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什么比孟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5 10: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8 01:47
扬雄在批评诸子、尊孔崇圣、重视五经、五经济道、自比于孟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儒学道统思想,以回归和传承儒家圣人之道为己任,认为儒家圣人之道一脉相传而众说不足为言,由此坚守圣人之道,对诸子提出批评。这对后世儒家道统思想的提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在道统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值得探讨总结。
一、扬雄的道统思想
所谓道统,一般指儒家圣人之道的传授统绪。道统是维系道存续的形式,道是道统所传授的内容。道统是以传道为目的,为道的存续而形成的。道统本身不是原则或尺度,它包含了道的原则,是为道的思想、道的原则和精神服务的系统和形式。儒家为了论证圣人之道的精神和道的传授系统,便形成了道统论。道统论可视为体现儒家圣人之道传授系统的理论。道统思想影响广泛,一脉相传,至现代而不绝,成为儒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民族精神、保持文化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流弊。
以往对扬雄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注意不多,其实扬雄本人提出了类似道统的思想,值得关注和探讨。他说:“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尧、舜、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认为学之为王者之事,相传甚久,从尧、舜、禹、汤、文、武,以及于孔子,而“孔子习周公者也”。所谓“学之为王者事”,是指把儒学思想贯彻于外王事业,即是把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传承下来,也就是指儒家之道经历代圣王一脉相传,流传至今。其中孔子的作用很重要,“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是说孔子继承周公,接续了圣人之道,肯定孔子的重要地位。而且扬雄也指出,孔子潜心于文王,而继承了文王之道。“‘敢问:潜心于圣?’曰:‘昔乎仲尼潜心于文王矣,达之。’”也就是说孔子效法文王,使道得以通达。
扬雄并肯定伏羲在文明起始中的作用。他说:“鸿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尧。匪伏匪尧,礼义哨哨,圣人不取也。”认为圣人之法始创于伏羲,而成于尧。指出如果违背了圣人之法,就会导致礼义不正,因而为圣人所不取。
关于道的性质,扬雄认为,道即为通,无所不通,但道须与圣人结合才为正道,否则即非正道。“或问道。曰:‘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或曰:‘可以适它与?’曰:‘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通达之谓道,表述了道的一般性质。但扬雄所谓的正道,是指尧、舜、文王圣人之道,与之不同的则为它道,即为扬雄所批判的诸子之学等。扬雄强调“君子正而不它”,正指正道,其对立面则为它道。表现出扬雄崇圣尊儒,辟异端,维护孔子儒家正统的思想。
与此相关,扬雄提出了道的因革问题以及无为与否的问题。“或问:‘道有因无因乎?’曰:‘可则因,否则革。’或问:‘无为’。曰:‘奚为哉?在昔虞、夏袭尧之爵,行尧之道,法度彰,礼乐著,垂拱而视天民之阜也,无为矣。绍桀之后,纂纣之余,法度废,礼乐亏,安坐而视天民之死,无为乎?’”认为有道则因,无道则革。就如当年舜、禹继承尧的事业,推行尧之道,使得法度彰明,礼乐盛行,百姓富有,安居乐业,这就是无为而治。而夏桀、殷纣则倒行逆施,使得法度废弃,礼乐丧失,百姓死于非命,这难道是无为?表明“可则因”是指继承延续尧、舜、禹圣人之道,“否则革”则指革桀、纣暴君之命。这反映了扬雄提倡道统的针对性在于清除与儒家圣人之道相悖的桀、纣等暴君的失道、乱道作为。亦是对诸子等异端思想的清理,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而以是否符合、认同和推行儒家圣人之道作为判断是非和是否与儒家圣人保持一致的标准。
扬雄在断断续续的论述中,先后提出了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等儒家人物,他们学之为王者事,传圣人之道。扬雄又抬高孟子的地位,以孟子继承孔子而与孔子无异。扬雄又自比于孟子。“窃自比于孟子”,批评不良学风,以尊儒宗孔,回归孔子儒学本身。
扬雄之所以把自己比作孟子,其直接目的是为了继承孟子辟异端,弘扬孔学的事业,将孔孟之学发扬光大。他说:“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指出古代杨朱、墨翟之学堵塞了孔子圣人之路,孟子出来辞而辟之,批判杨墨之学,使得孔子之道彰显。但孟子之后,又有塞孔子之道者。所以扬雄以继承孟子,弘扬孔学为己任,力辟诸子之学,表现出扬雄传承道统的弘道精神。
扬雄高度评价了孟子勇于追求仁义道德的价值观。“‘请问孟轲之勇。’曰:‘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贵贱、死生动其心,于勇也,其庶乎!’”赞扬孟子能够做到见义勇为,不以*、贵贱、死生来动摇其对儒家仁义道德的追求,而非“见义不为,无勇也”,表现出对孟子的推崇。
扬雄盛赞孟子,将孟子与诸子区别开来,抬高孟子的地位,开后世韩愈、程朱重视孟子之先河。他对荀子也做出评价:
或问:“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奥?”曰:“非苟知之,亦允蹈之。”或曰:“子小诸子,孟子非诸子乎?”曰:“诸子者,以其知异于孔子也。孟子异乎?不异。”或曰:“孙卿非数家之书,侻也;至于子思、孟轲,诡哉!”曰:“吾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惟圣人为不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