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42
共1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2:05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杀虫日”。
惊蛰的来历
令人惊讶的是24个节气之一。惊蛰被称为2月庆祝活动,顾名思义,它们是中国历法中2月的庆祝活动,但并非绝对。例如,今年的惊蛰出现在第一个月。在寒冷的冬天,昆虫和小动物藏在土壤中并冬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惊蛰的描述如下: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大地回暖,春雷乍动,万物重生,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2.为何与杀虫有关
所谓的“春杀一虫,胜过夏杀一千”,在乡村,惊蛰这一天是约定俗成的“杀虫日”,每个家庭都必须进行各种形式的驱虫活动。 “春雷京百虫。”在震动前后,包括有毒昆虫在内的各种休眠昆虫开始苏醒,并且痕迹越多,活动越频繁。为了防止有毒昆虫伤害家庭,农民和家庭不得不进行诸如杀虫剂和驱虫剂的活动,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习俗已成为习惯。
3.祭拜雷公
过去,农民在大厅里张贴雷公的画像,熏香,头,祈祷或带来香钟唱歌和崇拜。过去,家园中的许多村庄都处于恐慌状态,农民自愿组织起来打鼓,震耳欲聋的擂鼓声与轰隆隆的雷声颇有几分相似,因此农民也考虑在农村进行娱乐活动来崇拜雷公。
惊蛰,只是古代农民们自发组织的集体驱赶害虫的活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3:23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也被称为二月节,顾名思义就是农历二月的节日,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今年的惊蛰就出现在正月。古人云,蛰者,藏也。寒冷的冬天,昆虫、小动物藏入土中冬眠,古人称之为“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描述惊蛰的:“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大地回暖,春雷乍动,万物重生,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古人将惊蛰15天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的意思是桃花盛开,“仓庚鸣”的意思是黄鹂鸣叫,“鹰化为鸠”的意思是鹰变成了鸠。当然,动物之间是不会相互变化的,鹰也不会变成鸠,古人只是看不到鹰了,发现鸠逐渐多起来,就误认为是“鹰化为鸠”。
在古代,人们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普遍认为冬眠的动物是被春雷震醒的。按照现在科学的解释,蛰伏地下的动物们根本听不到雷声,春回大地天气变暖才是把它们从睡梦中唤醒的真正力量。古人受百虫被春雷震醒这一认识的误导,于是将这一天称之为“启蛰”。
这个名称一直用到汉朝皇帝汉景帝刘启的时代,为了避皇帝名讳,才将“启蛰”改为“惊蛰”。后来虽然经历了一次次改朝换代,但由于惊蛰听起来更响亮生动,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在一些地方,惊蛰这一天有吃梨的习俗,取其“惊蛰吃梨,疾虫远离”的美好寓意。因梨与离谐音,故而梨在乡间带有许多禁忌,许多节日里是忌讳吃梨的。
不过,惊蛰节气却是要吃梨的,一说此时正是害虫复苏之日,吃梨寓意与害虫分离,庄稼不生虫害五谷丰登;另外一说此时春寒料峭,气温多变,吃梨寓意让疾病远离,一家人健康幸福。
在民间,惊蛰这天除了吃梨,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祭白虎。在我国民间传说里,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小人之烦,引致百般不顺。所以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4:57
比如在江苏的邗江一带,有个照蚊虫的习俗。在惊蛰这天的晚上,当地人要点燃春节祭祀的时候留下的红蜡烛,然后拿着在屋里、院子里到处照,还要念念有词:“惊蛰照蚊虫,一照影无踪”云云,据说这样可以驱走蚊虫。然后呢,当地人还会把送灶王爷时留下的糯米加糖炒成饭吃掉,叫做“炒虫儿”,就好像把虫子吃掉了一样。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6:49
因为惊蛰的时候,许多有害昆虫孵化出来了,需要杀虫。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8:57
惊蛰的时候蛇虫蚂蚁是最多是,纷纷出来活动,所以多和驱虫、杀虫有关。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21:21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一响,沉眠在土里的虫子都醒了过来,所以这个节气叫做惊蛰。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0:03
春雷响 万物长”蛰虫惊醒 天气转暖。雨水增多 渐有春雷。昆虫蛇鼠从梦中惊醒。就是蛰伏一冬的昆虫蛇鼠。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3:01
在这个时候基本上所有的虫子都活了,所以叫做惊蛰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6:15
古人云,蛰者,藏也。寒冷的冬天,昆虫、小动物藏入土中冬眠,古人称之为“蛰”。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9:47
大地回暖,春雷乍动,万物重生,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3:35
因为惊蛰的时候,很多害虫都孵化出来了,需要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