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6 07: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1:10
溶解度(Solubility) 是指一种物质能够被溶解的程度。发生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solute),溶解他物的液体(一般过量)叫溶剂 (solvent),生成的混合物叫溶液 (solution)。 如果一种溶质能够很好地溶解在溶剂里,我们就说这种物质是可溶的。如果溶解的程度不多,称这种物质是微溶的。如果很难溶解,则称这种物质是不溶或难溶的。 溶解度与溶解平衡 每份(通常是每份质量)溶剂(有时可能是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的量的最大值就是溶质在这种溶剂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意味着溶剂为水,比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认为是具有同样的意思。溶解度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值。一种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由它们的分子间作用力、温度、溶解过程中所伴随的熵的变化以及其他物质的存在及多少,有时还与气压或气体溶质的分压有关。因此,一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好能够表述成:「在某温度,某气压下,某物质在某物质中的溶解度为xxxx。」,如无指明,则温度及气压通常指的是标准状况(STP),在 *** 中也正是如此。 实际上,溶解度往往取决于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平衡常数 (solubility constant)。这是平衡常数的一种,反映溶质的溶解-沉淀平衡关系,当然它也可以用于沉淀过程(那时它叫溶度积 (solubility proct))。因此,溶解度与温度关系很大,也就不难解释了。 达到化学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当然,其他溶质仍能溶解),我们称之为饱和溶液 (saturated solution)。在特殊条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会比正常情况多,这时它便成为过饱和溶液 (unsaturated solution)。 溶剂 溶剂通常分为两大类:极性 ) (polar)溶剂、非极性 (non-polar)溶剂。溶剂种类与物质溶解性的关系可以被概括为:「相似相溶」。意思是说,极性溶剂能够溶解离子化合物以及能离解的共价化合物,而非极性溶剂则只能够溶解非极性的共价化合物。比如,食盐,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它能在水中溶解,却不能在乙醇中溶解。 在有机化学中一般会用到的溶剂有丙酮、乙醇、水和苯。 水以及非极性溶剂是不能互溶的;如果你非要这么做,它们也不会形成均一的混合物,最终会分离为两层,又或者是形成看起来像牛奶一样的乳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