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学谜偶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6 07: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6:21
初涉灯谜者,常常喜欢选取一些偏门谜材,撰两句聱牙文字,套几条生僻典故,以为这样才能显得自己有学问。究其实,娇柔造作的外表下,往往掩盖着一颗因不自信而急于藏拙的心。
这是一次网上聊天,我自鸣得意地抛出了一则新做的连带谜:
1. 格致(学校部门连称谓) 物理系研究生
在别人一头雾水时,还解释道:格致之学是中国古典哲学精华,它是一种通过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的哲学方法。《礼记·大学》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表述,故事物之理皆因研究而生。
本为以此谜大有学问,定会获得掌声,谁知不仅猜射过程无人捧场,而且郭泉先生还当场毫不客气地指出:我现在做谜流于生涩。他写道:“我印象中的好谜没有几条是生涩的。谜贵在别解,但不是贵在生涩、冷僻的别解。”同时,郭先生还列举了几条虽然简单但构思巧妙的佳谜:
2.WTO (歌词一句) 在我心中重千斤
3.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儒林外史人物)
归姑爷
4.无韵之离*(鲁迅笔名) LS
5.额头先到画堂前(影目) 天庭外传
我如梦方醒,这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正好最近读到郑百川先生的《谜病剖析》,其中所举的一大谜病就是“晦涩艰僻”。郑先生还指出:这是制谜者最易犯的错误之一。此外,*杨汝泉先生《谜语之研究》列有制谜四忌:“艰僻、穿凿、轻率、固执”;胡郎《怀蝶室谜话》亦列有十忌:“晦,俗,碎,生,廓,呆,浅,脱,凿,滞”。二人不约而同将晦涩艰僻列为诸病之首,可见此病传布甚广,流毒颇深。
再回头看看自己以前做的一些生僻谜,不由汗如雨下。如:
6. 阳明与朱熹交锋(军语) 心理战
7. “欲问来世报,今生行者是”(学生用品)作业本
8. 兜率慈氏(外国名校) 哈佛
9. 宝马(学校简称) 贵大
10. 三省吾身,再思可也(容积单位)加仑
这些谜要么谜材太偏,要么用典生僻,必须加以大段注解,否则很难下手。如:例6必须要了解王阳明和朱熹分别为儒家心学和理学和代表人物,例7必须了解佛教中“业报”的深层含义,例8的面让一般人看了不知所云且有重门之嫌,而例9和例10则取了两个极生僻的字义(马:大;仑:反省)。以上做法实际上已偏离了灯谜的应有之义。
灯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灯谜之所以能够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全赖其雅俗共赏,意趣无穷。灯谜大师柯国臻先生说:“谜本文字游戏,应以趣味为重。”谜事本乐事,如果不在谜趣上下功夫,只一味求偏求深,则迟早会吓跑普罗大众,将灯谜变成少数圈内人士的孤芳自赏。长此以往,灯谜文化必将失去生存土壤,最终走入死胡同。
行笔至此,不由想起了一些谜界老师们浅白而谜味十足的佳作。现抄录数则与诸君同赏:
此谜顿读为“成、都市人”,紧扣当前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形势,看似简单,但谜味十足又大有深意,难怪广为流传。
此谜面巧用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发现魏延有反骨,便以遗嘱令马岱杀之的典故,用典自然贴切。“倾”字别解为“倾刻,快”,直扣“即”字。此谜将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传神演绎,谜趣十足,意蕴悠远。
此谜就象是一个人站在你面前说话,亲切传神。底顿读为“谁用、谁闪、亮”,“亮”别解为“公示”,揭露了当今“国考”、“公招”乱象,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正义公平的渴求。
此谜面、底均浅白易懂,且以四川方言入谜,诙谐机趣,有力地讽刺了当今金融乱象。
上述诸谜,无论是奇峰突起,抑或是机锋暗藏,无不在平易晓畅之中充满真趣,读后或令人莞尔一笑,或令人击节赞叹,或令人掩卷长思。谜当如此,方可称为佳构。
《道德经》有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制谜如此,为人处世也大抵如是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