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初中古诗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5 06: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2 15:02
译:不要让他们饥寒交迫。如果他们有了过错,不要轻易责打他们。
全文:她知道自己要死去了。目光渐渐涣散开来。竭力想看清床前的丈夫和子女,已经*为力。
心中惦念沉重。她死得不安局促。
之前她病了很久,熬着不死,是放不下丈夫和子女,眼见不成了,把丈夫叫到身边,交代心事。诀别之言还没说出口,泪水已然潸潸落下。
我死之后,给你留下的二三个孩子。请你不要嫌他们是拖累。不要让他们饥寒交迫。如果他们有了过错,不要轻易责打他们。孩子们幼小,过于严厉的苛责容易使他们夭折。一切,请你念在亡人情分上。
丈夫是个老实人,含泪吞声点点头,回过头去看几个哭泣的孩子,再转过脸来,发现妻子已经断气。她残留在脸上哀戚之色未消散。
他感觉周围空气冰冷,慢慢将目光由妻子身上收回,环顾四壁空空的家,看到他的孩子赤脚站在地上,站在地上望着他,孩子们的目光让他无言以对。他觉得心里空虚无着,而肩膀上的压力陡然更重,他颤栗着,终于大哭起来。
生活益发的艰难起来,无衣无食,他自己尚可勉力忍耐。而孩子们围在身边嗷嗷待哺,实在是不能视作不见。无可奈何将他们关在家里。自己到外面去想办法。在去市集的路上遇见有些关系的亲友,不管交情深浅都拉住他们的手企求给一点钱给孩子买吃食。亲友见他如此潦倒多少还是有点恻隐之心的,给了他一些钱。他又感激又羞愧,说着说着就流下眼泪。此时实在顾不得颜面。但是一个大男人将生活过到这样衰弱的地步心里还是会觉得羞耻的。
回到家中,孩子哭闹着要母亲抱,他哪里去寻来?这般心意冷透,过不了多久,这孩子的命运将和他母亲一样了。
赏析:
这首乐府古诗通过一个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穷人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挣扎于死亡边缘的悲惨生活。
本诗共分两段,从开头至“思复念之。”为第一段。写病妇临终时对丈夫的嘱咐。开头“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从病妇方面落笔单刀直入,直叙其事。病妇久病不愈,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她要把丈夫叫到床前,留下临终遗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病妇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就哗哗落泪,泣不成声了。临终托言,本来就是伤心事,可还没开口就哭起来,更让人辛酸。开头几句的悲惨气氛,已经先声夺人,由此可见病妇的内心之深痛了。她这么伤心到底想说什么呢?这里诗人笔锋从诀别的凄惨场面,转入诀别的悲切言辞:“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属累”,拖累也。“笪笞”,捶打也。“行当”,将要。“折摇”,即夭折。寥寥五句,而慈母之情,尽在其中。其中“累”字,并含有将死之自伤、自己长年累月的拖累丈夫,现在将要抛下他们,把孩子留给他一人负担,实在觉得愧歉。人生想活活不成,到死又死不起,这是一种死都不得安息的凄惨。“饥”字、“寒”字,虽指以后,而以前的饥寒,也在其中。“行当”二字,道出长期贫苦的生活,已使孩子极为虚弱,如果继续挨饥受寒,他们也很快就会死掉!这留在母亲的心中的阴影是沉重的遗憾与伤痛。在永诀之时,便交织成忧虑与惊恐,成为临终的托付遗言。两个“莫”字的紧承,既是恳求,又像命令;而在这迫切的请求下,可以看到那对儿女的殷殷深情混着垂死母亲最后的气血缓缓的流出悲痛之情。在无奈的死亡面前,最揪心的是难以割舍留在人间的幼男娇女,“思复念之”,唠叨再三,更将深深嘱托与希望之情,溢于言表。这既是深沉的母爱,也是女性善良品质的自然流露,情真意切,字字皆泪,令人感叹。
第二段从“乱曰”开始至结尾,从病妇丈夫方面落笔,先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饥寒交迫的悲惨画图:寒风凛冽,孤儿啼泣。父亲本想抱孩子上市买吃的,却找不到长衣,唯有的短衣又是单的,抱出去势必会冻死,只得紧关门窗,堵塞缝隙。放下哭闹的孩子,独自上市。“乱”,古时乐曲的尾声。“襦”,短袄。“抱时无衣,襦复无里”。母亲临终嘱托,不要使孩子受寒挨饿,对于穷人的孩子受寒是不可避免的,穷的衣不蔽体的孩子,自然也免不了穷的吃不上饭。挨饿受寒母亲临终的希望全部落空了。“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关门堵窗,或可挡风避寒,丈夫也只能用这样能及的关爱以不辜负妻子的遗言了。事实上即使堵好门窗孩子能不受冻吗?“舍孤儿到市。”一个“舍”字,父亲那欲离不忍,欲抱不得,忧郁徘徊、悲伤绝望的动态心态,跃然纸上!“舍”实为不舍,实出无奈。因为怕抱出去冻死,只得留在家中。“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父亲求人为儿买饵(糕饼之类),正是为了抽身回家伴儿,这又从侧面暗示了不“舍”。一般说来,男儿有泪不轻弹,而父亲路遇亲友,却哭的坐在地上起不来,不是伤心至极,怎么会这样呢?“对交涕泣,泪不可止”二句,同意反复,一唱三叹,将悲伤之情,更进一层。对子女的怜悯、对自身孤独无助的感慨、对亡妻的哀悼怀念,这因贫穷所造成的诸多情结,尽在这一把辛酸泪中。这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语的男人也只有哭泣了。“我欲不伤悲不能已”,主妇死了,孩子尚幼且病,一家子面临的是饥寒交迫的生活,这天要塌下来的惨景,怎能不叫人涕泪俱下,肝肠寸断呢?悲伤已极,却以“欲不伤悲”*出“不能已”之本旨,一抑一扬,写出一个穷苦男人对于痛苦能忍,孰不可忍的悲惨,令人为之愁肠百结、纡曲难伸。“探怀中钱持授交”,为此段结束之句,由哭诉悲伤转为乞友买饵,一句之中连续三个动作,宛然可感父亲“怀中钱”那温热的气息,以及“持”的凝重、“授”的郑重。父亲道逢亲交,涕泪未尽,匆匆赶回家中,所见又是什么呢?“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孩子哭父亲也跟着落泪,读之触目惊心。此中之“啼”,缘于饥,饿,缘于寒冷,更缘于对母亲的思念。一个“索”字,将孤儿暗淡的目光四处张望,继而蹬腿舞臂,嚎啕呼唤啼哭,着急要母亲的神态宛然画出。“徘徊空舍中”句,写出了父亲疾首蹙额、呼天唤地的凄惶之态。一个“空”字反映了室内饥寒交迫,家徒四壁之状。一个“空”字,空在无食无物,也空在无母无妻。儿啼屋空,由听觉到视觉,将悲剧气氛烘托得浓郁无间,真叫人喘不过气来。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的绝望呼叫,戛然结束全文。“行”,将也,“复”,又也。“尔”,那样。此句意为孩子的命运将同妈妈相似,还是抛开这一切,别再提了!语极凄切。其实,“行复尔耳”之结局,即使父亲没有喊出,读者已经可从诗中描写的场面中得出了。而“弃置勿复道”句,更是抚今思昔,百感丛集,“勿复道”,是因为说也没用,越说越悲伤,不如不说。从“对交啼泣”,向亲友哭诉,到欲说还休,气结难言,令人产生更有深悲一万重之感受,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读诗至此,读者能不为此一哭吗?全诗至此,大幕急落,黯然收束。结局如何?前已有病妇托孤、父求买饵、孤儿索母这一幕幕经过充分酝酿的情节,后已有“行复尔耳”之悲号,答案尽在其中,无须作者再说了。
这首诗通过托孤、买饵和索母几个细节,描写了一个穷苦人家的悲惨遭遇。他们的语言行为、动态心态,皆如一出情节生动的短剧。作者不着一字说明,而人物个性毕现,悲剧主题自生,写来沉痛凄惋,真切动人,这正是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的突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