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5 13: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7:23
济阳坳陷属于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而渤海湾盆地位于华北板块,所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该板块密切相关;同时济阳坳陷的东部是郯庐深大断裂,郯庐断裂本身又是多期变化、极不稳定的深大断裂,所以,郯庐断裂对济阳坳陷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古生代华北板块总体上以升降运动为主,但由于两缘的多期构造演化,其开合作用造成了华北内部地壳较弱的挤压变形;中生代是济阳坳陷的裂前拱起挤压变形初始断陷阶段,受郯庐断裂的影响较大。这时,济阳坳陷已初具雏形,呈现出“此起彼伏”的块状构造格局,并伴随有中基性火山活动;新生代,由于本区所属的渤海湾盆地进入断裂拉张阶段,所以济阳坳陷进入强烈发育期,形成坳陷内*构造单元;但是,仅仅拉张运动不足以形成当今凹陷与隆起相间的局面。在板块运动形成了盆地大体框架后,经过地幔波状运动的内部改造才形成了济阳坳陷北断南超的箕状结构[25,26]。
图1-2 济阳坳陷构造格局示意图
济阳坳陷有四排凸起和三排凹陷组成。四排凸起自西北而东南依次为:呈子口凸起-庆云凸起,义和庄凸起-无棣凸起-宁津凸起,陈家庄凸起-滨县凸起,青城凸起-广饶凸起;凸起之间三排凹陷自西北而东南依次为:车镇凹陷,沾化凹陷-惠民凹陷,东营凹陷。
济阳坳陷的形成及构造演化特征经历了前中生代地台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裂谷演化阶段和新生代断陷—坳陷演化阶段。
印支旋回期间,研究区及周围地区隆起抬升,缺失三叠系沉积。受挤压作用影响产生的北西向宽缓褶皱代表了该时期主要的构造面貌,但局部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如埕北30潜山、桩西潜山)。印支运动后,研究区进入新的地质发展阶段。燕山运动强烈地改造古构造面貌,并奠定了今构造格局的基础。
燕山运动早期(J1+2),区域上仍然大面积隆起,在宽缓向斜部位沉积了含煤地层。燕山运动晚期(J3—K1),块断活动强烈,形成受断裂控制的中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建造。燕山运动末期,研究区内及周围地区遭受挤压并隆起,上白垩统分布局限,为红色碎屑岩组成。燕山运动末期的挤压作用形成了北北西向的压性构造。
在经历了晚白垩世—古新世的夷平后,研究区进入新的裂谷发育阶段,标志着新生代裂谷旋回的开始。
新生代地质发育在横向上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其一,沙三段早期及其以前北西向断裂活动强烈,控制了沉积(沉降)中心的展布方向为北西向,沙三段后期,断裂活动及区内构造方向逐渐转为北东向。其二,从研究区南部边缘至北部盆地中心部位(渤中凹陷),构造活动及其控制的区域沉积中心在不同时期有规律的变迁。中生代末期,埕北断层、埕东断层等开始强烈活动,基底断层控制的断陷湖盆相继产生并迅速发育。根据断陷湖盆发展演化的不同特点和区域性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可分为三个发育期。
裂谷-初陷期(Ek-Es4早期)属于裂陷活动的初始期,形成的湖盆范围小,水体浅,分隔性强。
裂谷-深陷期(Es4晚期-Es2早期)为裂陷活动的鼎励期。基底断层强烈活动,各断陷基底沉降快,湖水深,湖体面积不断扩大。除潍北凹陷外,研究区各凹陷继承性发育。
裂谷-萎缩期(Es2晚期-Ed)构造活动减弱,水体变浅,湖盆逐渐萎缩。末期的东营运动再次出现断裂活动高峰。大量次级断层产生,使区内构造面貌进一步复杂化。
东营运动之后,研究区进入以整体沉降为特点的坳陷阶段。该时期断层活动微抬头,河流相沉积物覆盖了区内凹陷及凸起,区域沉积(降)中心位于渤中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