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0 06: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2 23:31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
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恋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
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生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餍。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
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然后许诺。于 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久之,荆卿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则将军 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舆?”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仗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直言敢谏
【原文】
魏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魏徵的形体容貌不超过中等人,然而有魄力与谋略,善于使皇上改变主意,往往冒犯(皇上的)脸色而竭力规劝。有时碰上皇上发怒,魏徵神态脸色不变,皇上也因此收敛了威势。他曾经对皇上说:“有人说皇上要到南山(去游乐),宫外都盛装完毕,可最终不出发,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着说:“开始确有这心意,(但是)怕你批评,所以中途停止了。”皇上曾经得到一只极好的鹞鹰,自己放在手臂上(欣赏),远远地看见魏徵进来,(便把鹞鹰)藏在胸怀中,魏徵(故意)不停地禀报事情,鹞鹰最终死在皇上的怀中。
摘自《百度知道》
直言敢谏 【原文】魏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魏徵的形体容貌不超过中等人,然而有魄力与谋略,善于使皇上改变主意,往往冒犯(皇上的)脸色而竭力规劝。
有时碰上皇上发怒,魏徵神态脸色不变,皇上也因此收敛了威势。他曾经对皇上说:“有人说皇上要到南山(去游乐),宫外都盛装完毕,可最终不出发,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着说:“开始确有这心意,(但是)怕你批评,所以中途停止了。”
皇上曾经得到一只极好的鹞鹰,自己放在手臂上(欣赏),远远地看见魏徵进来,(便把鹞鹰)藏在胸怀中,魏徵(故意)不停地禀报事情,鹞鹰最终死在皇上的怀中。 摘自《百度知道》。
直言诤友 吴大司马吕岱卒,年九十六。始岱亲近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赐巾鞲与共言论,后遂荐拔,官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岱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贷,岱叹曰:“是我所以贵德渊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徐德元,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与何过!”谈者美之。
译文:
吴国大司马吕岱去世,终年九十六岁,起初,吕岱亲近吴郡人徐原,徐原慷慨大方而有才志,吕岱知道他能够取得成就,就赐与他巾帻、单衣等庶人穿戴的礼服,并与他一起交谈,后来就推荐提拔他,官至侍御史。徐原性情忠厚豪放,喜好直言,吕岱有时出现失误,徐原就直言进谏争辩,又公然在众人之中议论;有人告诉了吕岱,吕岱感叹地说:“这是我所以看重徐原的原因。”徐原死时,吕岱哭得十分哀痛,说:“徐原啊,我的好友,如今你不幸而去,我又从何处听人指出我的错误?”谈论的人十分赞美这件事。
请点击“采纳为答案”,拜托!
直言诤友
吴大司马吕岱卒,年九十六。始岱亲近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赐巾鞲与共言论,后遂荐拔,官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岱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贷,岱叹曰:“是我所以贵德渊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徐德元,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与何过!”谈者美之。
译文:吴国大司马吕岱去世,终年九十六岁,起初,吕岱亲近吴郡人徐原,徐原慷慨大方而有才志,吕岱知道他能够取得成就,就赐与他巾帻、单衣等庶人穿戴的礼服,并与他一起交谈,后来就推荐提拔他,官至侍御史。徐原性情忠厚豪放,喜好直言,吕岱有时出现失误,徐原就直言进谏争辩,又公然在众人之中议论;有人告诉了吕岱,吕岱感叹地说:“这是我所以看重徐原的原因。”徐原死时,吕岱哭得十分哀痛,说:“徐原啊,我的好友,如今你不幸而去,我又从何处听人指出我的错误?”谈论的人十分赞美这件事。
请点击“采纳为答案”,拜托!直言诤友 吴大司马吕岱卒,年九十六.始岱亲近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赐巾鞲与共言论,后遂荐拔,官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岱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贷,岱叹曰:“是我所以贵德渊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徐德元,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与何过!”谈者美之.译文:吴国大司马吕岱去世,终年九十六岁,起初,吕岱亲近吴郡人徐原,徐原慷慨大方而有才志,吕岱知道他能够取得成就,就赐与他巾帻、单衣等庶人穿戴的礼服,并与他一起交谈,后来就推荐提拔他,官至侍御史.徐原性情忠厚豪放,喜好直言,吕岱有时出现失误,徐原就直言进谏争辩,又公然在众人之中议论;有人告诉了吕岱,吕岱感叹地说:“这是我所以看重徐原的原因.”徐原死时,吕岱哭得十分哀痛,说:“徐原啊,我的好友,如今你不幸而去,我又从何处听人指出我的错误?”谈论的人十分赞美这件事.。
纳谏是历史上君王听取群臣对治理国家提出的建议方略,以利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还有对君主的失度言行及时的进行规劝,以利君主修正自身、赢取民心.能听取贤良之臣的进谏,这也是仁德之君的作为.鲁国国君卫灵公,在一年冬天下令调集民工在宫中挖一个大池塘.天气寒冷,百姓劳作非常辛苦,但却敢怒不敢言.大臣宛春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劝谏卫灵公:“天气如此寒冷,还要兴办工程,恐怕会损害老百姓.”卫灵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不觉得天很冷呀.”宛春说:“国君您穿着狐皮裘,坐着熊皮席,屋里又有火炉,当然不会觉得冷了.而现在老百姓的衣服破旧不堪,鞋子坏了都还来不及修补.您是不觉得冷,而百姓却感到冷得很!”卫灵公赞同的点点头道:“说得对啊,我马上下令停工.”他立即下令停止了修池工程.宛春告退后,侍从们在一旁劝说道:“国君您下令要民工挖池,如果百姓知道是因为宛春劝谏大王而下令停止工程,这样做会使百姓感激宛春,而怨恨您的.这恐怕对国君不利吧!”卫灵公听了,淡淡一笑地说:“你们太过虑了,怎么会这样呢?宛春不过是鲁国的一个平民而已,而我任用了他,老百姓对他的了解还很少.现在我要让老百姓通过这件事了解他.而且宛春有善行就如同我有善行一样,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吗?”卫灵公纳谏,故事之初,卫灵公的表现是不体恤民情的发号施令,这也是久居高位后容易在思想意识上脱离劳苦大众的状态.而当有贤臣提醒他“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位置上考虑是非得失时,他恍然体悟,并立即付诸行动,下令停工,体谅百姓疾苦.卫灵公及时纠正过失也不失是有仁爱之心的君王风范.卫灵公纳谏,却不贪他人之功,执意让天下人皆知其选用的贤臣有爱民的美德.圣明的君主有贤德之人的辅佐,是天下百姓之福.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卫灵公对宛春的直言进谏倾听、思考、采纳,对臣子的贤德不匿而公告天下,合乎君礼,所以,臣对其忠也是必然的.如果作为君主,始终能有“将己心比人心”的仁爱和大度,这是圣君之德,是天下苍生之福.。
36、B37、C38、D 39、B 40、(1)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但是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又不能使他们离开,这是他灭亡的原因。
(2)太宗虽然没把这个美人赶走,但很看重王珪的言论。(3)当时太常少卿祖孝孙因教宫人声乐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唐太宗责备。
36、B、顾问:咨询,询问37、C、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表“并列”。A项中两个“乃”均为副词,译为“竟然”。
B项中两个“之”均为动词,译为“到”、“去”。D项中两个“为”均为介词,译为“替”38、D (③写太宗对他的话的理解后的表现,排除B、C;①写他对太宗关于卢江王的荒淫做法的评价的反问,意在引导皇帝深思,不是直言进谏)39、B 40、(1)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但是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又不能使他们离开,这是他灭亡的原因。
(2)太宗虽然没把这个美人赶走,但很看重王珪的言论。(3)当时太常少卿祖孝孙因教宫人声乐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唐太宗责备。
[译文]:王珪,字叔玠,是太原祁县人。叔叔王颇在当时是博学的儒士,有辨别评述人的才能,曾经告诉亲近的人说:“我们家的希望,只在这个孩子身上了。”
隋文帝开皇末年;王珪出任奉礼郎。到王颇因汉王杨谅反叛之事获罪被杀,王珪应当一起被治罪,于是逃命到南山,前后达十余年。
唐高祖入关,王珪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不久转任中允,太子李建成十分尊重他。后来因为受皇太子暗中谋反事件的牵连,被流放到巂州。
李建成被杀后,唐太宗一向知道王珪的才能,召回任命为谏议大夫。贞观二年,代替高士廉任侍中。
唐太宗曾经在无事时和王珪闲聊,当时有美人在旁边侍候。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阴谋败露后没入宫中,唐太宗指着美人给王珪看,说:“庐江王不仁义,残杀了她的丈夫并把她收为姬妾。
暴虐至极,能有不灭亡的吗!”王珪离开座位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娶这个妇人是对呢,还是不对呢?”太宗曰:“杀人而夺取他的妻子;你竟然问我对错,这是为什么?”王珪回答说:“我从管子那里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那里的父老说:“郭国是什么原因灭亡的?”父老说:“因为他喜欢好人而厌恶坏人。”桓公说:“如果象您所说的那样,(郭君)那是贤明的君主,怎么到灭亡的地步呢?”父老说:“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但是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又不能使他们离开,这是他灭亡的原因。”
现在这个妇人还在你身边,我私下认为您心里认为李瑗的做法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是错的,这就是所说的知道坏人而不能使他离开。”太宗虽然没把这个美人赶走,但很看重王珪的言论。
当时太常少卿祖孝孙因教宫人声乐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唐太宗责备。王珪和温彦博进谏说:“孝孙非常精通音律,不是不用心,只恐伯陛下询问的那个人不合适,而扰乱了陛下的视听。
况且孝孙是高雅人士,陛下忽然因为教女乐的事而责怪他,我担心天下人知道了都会吃惊。”太宗发怒说:“你们都是我的心腹,应当进献忠诚正直的言论,为什么竟然顺从属下欺骗皇上,反而替孝孙说话!”彦博叩拜*,王珪自己不叩拜,说:“我本来侍奉前东宫太子,按罪已经应当被处死。
陛 *** 恤宽恕我的性命,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安排我担任重要的职务,以忠城正直要求我。今天我说的,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没有想到陛下忽然用没有根据的事来责备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对不起陛下。”
唐太宗默然不语,不欢而散。第二天,唐太宗对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能接受劝谏本来很难。
从前周武王尚且不任用伯夷、叔齐,周宣王是贤明的君主;杜伯还是在无罪的情况下被杀了,我日夜希望接近前朝圣贤,很遗憾不能赶得上古人。昨天责备彦博、王珪,我十分后悔。
你们不要因此而不进直言了。”贞观十三年,生病,不久去世,终年六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