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6 13: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9:35
12.2.1 基本地质特征
Niagaran期(相当于中志留世),沿密执安盆地边缘的狭长地带发育点礁(图12-1)。在盆地北部的Niagaran点礁带由西部Manistee县向东延伸至Presque岛县,长270 km,宽10~20 km。这些礁点是孤立状小型(大多数50~320亩)碳酸盐岩建造,具有明显起伏,高100~200 m,坡面陡达30°~45°。礁体上覆石膏、盐和致密细粒碳酸盐岩,封盖性能良好。
这些礁体沿上倾方向清晰地分为3个平行的带,即气带、油带和水带,显示油气差异聚集。横过点礁带向下倾方向(即入盆方向),一些地质参数或多或少地有所增加:礁体顶部埋深由1166 m增大到2500 m,礁体高度由100 m增加至200 m,礁体内油水界面或气水界面由1300 m增大至2000 m,产层厚度由16 m增加至150 m,油气中硫化氢含量由18×10-6上升至340×10-6,API由42°增至65°,盐引起的孔隙堵塞的范围增大,但白云化作用和次生孔隙发育程度则逐渐减小。
近20年来,北部点礁带一直是密执安州油气生产最大的基地。1986年,该带生产原油17.5×106桶,天然气111×109立方英尺(合油当量21.8×106桶)。截至1986年,累积生产原油268×106桶、天然气1.4×1012立方英尺(283×106桶油当量)。
图12-1 密执安盆地主要沉积环境图
该勘探层特别是北部,当时勘探已相当成熟。近年来,礁体勘探赢利性已逐渐降低。并自1987年起,已不再是密执安主要勘探目标。本研究编制了该勘探层中探井数、已发现油气田数和规模的历史变化数据。
12.2.2 勘探钻井、发现和生产
12.2.2.1 数据基础
该研究依据如下信息:①1968~1982年预探井和探井的完钻日期及结果;②截至1982年,539个储量≥30000桶油当量的油气田资料,包括油气田编号、发现日期、面积、可采量和累计产量;③年度产量数据。
12.2.2.2 勘探井与开发井成功率
密执安北部Niagaran礁体油气勘探始于1968年,至1982年,新区预探井数1965口,发现543个油气田,其中有4个油气田储量<30000桶,故不纳入研究。同期开发井1281口。按年钻井统计量及勘探井、开发井成功记录简略列于表12-1和图12-2。在勘探的整个历史中,勘探井和开发井成功率相当高。实际上,所有礁体勘探都是建立在地震资料基础上的,高成功率与地震资料采集、解释精细化有关,勘探成功率最高时期为1971~1973年,此后成功率逐渐下降,1980年后降至16%左右。到1982年底,整体平均为28%。然而,由于存在部分油气不丰富、无经济效益的礁体,故经济成功率比地质成功率低。开发井成功率高峰期为1971~1972年,达67%~68%,此后降至40%~50%。
表12-1 1968~1982年勘探井、开发井分年度钻井及成功率
图12-2 勘探井、开发井成功率及累积储量图
12.2.2.3 油气田规模分布
图12-3为油气田按可采储量统计的频率分布。该分布似乎遵从正态分布。在对数坐标图上,显示该分布接近对数正态分布,这也为统计所证实。然而,分布左侧尾巴形态可能是人为的,不是地质因素而是技术、经济因素引起的。另外,一些小礁体,尽管已确认,但由于只具边界经济效益或不具经济效益,而未钻探或未完善井网。这是许多勘探层均存在的普遍现象,称为油气田规模分布曲线的左侧尾巴“经济削截”。上述4 个储量<30000桶的礁体即为非经济礁体,不过,本勘探层的经济削截比其他勘探层小。
图12-3 1969~1982年发现的539个油气田的规模分布图
图12-4 发现顺序与油气田规模关系图
12.2.2.4 油气田规模和发现顺序
在许多含油气盆地中,大油气田通常被先发现,发现顺序大致与油气田规模顺序相同。在密执安北部,此关系不明显,大油田不总是先被发现。由图12-4可见,最大油气田是第五个被发现,第二大油田则是第117个被发现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并非所有礁体同时供勘探,二是多个公司同时在该区勘探。但图12-4显示,约一半油气田发现后,新发现油气田的规模随勘探进程逐渐降低,这是典型的成熟勘探层的特征。
12.2.2.5 发现率
图12-5以100口井为增量显示了每口预探井所发现的油气储量,可见:第401口井至第500口井阶段每口预探井所发现储量为155×106桶油当量。此后稳步下降至1982年每口预探井发现储量0.02×106桶。
图12-5 每100口井发现率图
12.2.2.6 储量分布
大型勘探层的另一特征是:大多数储量往往集中在少数大型和超大型油气田中,且这些大型、特大型油气田一般在勘探早期即已发现。在本研究区,没有特大型礁体,所有礁体之量的规模差异小。所以,不存在其他勘探层表现的储量不平衡分配现象,而储量是更广泛更均衡地分布。对照其他勘探层,本勘探层储量分布曲线斜坡平缓(图12-6)即说明了上述现象。只有8 个油气田(为油气田总数的5%),油气可采储量逾10×106桶油当量,其累积可采储量也仅116×106桶油当量,仅占总储量的11%。总储量的25%发现于27个可采储量>6.3×106桶油当量的油气田(占油气田总数的5%)中。这个比例小于许多其他勘探层,例如,在二叠盆地,60%的储量集中在2%的油气田中。
图12-6 累积发现储量分布曲线图
12.2.2.7 发现曲线
勘探层的勘探史可用累积储量与累积勘探数的关系曲线来概略表示,该曲线有时称为“发现曲线”。密执安北部点礁勘探层的发现曲线如图12-7所示,其函数关系式为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与实践
式中:Q——最终可采储量;
W——勘探井数;
R——累积储量;
K——比例常数,表示勘探整体效益。
上式为一负指数函数,它与Arps-Roberts发现过程模式不同,该公式所作发现曲线综合所有油气田的数据,而不管油气田规模大小。曲线斜坡是发现率(以离散形式表示于图12-5中)。发现率随勘探进程而下降。累积发现储量逐渐*近上*,即勘探层最终储量。因此,发现曲线能用作估算勘探层最终资源量的工具。
勘探的整体效率用发现曲线的曲率表示,特别是用接近原点的曲线斜坡表示。早期发现率高,原点附近曲线抬升陡,发现整体勘探效率高。与其他勘探层对比,密执安北部发现曲线斜坡较缓。
图12-7 发现曲线图
12.2.2.8 产量记录
1972~1986年北部礁体带油气产量简略列于图12-8。随着发现增多,产量逐渐增加,1979年达到产量高峰,产油25.3×106桶、气135.4×109立方英尺。到1978年,按当量看油气产量近于相等。以后,气产量超过油产量,其差距在1985年后明显增加。截至1986年,该带累积产油268×106桶和1.4×1012立方英尺(合283×106桶油当量)。
图12-8 1972~1986年油气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