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1:49
随着相声的产业化,之前相声界的诸多条条框框现在大家看的也不是那么重了。那我就为大家讲一下之前的情形吧。之前的相声门槛非常高,所以拜师学艺是非常繁杂的。相声的传承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朱绍文是第一个收徒的。过去,不拜师学艺的艺人是不能上台说相声的。换言之,拜师学艺等于相声艺人的上岗证。当时,戴少夫从北京到天津演出,因为没有老师,不让登台。后来拜张寿臣后,让他在天津说相声。
解放前,音韵界的学徒都要签卖身契,所以师傅就写成了师傅。实际上,学徒有拜门和教徒两种。拜门的徒弟是有艺的老师,只为考取工作证,一般一年完成职业生涯。徒弟要从头学起,出师也要三年。出师后,他们要为*工作一年,没有任何报酬。
解放后,学徒制的传统存在过一段时间,但*剥削学徒的行为已不被允许。后来连拜师仪式都不允许,师徒只能以师生相称。改革开放后,马季应该是第一个收徒的。他收的这些徒弟,很多在拜师之前就已经红遍大江南北。由于当时的大气候,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收徒。1990年,*广播说唱团在苏州举办答谢会,算是昭告天下。
现在相声演员拜不拜师,跟会不会说相声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上岗证被取消了相声演员之所以热衷于拜师学艺,一是为了找靠山,二是为了早日成名。正因为如此,一旦遇到更大的手腕,跳门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当然,也有人为了进相声家谱而拜师学艺,比如李文华。如果说过去的拜师是为了让相声团队更加团结,那么如今的拜师不仅与团结无关,反而变成了一个站立的团队,完全背离了拜师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