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56个民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23
我来回答
共1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23:06
中国的56个民族分别为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朝鲜族:
朝鲜族(朝鲜文:조선민족,英文:Korean),又称韩民族(韩文:한민족)、朝族、高丽族等,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朝鲜语/韩语。
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均为单一民族国家,共有人口7500万左右。除了朝鲜和韩国,朝鲜民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国和美国,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国朝鲜族约有183万人,根据2012年美国人口调查局的调查,韩裔美国人约有170万。
族称:
在朝鲜语或韩语语境下,“朝鲜族”(조선족)的称呼特指中国少数民族朝鲜族,是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中国人,在非中国地区生活的朝鲜民族人不自称”朝鲜族“(조선족)。
韩国人自称“大韩民族“或“韩民族“,朝鲜人自称“朝鲜民族“,中亚高丽人自称“高丽人”。
应当避免出现以“朝鲜族”(조선족)的词语称呼韩国人、朝鲜人及其他非中国地区的韩裔或朝裔造成的误会。
*:
传统上,朝鲜族农村有许多以相扶相助为目的结成民间互助合作组织。从其类型看,既有解决经济困难的各种“契”组织,也有“品阿西”、“扫割里”、“读列”等与农活相关的组织。另外,还有各个村落为丧礼而组织起来的“香读”。
“契”是一种解决村民临时困难而形成的互助性共同生活组织,是以其成员中筹集一些钱应急使用为目的。根据不同功能“契”组织分为许多种。有互助冠婚丧祭的“婚礼契”、“婚丧契”等,有为村落共同事情的“洞契”,有互助农事的“农契“,也有为谋求同龄人之间的友谊而组织的“同龄契”。此外,还有“进学契”、“钱契”等。
契组织一般以村落内居民所组成,但也有超越村落范围的。原来契组织主要由男性所组成,但后来出现许多以女性成员为中心的契。一般地说,处理公共事业和增进亲睦方面男性契较多,而女性契多以息利和扶助为目的。 “契”的规模有大小,小契平均4—5人,而大契有数十人,甚至数百人。契组织在解决村民的应急事情和加强亲睦方面曾起过较大作用。
“品阿西”是一种换工,它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活中,以换工形式解决劳力和畜力不足而随时组织的相互扶助组织。“品阿西”是农活需要一定劳力但只靠家庭劳力不成时组织起来的。其人数由2人到10人以内,带有暂时性倾向为其特征。后来“品阿西”不仅在农活中,而且在家内手工业、房屋建设和修缮、磨米等方面也广泛被利用。
“扫割里”是旱田犁地时为劳力和畜力的互通有无而组织起来的劳力辅助组织。它由有牛的家庭和没有牛的家庭组成一个作业单位(一般3—4户),包括5—6名劳力,他们同时作业但各有分工。一个村落里一般有几个“扫割里”组织,“扫割里”由一般邻里、亲戚之间组成,故这样组织起来的“扫割里”维持时间比较长久。
“读列”是水田地区为有效地进行灌溉、插秧、田间除草等一次性需要很多劳力的作业所结成的组织,一般在田间除草时组织起来。“读列”以村落为单位组成一个,这里包括村中全体男女劳力。“读列”组织有农旗和农乐,农旗一般称为读列旗,旗上写有“农者天下之大本”。农乐根据地方不同有风铮、风物、军物等不同叫法,其乐器以锣、长鼓、元鼓、法鼓等打击乐器为主。
出去干活或归来时一定让农旗和农乐队打头阵。水田地区的村落一般都有“读列”组织。“香读”是为葬礼而组成的互助组织。过去,几乎每个村落都有香读组织,每户都加入。该组织的负责人称为督监,在老人中选举。香读平时保管和管理“丧舆”(送葬时使用的大抬架,它是由十几人抬),如谁家有丧事,香读出面操持丧礼,负责动员年轻人抬丧舆和葬礼。
扩展资料:
信仰:
历史上朝鲜族信仰多种宗教,既有原始的万物有灵论的多神信仰,又有佛教、*教等世界性宗教信仰,也有近代产生的民族宗教信仰,如天道教、侍天教、济愚教、青林教、元倧教、檀君教、大倧教等。此外,也有人信仰佛教、儒教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的重新落实,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宗教信仰以*教发展速度较快,其信徒也明显增多
文化遗产:
佛国寺与石窟庵:佛国寺是位于韩国庆尚北道的一座佛教寺院。1995年,佛国寺和位于其东部的石窟庵一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高丽大藏经和海印寺:高丽大藏经是13世纪高丽王朝高宗用16年时间雕刻成的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大藏经之一。高丽大藏经内容全面,准确无误,做工精美,为韩国第32号国宝。其保存地韩国海印寺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
宗庙:宗庙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
高句丽墓葬群:高句丽墓葬群包括了63个单独的朝鲜三国时期高句丽王国的坟墓,位于平壤和南浦。它在2004年成为朝鲜的第一个世界遗产。
朝鲜王陵:2009年,分布于韩国京畿道、首尔市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开城市的朝鲜王朝二十七代国王、王妃的42座陵墓朝鲜王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高敞、和顺、江华支石墓遗址:高敞、和顺、江华支石墓遗址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庆州历史遗迹地区:庆州历史遗迹地区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华城:华城是南韩首尔南部的一座城堡。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昌德宫:昌德宫是朝鲜王朝的宫殿之一,位于今南韩首尔市。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入为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朝鲜族、百度百科-56个民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0:41
56个民族名称: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朝鲜族:
朝鲜族(朝鲜文:조선민족,英文:Korean),又称韩民族(韩文:한민족)、朝族、高丽族等,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朝鲜语/韩语。
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均为单一民族国家,共有人口7500万左右。除了朝鲜和韩国,朝鲜民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国和美国,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国朝鲜族约有183万人,根据2012年美国人口调查局的调查,韩裔美国人约有170万。
在朝鲜语或韩语语境下,“朝鲜族”(조선족)的称呼特指中国少数民族朝鲜族,是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中国人,在非中国地区生活的朝鲜民族人不自称”朝鲜族“(조선족)。
韩国人自称“大韩民族“或“韩民族“,朝鲜人自称“朝鲜民族“,中亚高丽人自称“高丽人”。
应当避免出现以“朝鲜族”(조선족)的词语称呼韩国人、朝鲜人及其他非中国地区的韩裔或朝裔造成的误会。
拓展资料: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据中国*考察统计正式确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共有56个,其他为未识别的民族 。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超过1600万(2000年);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60万珞巴族人 )。
朝鲜族饮食文化:
朝鲜族居住于北方,又多从事水稻生产,直接影响其主食习惯的形成。在朝鲜族传统饮食中,稻谷类和蔬菜为基本饮食,菜肴通常以辣为特征。在日常饮食中,一般以米饭为主食,以菜汤为副食,兼备各种风味小菜。朝鲜族历来以素食为主,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其饮食特点可以概括为辛辣、爽凉、清淡。
朝鲜族风味小菜很有特点,以腌、拌为主要形式,尤其著名的是腌小菜,这是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朝鲜族很讲究腌,各家为腌小菜都备有大小不同的坛缸,腌菜有白菜、萝卜、缨菜、黄瓜、茄子、大头菜等,其中以辣白菜最为有名。每到秋季,朝鲜族妇女都会忙于腌白菜,这已成为朝鲜族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除了腌菜以外,拌菜也是朝鲜族喜欢的菜肴之一,其种类甚多。朝鲜族善于用各种山菜、海产品诸如桔梗、沙参、蕨菜、野芹菜、海白菜、海菠菜和小鱼、蛎贝类等做拌菜。这种生拌菜在酒席上颇受欢迎,特别是生拌牛肉、生拌牛百叶更是传统酒席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一般地说,朝鲜族喜欢吃狗肉。其中,狗肉汤很有特色。做汤时狗肉必须煮烂,吃时还要放点野香菜、辣椒油、花椒面、盐和酱油做的佐料等。盛夏喝一大碗狗肉汤,冒一身汗,就感觉全身舒服,精神爽快。狗肉汤滋补身体,驱热防暑,故有“三伏天喝狗肉汤,胜过人参鹿茸”之说,因而狗肉汤亦称“补身汤”。现在朝鲜族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吃狗肉汤,但吃狗肉有一禁忌,即逢年过节、操办婚丧事或搬家时不吃狗肉。
烤肉也是朝鲜族喜爱的一种美味佳肴。朝鲜族烤肉一般使用牛肉、猪肉等,尤其喜欢烤牛肉。除了烤牛肉,鱼片、鸡肉片等也可以烤着吃,如今烤肉店里还备有鱿鱼、明太鱼等海产品和土豆片等。
冷食类主食中,最受朝鲜族欢迎的食品当属冷面。冷面是用荞麦面、小麦面、淀粉等为料,用压面机(过去是木制压面机由人压)压成的。冷面非常讲究汤的味道,故有“十分汤,三分面”的说法。汤有肉汤、豆汁汤、泡菜汤等,最上等的冷面汤要算用野鸡或牛肉熬的汤。佐料有牛肉片或鸡肉丝、苹果片、鸡蛋丝、芝麻、香油、辣椒面、青酱、醋、味素等。冷面具有甜中带酸、香里透辣、凉爽开胃的特点,因此不分春夏秋冬,朝鲜族男女老少都爱吃。
在朝鲜族饮食中还有许多特别食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用米面做的各种糕类,其种类达30多种,主要在逢年过节或举行各种仪式时食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56个民族 百度百科-朝鲜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2:32
1、壮族 2、藏族 3、固族 4、彝族 5、瑶族 6、锡伯族 7、拉祜族 8、柯尔克孜族 9、景颇族 10、京族 11、基诺族 12、回族 13、 赫哲族 14、 哈萨克族 15、 哈尼族 16、 仡佬族 17、 高山 18、 鄂温克族 19、 俄罗斯族 20、鄂伦春族 21、独龙族 22、东乡族 23、侗族 24、德昂族 25、傣族26、达斡尔族 27、 朝鲜族 28、布依族 29、 布朗族 30、 保安 31、 白族 32、 阿昌 33、 汉族 34、乌孜别克族 35、 维吾尔族 36、 佤族 37、 土家族 38、土族 39、 塔塔尔族 40、 塔吉克族 41、 水族 42、 畲族 43、 撒拉族 44、 羌族 45、 普米族 46、 怒族 47、 纳西族 48、 仫佬族 49、 苗族 50、 蒙古族 51、 门巴族 52、 毛南族 53、 满族 54、 珞巴族 55、 僳僳族 56、 黎族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少数民族实行了宽于汉族的生育*。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国家有关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的精神,制定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但其*宽于汉族的生育*。这使得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1953年7月1日为3532万人,1964年7月1日为4000万人,1982年7月1日为6724万人,1990年7月1日为9120万人,2000年11月1日为10643万人。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91.59%;少数民族10643万占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56个名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4:40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分别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拓展资料:
中华民族:
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草原面积占全国的75%,中国著名的5大天然牧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森林面积占全国的43.9%;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55.9%;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65.9%。此外,还有大量的矿藏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56个民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7:05
朝 鲜 族
朝鲜族,有1920597人,主
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
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
内地一些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
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
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
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关于朝鲜语的系属问题,中国学
术界尚未定论,但多数倾向属阿
尔泰语系。
朝鲜族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擅长种植水稻。延
边地区是我国东北的主要水稻产区。
敬老爱幼之乡
敬老爱幼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朝鲜族中
这一传统表现得尤为突出。儿童与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朝鲜族对孩子的爱,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民间有“不论生活多困难,也要孩子把书念”的俗谚
。这确实是种具有深远意义的爱。仅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就有6 所全日制高等学校、5 所业余高等学校、数1 0
所中等专业学校和1 0 0 0 多所中小学,高中教育基本
普及,文盲完全扫除。这些成就,在我国各民族中都居
于领先地位。正因为有这样好的教育环境,因而在朝鲜
族中涌现出一大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人才。
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
3 9 2 -1 9 1 0 )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
人安慰日。届时,朝廷设“耆老宴”款待6 0 岁以上的
老人,祝福他们健康长寿。民间把敬老当作重要的道德
准则。青少年对长辈必须使用敬语尊称;当着老人的面
不许吸烟饮酒,在非喝酒不可的场合,也要背席而饮;
最忌向老人借火或对火点烟;在老人面前不准说粗话;
吃饭时须先给老人和长辈盛饭上菜,并给老人和宾客单
设席桌。美食佳肴要摆到老人面前,老人未动筷子前,
晚辈不得先吃;与熟识的老人出门同路时,年轻人不得
走到老人前面,若有急事赶路,需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说
明原因,征得同意方可超前;路遇长者,不论是否熟识
,都要致礼问安让路。每个家庭都很重视老人的花甲寿
辰,操办“花甲宴席”。寿星老人身穿新衣,坐于上席
正中,两旁有邻里老人作陪。祝寿开始,从长子夫妇起
,到孙子止,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谢老人的辛
苦操劳及养育之恩。在朝鲜族的家庭节日中,最隆重的
是“回婚节”,亦称“归婚节”,即结婚6 0 周年纪念
日。谁家能举办回婚节,是种很大的荣耀,亲朋好友都
要前来祝贺,一对老人穿上年轻时的结婚礼服,相互搀
扶着入席,大家频频举杯祝福,比年轻人的婚礼更为热
闹隆重。
在朝鲜族不同的聚居区,几乎都过老人节,只是时
间不同而已。自1 9 8 4 年起,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把农
历每年八月十五日定为统一的老人节期。届时各地举行
祝寿大会,把6 0 岁以上的老人请到台上,为他们佩戴
大红花,并接受村民乡亲的庆贺。《妈妈,祝您长寿》
的歌曲响彻城乡,文艺体育活动激清欢乐。老人们与晚
辈同歌共舞,尽情尽兴。
老人节上当地*为老人赠送各种
礼品,预祝他们延年益寿,晚年快
乐幸福。
歌舞之乡
朝鲜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且歌舞活动带有广泛
的群众性。除节日之外,即使在平时的业余和工间休息
中,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即兴歌唱,翩翩起舞。
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刚柔相兼,或抒情潇洒,或
热情奔放,充分表现了朝鲜族柔中带刚,文而不弱,雅
而不俗的民族性格。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
、扇舞、顶水舞、剑舞等。农乐舞由古代庆祝狩猎丰收
的舞蹈发展演变而来,因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尤其
是男子用力甩动头部,使“象帽”顶上3 米长的“象尾
”绕身体旋转飞舞,更是独具风采,充满活力。
朝鲜族歌曲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
力与表现力。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
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起共鸣”。著名的民
歌《桔梗谣》、《阿里朗》、《诺多尔江边》,几乎人
人会唱,家喻户晓。朝鲜族非常重视对儿童的美育,从
小便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和教育,因此许多孩子都会演
奏长鼓、手鼓、伽(亻耶)琴、手风琴等乐器。
朝鲜族儿童弹奏伽(亻耶)琴。
体育之乡
朝鲜族是个爱好体育运动的民族。足球、摔跤、滑
冰、跳板、打秋千等活动都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延
边素有“足球之乡”的美誉,过去主要是男子参加,近
年来一些地方也组织了女子足球队。摔跤的方式较独特
。一种摔法是双方的右腿各套一条布带,布带的一端系
在对方的手腕上,摔跤手互搂对方腰部,以摔倒对方数
多少计胜负。另一种摔法是,摔跤手各备一条3 米左右
的布带,将其9 0 厘米围系在腰间,其余部分宽松地缠
在右大腿上,腰间再系一条5 米长的带子。比赛时右膝
脆地,左膝弯曲,各用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用左手抓
住对方的腿绳(缠在右腿的那段带圈)。听到开赛的信
号,双方站起来决斗,一般是三战两胜。不论是不是选
手,都可以登场献技。运动会上,摔跤冠军的奖品是一
头披红戴花的大黄牛,夺魁者骑在牛背,由当地负责人
牵牛绕场一周,以显荣耀。
打秋千、跳板和顶坛竞走是妇女的体育运动。她们
荡秋千的特点是:高、飘、悠、巧、柔、美、欢。秋千
绳一般都拴在高大树木上结实的横枝上,在秋千前方的
上空悬有彩带或铃铛,荡起的秋千板能触及这个标志才
能赢得欢呼与赞扬。朝鲜族民间有句俗话说:“姑娘时
不跳跳板,出嫁后就会难产”。因此,跳板运动很受重
视与喜爱。关于跳跳板的起源,有种传说:封建时代,
女孩足不出户,为了能看到院墙外的世界,便在院子里
架起了压板(俗称跷跷板),起先让孩子一头坐一个,
一上一下压着玩,后来孩子们觉得站在板上看得远,跳
起来看得更远,于是便产生了跳板。民间跳板长5 . 5
米,宽4 0 厘米左右,厚5 至6 厘米。跳板中间的下面
立板垫,高3 0 厘米。比赛时有专人守护板垫,防止跳
板掉下来。站在跳板两端上的姑娘轮番连续起跳,逐渐
将对方弹送得更高。在身体腾空时能表演出惊险动作者
最受欢迎,如剪式跳、旋转跳、空翻跳,甚至跳藤圈,
做造型,舞花环、挥彩带等。灵巧优美、五彩纷呈,令
人眼花缭乱,惊叹赞赏。顶坛竞走是直接来源于劳动生
活的体育项目,坛或罐中都装有水或米,规定一定的距
离,参赛者甩开双手潇洒走一回,先到终点而滴水不洒
者为胜。
朝鲜族的传统体育——跳板
美食之乡
在朝鲜族的饮食中,誉满全国的是冷面,闻名世界
的是泡菜。冷面多于夏季食用,一般用小麦粉、荞麦粉
和甘薯淀粉混合制成面条,以牛骨煮汤,食用时汤中加
冰块、辣椒、酱牛肉片、苹果片及其它调料。面条筋道
,汤味香辣,入口凉爽,回味长久。泡菜,从狭义上来
说,可理解为冬季腌制的酸辣白菜;从广义来说,可理
解为包括数十种之多的各样酱腌菜,主要有小青椒、紫
苏叶、南沙参、桔梗、缨菜、白芨、萝卜条、苹果梨、
鱼干等。这两类食品目前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很容易品
尝到,而且声誉极佳。当然,朝鲜族的美食绝非这两类
可以代表。凉菜较著名的有生拌牛肉、生拌牛百叶、生
拌鱼、生拌鲜菜等。汤类有3 0 多种,不同季节要喝不
同的汤。最讲究的是浓白汤,最常见的有梅云汤、牛肉
汤、下水汤、雪浓汤、婴鸡汤、龙凤汤、口味汤、狗肉
汤、小鱼汤等,做汤的主料有牛肉、鸡肉、狗肉、兔肉
、山鸡等。朝鲜族喜食狗肉,但婚丧与佳节不吃。朝鲜
族喜食辣椒,每户贮备的辣椒多达1 0 0 公斤。节日食
品重视山珍海味,与其居住地多山靠海有关。寻常百姓
家仲秋制作打糕和松饼,元日吃牛肉汤汤团,大个大馅
的饺子,上元节吃五谷饭,冬至吃“小鸟蛋”粥等。
参考资料:http://web.peopledaily.com.cn/chineseculture/xulei3/newfiles/a1091.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9:46
苗族
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多先把稻谷晒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现舂现吃,每次舂3—5斤。现在不少地方已用电力、水力碾米了。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黄豆浸泡后,打成浆状,再把打好的稠浆舀入铁皮制成的模具内放入滚油中炸,呈金*即可。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狗肉性热,有暖腹健胃,强食滋补的作用。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住在高寒山区的苗族,喜欢用白水将蔬菜煮成淡菜吃。四川的苗族还把豆浆做成豆花,用以待客。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夏天在黔东南,客人进门,主人总先送上酸汤,喝罢顿觉酸凉解渴。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咂酒别具一格,饮时用竹管插入瓮内,饮者沿酒瓮围成一圈,由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酒汁吸完后可再冲入饮用水,直至淡而无味时止。咂酒一经开坛,剩酒无论浓淡,均不复再用。
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除茶外,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节庆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杀鱼节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祭鼓节”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糯米饭是苗族节庆、社交活动中的必备食品,许多地区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汤圆,也作为节日期间的一种食品。无论婚丧嫁娶必须备有酒、酸肉、酸鱼,否则视为失礼。
芦笙文化
金色的秋天,是苗家制作芦笙的大好时节。每到此时,苗族小伙子便从山上砍回金黄的笙竹,开始削竹、制簧、安箍。于是一把把大小不同的芦笙随着一代新的芦笙手制造出来,并奏出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曲调,引来姑娘的笑声和青睐。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由此看出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现在芦笙的形制已发生了很大变革,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芦笙管6根,外侧开有接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头葫芦内,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小芦笙的管长十几公分,大芦笙长四、五米不等。低音芦笙类中,有在大竹筒内装一细竹管,发音者称为“芦笙筒”。现经改革,笙管数增至20余根,每管上端均套用薄铜皮制作的共鸣管,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又五度。芦笙音色明亮浑厚,男女均可吹奏。每当过年,婚嫁喜事,起房盖屋,人们总要手捧芦笙,载歌载舞,以此抒发自己的欢乐和感情。
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的“踩芦笙”,规模宏伟,芦笙高大,芦笙队伍演奏的芦笙,音乐丰富,乐声雄厚,气势磅礴,动人心魄。芦笙手们一边吹,一边熟练地做出倒立、滚翻、吊挂、倒背、爬竿、叠罗汉等高难动作。有的地区则以芦笙独舞和双人舞见常,旋律明快,节奏自由,技巧娴熟,引人入胜。有的地区芦笙较小,男吹女舞,节奏平稳舒缓,耐人寻味。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另外,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通过它能使豆蔻年华的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俪。每当风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爱的芦笙吹一首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就心领神会,以清脆的歌声相对,这种恋爱方式,外行人是听不懂的,内行人,一听自明。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花衣银装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牯脏节
苗族节日很多,一年之间各地共有数百次,比较普遍的有年节、吃新(谷)节、芦笙节、四月八节、赶秋节、吃姊妹饭节、龙船节等。然而最古老最神奇的是几年不遇的牯脏节。
牯脏节又称鼓社节、拉鼓节、祭鼓节,是苗族地区盛大的传统祭祀节日。各地节日的周期不尽相同,有3年、5年、7年、9年、11年、13年举行一次的,也有30年举行一次的。因耗资巨大,多数是11年或13年举行一次。节期一般在农历九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
全国最大的苗寨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每13年过一次牯脏节,最近的一次是1986年(虎年)农历九月二十二日开始举行的。在节前的前两年同一氏族的村寨联合选出鼓主,俗称牯脏头,由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的老人担任。鼓主主持筹备祭鼓用品,首先是选祭牛,好好喂养,不得役用。农历八月选吉日将上届用的鼓从藏鼓岩洞中抬回村寨,置于鼓场,称为“醒鼓”。然后伐大楠木凿造新鼓,并将新鼓抬入藏鼓洞,宣布启用新鼓,旧鼓废弃。到了牯脏节,于鼓场杀牛祭鼓,牛犄角连同头额骨一起,是主祭品。13天后,欢聚在一起的三、四万各族群众,要踩芦笙7至9天。平时不许启用的祭祀重器铜鼓,也要抬出来为歌舞伴奏,谓之跳铜鼓。
节日里杀猪要说“亲吻大官”;拿刀来要说“拿叶子来”;用稻草烧猪,要说成“拿被子给官盖”;吃饱了,说是“满仓满库”;开猪脑说是“开仓门”。总之,说话要取富贵吉祥。
跳铜鼓和踩芦笙同时进行。铜鼓场上中老年人居多,芦笙场上,多为男女青年,吹芦笙的小伙子要轮流为姑娘们领舞,姑娘们花衣银装,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成大圈,踏步摆手起舞,小伙子在踩芦笙的最后两天,可向看中的姑娘讨花带。姑娘们甚至会把贵重的银项圈、手表等当信物挂到意中人的芦笙芒筒上,每有此情,全场欢呼,衷心祝贺。铜鼓场*摆着两大缸米酒,两个小伙子捧着盛满酒的大牛角杯,以竹棍敲着牛角,在舞者中选择敬酒对象。被选中者要倾杯而饮,不能用手接杯,否则就得从新来过。这种饮酒法叫作“喂牛”,因为牛是极受尊重的。
“牯脏节”因隔年较长,一般不轻易举行。因此,每当节日来临,人们异常兴奋,为了观看这一神奇的传统节日,牯脏场上往往出现人山人海的盛况。
苗山斗马
广西融水大苗山连绵叠障,巍峨秀丽,在山脚下一块开阔的坝子里,人们欢呼雀跃正在观看独特的斗马比赛。
斗马是广西苗族的一项民间文娱活动,每年12月26日举行,历时3日。
头1日,人们忙着到田里放水捉鱼,煮鲜鱼粥尝新;还蒸糯米饭、酿甜酒、宰鸡杀鸭,招待来自远方的亲友。
第2日斗马,第3日赛马,斗马是一项引人入胜的比赛。上午10时许,在一排“过山冲”土*响过之后,芦笙高奏,舞狮舞龙上下翻腾,后面跟着威武雄壮的马队,雄赳赳地进入斗马场。身着盛装的苗、瑶、侗族姑娘手持彩带在芦笙手外面形成圆圈,踏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斗马场上,骏马云集,几十匹精选出的好马个个膘肥体壮,在场边跃跃欲试,等待上场。当裁判一宣布斗马上场名单,两列马队各牵出一马,解开绳子,两马即向对方猛扑过来,双脚腾空相峙,互相撕咬,或突然转身翘起后脚,猛踢对方。紧张激烈和有趣的格斗场面不时引起四周观众的阵阵喝采和欢呼。经过几个回合的决斗,赛场上烟尘滚滚,泥沙飞溅,一匹马倒地或败走便分出胜负。接着又牵另两匹马进场。互相循环决斗,最后确定获胜的前三名。这时人们围拢前来,观赏着满身汗水的获胜马匹,啧啧称赞。胜马的主人也满面笑容地接受人们的祝贺。组织者在群众的簇拥下给胜马披红挂彩,给马的主人发奖。
赛马是对骑手们勇敢和技艺的严峻考验,苗族山区,岭高路陡,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它要求竞赛者胆大心细,骑术娴熟。竞赛开始,骑手们在五六米远之外,急步前跑,腾空上马。马背无鞍,骑者双腿夹紧马身,马儿在盘山小路上向前飞奔,惊心动魄的场面,令人注目神怡。最先到达终点的骑手得到赞扬和奖励。
斗马的那几天,小伙子和姑娘们非常活跃。他们集中在山坡上,开展赛芦笙,“踩堂”等活动。从贵州以及附近村寨前来参加斗马盛会的各族群众,多达两万人以上,不少人还带来香菇,木耳、兽皮、药材、干笋等土特产交换,增添了热烈的气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2:44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中,100万人口以上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18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800万人;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畲、僳僳、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15个民族;不足1万至10万人口的有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不含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2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不足3000人。
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东北平原。55个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3%,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云南省居住着20多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份。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以及朝代更迭等原因,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形成了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这种局面,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以及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5:59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中,100万人口以上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18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800万人;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畲、僳僳、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15个民族;不足1万至10万人口的有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不含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2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不足3000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9:30
1、彝族2、白族3、藏族4、傣族5、佤族6、侗族
7、哈尼族8、苗族9、拉祜族10、纳西族11、景颇族12、水族
13、怒族14、僳僳族15、独龙族16、布朗族17、基诺族18、羌族
19、门巴族20、德昂族21、阿昌族22、普米族23、布依族24、珞巴族
25、仡佬族26、回族27、东乡族28、撒拉族29、保安族30、维吾尔族
31、土族32、裕固族33、锡伯族34、俄罗斯族35、塔塔尔族36、哈萨克族
37、柯尔克孜族38、塔吉克族39、乌孜别克族40、高山族41、畲族42、黎族
43、壮族44、瑶族45、京族46、仫佬族47、毛南族48、土家族
49、满族50、朝鲜族51、赫哲族52、蒙古族53、达斡尔族54、鄂温克族
55、鄂伦春族56、汉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23:18
我国的民族识别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54年为第一阶段,其间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等民族外,又确认了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僳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枯、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民族等共38个少数民族。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为德昂族)、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后改为毛南族)等15个少数民族;1965年到1979年为第三阶段,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1979年最后确认了基诺族。至此,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被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加上汉族,共56个民族,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03:23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维吾尔族
苗族
彝族
壮族
布依族
朝鲜族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傣族
黎族
僳僳族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东乡族
纳西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土族
达斡尔族
仫佬族
羌族
布朗族
撒拉族
毛南族
仡佬族
锡伯族
阿昌族
普米族
塔吉克族
怒族
乌孜别克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德昂族
保安族
裕固族
京族
塔塔尔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
门巴族
珞巴族
基诺族
汉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07:44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简表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按人口多少排列)
民族
人口
主要分布地区
1
壮族
16178811
广西及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地
2
满族
10682262
辽宁及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
3
回族
9816805
宁夏、甘肃、河南、新疆、青海、云南、河北、山东、安徽、辽宁、北京、内蒙古、天津、黑龙江、陕西、吉林、江苏、贵州等地
4
苗族
8940116
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广西、湖北等地
5
维吾尔族
8399393
新疆
6
土家族
8028133
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7
彝族
7762272
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8
蒙古族
5813947
内蒙古、辽宁、新疆、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河南等地
9
藏族
5416021
*及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
10
布依族
2971460
贵州
11
侗族
2960293
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12
瑶族
2637421
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地
13
朝鲜族
1923842
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
14
白族
1858063
云南
15
哈尼族
1439673
云南
16
哈萨克族
1250458
新疆
17
黎族
1247814
广东
18
傣族
1158989
云南
19
畲族
709592
福建、浙江等地
20
僳僳族
634912
云南
21
仡佬族
579357
贵州
22
东乡族
513805
甘肃
23
拉祜族
453705
云南
24
水族
406902
贵州
25
佤族
396610
云南
26
纳西族
308839
云南
27
羌族
306072
四川
28
土族
241198
青海
29
仫佬族
207352
广西
30
锡伯族
188824
辽宁、新疆、黑龙江等地
31
柯尔克孜族
160823
新疆
32
达斡尔族
132394
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33
景颇族
132143
云南
34
毛南族
107166
广西
35
撒拉族
104503
青海、甘肃等地
36
布朗族
91882
云南
37
塔吉克族
41028
新疆
38
阿昌族
33936
云南
39
普米族
33600
云南
40
鄂温克族
30505
内蒙古和黑龙江
41
怒族
28759
云南
42
京族
22517
广西
43
基诺族
20899
云南
44
德昂族
17935
云南
45
保安族
16505
甘肃
46
俄罗斯族
15609
新疆
47
裕固族
13719
甘肃
48
乌孜别克族
12370
新疆
49
门巴族
8923
*
50
鄂伦春族
8196
内蒙古和黑龙江
51
独龙族
7426
云南
52
塔塔尔族
4890
新疆
53
赫哲族
4640
黑龙江
54
高山族
4461
台湾及福建
55
珞巴族
2965
*
连同汉族共56个民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2:39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赫哲族
-
回族
-
高山族
-
汉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僳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藏族
-
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