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4 09: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4:41
先说第二个比较简单的, 孟子说的“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个是王者,是说成君主听,希望君主能够听从自己的主张,实行与民共尔、与民同忧的**。而且孟子强调了这种*的效果“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百姓也倒过来会关心君王,讲的是一种君民交流、朝野互动。最终的终极结果”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定能够成为,统治全天下的君王。 范仲淹的就简单多了,纯粹是一种个人境界、思想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一个顺序关系,孟子是与民同乐,而范仲淹是天下之后才乐,境界更高,难度更大,而且不强调互动交流的,即使得不到理解,也要坚持。不象孟子说的那样,有一个“王天下”的终极目标,范促淹纯粹是一个品格上的要求。 如果说孟子强调的是交流互动、兼济天下,范仲淹强调的就是修身慎独、独善其身。 答案补充 再说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尚书》是历史散文形成的标志。是一部夏商、西周时代的历史文献集。《春秋》是孔子整理的编年史散文。《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历史散文》《左传》是以《春秋》为纲,添加了许多历史材料,叙事方法比较成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比较完备)历史散文集。《战国策》是另外一部国别体历史散文,文中通过语言、动作能够刻画出人物性格。是相当成熟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的发展有时显的语录体、论辩体、专题论文三个阶段。《老子》警句式的散文集。《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代表作。第二阶段:《孟子》是论辩式文体的代表作。《墨子》把同一主题的语录汇集起来,既是语录形式,又有专题汇集。《庄子》是论辩式散文集,已经包含了专题论证的内容。第三阶段:《韩非子》《荀子》都是专题论说文。其中有《韩非子》有立论,有驳论,峻峭挺拔,切中要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诸子散文成熟的标志。
释义: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
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君主。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君主是不对的;可是作为百姓的君主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君王以老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老百姓就会以君王的快乐为快乐,君王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孟子·梁惠王下》选自《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二、赏析
《梁惠王下》篇主要围绕王道展开。王道,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霸道而言的。从上面的描述里,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战国时代的*倾向,王道绝对不是为人所推崇的治国之策,相反,霸道却被许多国君和策士成功地演绎着。
虽然孟子在劝说各位君王时,也曾不断提到君临天下、一统天下的言论,可是和霸道不同,王道的目的不是“王天下”,而是使天下百姓安居而识礼节,“王天下”只是王道水到渠成的副产品,孟子是瞅准了那些国君的心思,用王道的小利来作劝说的诱饵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惠王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3)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而 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 能田猎也?’此无他,与*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含义为: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这既是衡量为官的一项道德行为准则,更是一种为官的智慧。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一种全身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领导是群众主体的组成部分。领导首先是人民的公仆,从人民群众当中产生,投身到人民群众中去。只有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时时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不摆官架子,不讲套话,才能听到人民群众的心声,听到最基层的*呼唤。也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调动群众的积级性,真正做到“为官一方,造福一方”,并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一种密切党群关系的良好作风。密切党群关系,是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关键要抓好“身正”,“深入”。“身正”,就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严格要求,廉洁自律,一身正气,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深入”,就是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精减会议、压缩文件,腾出时间,深入基层。通过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体察民情、了解*、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认真履行为群众谋利益的责任,努力使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一种“为国为民,先忧后乐”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各种*接踵而来,美女和金钱成为了一种为官清廉和正直的考验。*就成了一些*无法逾越的鸿沟。因此领导干部自身,更要“严以律已“,坚守自已的精神家园,端正思想作风,执政为民,努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抵债来自各方的*。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称,据统计,自十六大以来,*累计查处严重*的省部级以上*16位,而这些巨贪的“落马”都大多与色、赌、洗钱三大基本方式有关,九成包养*,与地产商“权钱交易”以及“权色交易”最为突出。这些*,面对权力和地位的荣耀与优越,不能摆正自已的位置,无法抵制金钱和美女的*,铤而走险,违背为官做人的道德,沦为人民的罪犯。即便是流下怆悔的眼泪,但最终也无法逃避人民法律严厉审判。
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周恩来的“为中华而之崛起而读书”。还有许多仁人志士,无不是“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典范和楷模。
让“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最终成为这个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每一位为官者的座右铭。
希望能帮助到你,谢谢、
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天下之事,似桑田变幻,如大地沉浮.国家的富强与贫穷,民族的繁荣与落后,对此世人的态度不尽一样.为"贫穷"和"落后"而忧,为"富强"和"繁荣"而乐,大凡是人之常情,而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极有远见,此言就贵在"先忧而后乐".
大概世间总是"忧"与"乐"交织着.自古以来,为天下事先忧后乐的不乏其人:战国的屈子,为国振兴,"虽九死而犹不悔",最终忧死于汨罗江;宋朝的岳飞,"三尺龙泉走天下",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驰骋沙场,屡建奇功;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为乌纱帽落地而愁,却为鸦片输入,白银外流的国难而忧,镇守虎门,誓死禁烟.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被千古传颂.他们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文章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他提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范仲淹他提倡身体力行,不求回报;而孟子的话的意思是“把老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乐;把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是互补。
因此,您可以根据这些观点,进行比较。
认识肤浅,望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