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龙须殿菩提祖师是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7 03: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2 11:14
《西游记》菩提祖师的原型在福建安溪县龙须殿
世人皆道无踪影,岂晓原为三合一
——也话仙苑信仰文化之“菩提老祖”的形象
安溪县梁文化研究会
正当众人在为《西游记》孙悟空的*——菩提祖师是何人而众里寻他千百度时,殊不知,“蓦然回首,却在泉州仙苑处”。原来,在安溪县仙苑村的菩提殿——“龙须殿”供奉菩提老祖——《西游记》菩提祖师的原型。
一、为何称为“父系”*
在《西游记》的普及下,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两个师傅,一个为菩提老祖,一个为唐僧。其中,菩提老祖教会了孙悟空武艺,并初步塑造孙悟空的“父系”性格。且看《西游记》如何描述:
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什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在这里,很多人误解孙悟空学的是地煞本领。其实,天罡数和地煞数并不是指天罡本领和地煞本领,而是三十六式和七十二式的指代手法。所以,这里是“天罡数”、“地煞数”,也就是指一个数目,三十六式和地煞七十二式,而并非天罡道法和地煞道法。)
由此可知,他并没有满足孙悟空长生不死的*,而是教会了孙悟空十八般武艺和七十二般变以及筋斗云,这些都是些打斗护身躲灾的本领。在这武艺教学中塑造了孙悟空勇猛刚毅的性格。而后来,孙悟空随唐僧西去取经,则在唐僧的谆谆教诲下,学会为人处世的细节(更类似慈母般的苦口婆心教育的细节),这是外话,暂且不提。
二、菩提老祖和《西游记》的关系
关于菩提老祖的身世之谜,众多兴趣者进行了探索,有不少人认为是《封神演义》的准提道人。其实,众所皆知,《封神榜》著述时间后于《西游记》,且其中诗词描写与《西游记》相去不远(是否抄袭不得而知),那么,或许以《封神演义》来论证阐明《西游记》中的人物,则显然有点勉为其难了。
其实,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菩提老祖还是有根据的,这就是仙苑梁氏供奉的菩提老祖。这菩提老祖从何而来?
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天竺高僧梦凡阿科来到我国的福建。因当时朝廷下令“屠僧”,所以他便从南少林择岩于象运山,见风光甚好,便在此搭了间小庙,长住下来。之后,安溪县一带信仰,今犹有菩提祖师的“龙须殿”。由此可见,菩提祖师在隋朝(甚至有可能更早)就已经在中国传播开了。
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简历:(约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号射阳。汉族,淮安府山阳县 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可见,在著述的时间上,晚于菩提老祖传说在福建的传播。或许,有的人要质疑,这是在福建传播,并不能确定在淮安的传播。其实,福建,简称“闽”,“闽”字,开门见大虫,大虫即老虎。作为南蛮的僻塞之地都传播开了,何况中原?且梦梵阿科是因为避难才到福建的。
同时,在宋朝年间,“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泉州,民间也早已有菩提老祖和孙悟空的故事。而在泉州的开元寺东西塔之西塔(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寺僧自证法师改建的石塔。)中就有雕刻着齐天大圣石猴(比西游记早300年),现在还可以看到。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小说人物会在同个区域出现,乃至在一本小说中联系在一起,是否意味着什么?因而,《西游记》的作者在众多的神话传说中撷取相应故事,同时,也极有可能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
三、仙宗本领深若何
吴承恩在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其中的描述则有可能更接近于那时对于菩提老祖的信仰传说。如若是,菩提老祖则是一个儒释道的三体和一者。且看《西游记》中的描述: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么?”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
可见,菩提祖师精通三教诸子百家,法力无边,却只是在深山洞中隐匿授徒。而不是只属于道家或者佛教,而是集诸子百家,尤其儒释道的高人。
不是天竺僧人传播过来的吗?怎么会东土的儒家、道家的本领?这确实是令人疑惑的地方。首先,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或许和作者的经历有关系,因而在著述中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其次,作为民俗信仰中,儒佛道在中国早已融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则更显示出菩提老祖的特殊性。在中国神佛体系中,能“吃透”三教的神仙、佛并不多,比较熟悉的有诸如关羽,因为忠义,而在三教中受封。而菩提老祖虽无受封,却因道法而被传颂开,则是一个特例。
四、菩提老祖接地气
在神佛体系中,有庄严、慈善等各种形象表现。菩提老祖体现了接地气。大家看看他传授的徒弟:
……
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樵夫道:“我说什么神仙话?”猴王道:“我才来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
这弟子是樵夫野老,因蒙他传授过一曲《满庭》,便能够在“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时“散心、解困”。他座下的弟子绝大多数当是俗子凡夫。所以,菩提老祖并不因为本领高而显得不可攀、不能及,而是一个似有似无、惠及众生、隐在世间的“大隐隐于市”的高士、尊者。
附1(2005年01月14日03:59 东南早报):1980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的中野美代子教授根据宋代闽文献最早的有关记录,以及泉 州开元寺东西塔上的猴行者形象等研究结果,首次提出“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传说源于福建,当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黄真真介绍,当时中野美代子到泉州时,仔细考证了开元寺西塔上的猴行者和唐三藏浮雕。
史料记载,现存泉州开元寺内的西塔,是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寺僧自证法师改建的石塔。石塔第四层东北壁上有一尊猴行者浮雕,而南面壁上则有一尊唐三藏浮雕。
黄真真称,这两尊浮雕说明早在宋代,猴行者与唐三藏的传说就在福建泉州一带广为流传;而西塔的建造时间比《西游记》早300年,所以《西游记》里面的故事很有可能取材于流传在泉州一带的传说。
有关史料对开元寺西塔猴行者形象的描述为:猴头人身、尖嘴鼓腮、圆眼、凹鼻、目光有神;头戴金箍,脑后有一发髻翘起,耳轮穿环,上身穿皮毛直缀,项悬大链珠垂到腹下,腿上扎绑带,脚穿罗汉鞋;腰左挂葫芦和一卷《孔雀王咒经》,衣袖卷至上臂,肌肉隆起富有力感;左手握鬼头刀,刀尖指向右上角,右手屈胸前拇指和食指捻着一颗念珠,左肩上角有一尊小佛像,右上角刻有猴行者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