿离开了水无法存活一样。
对于成长而言,舒适区里待久了,自然是舒服的,我们只有在进入新环境时才会有不适应,需要改变或者调校自己才可适应环境。
只是倘若一个环境让我们做的改变过于违心,会失去阳光和希望,状态也越来越差,那么便需要从这个需要适应的环境里跳出来,就像温水里的青蛙,只有跳出来才能活下去。
3.
“昔孟母,择邻处”
当年孟母为教育孟轲,抚养他成才,将家从坟地附近搬到集市附近, 又从集市附近搬到学堂旁边。
这也许足以解释,学区房为何会被炒的那么火,那么贵。
不是所有环境都该去适应的,总有一些环境是该要从中脱离出来的。
如果孟母当初一直将家安在坟地附近,而不去择邻而居,又怎么会有后来的孟轲。
华生的观点也许是片面了。
他虽然完全否定了心理发展中遗传和自身素质的作用,但却肯定和强调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比如从小生活在狼群里的孩子,有人类语言的基因,却没有和人类沟通的能力。
比如生长在不同环境里的双生子,一个在超市理货,一个是金融企业的高管,不同的成长环境,便是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人生。
那些只有适应了才能活下来的环境里,我们是该要改变自己去适应它,让子自己活下来,可是倘若不存在这种威胁,自然是要选择更利于成长和身心健康的环境。
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去适应它。”这句话不是任何时候都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