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0 08: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8:47
李准是个重感情的人。作为擅长写农村生活的作家,李准对他写作对象,对农村和农民情有独钟,感情炽热而深厚。在河南洛阳他的老家有他最初的生活基地。他成名之后,曾多次带着全家到荥阳、到登封、到郑州郊区、到周口西华县、到黄泛区农村落户,和那里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即使在“文化大*”*的年代,他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他也不改初衷,冒着被批斗的风险,依旧和农民和睦亲近,默默地走家串户,深入了解黄泛区农民的家史,积累生活,为日后的长篇创作作准备。这期间,他还为许多亡故农民写祭文,为农民服务。他以河南不同地方为生活基地,把对农村、对农民的热爱都倾注到他的作品中,许多读者对他的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塑造的人物都是耳熟能详。其中有些小说和电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作品中的人物诸如李双双、孙喜旺、李麦已是家喻户晓。
李准常说他很喜欢河南的先师先贤,他很注意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见到他的家乡人,他往往要问河南文坛的老前辈。提起谢瑞阶,他就会因某个细节而激动起来。他说:“在郑州,我对谢老是以父辈相待的。我们原来住在一起。我调到北京后,他常在上午上班时,在门前怔怔地站上半个小时。问他干啥?他说我在这儿站一会儿也好受!他的意思是站着看我去上班已习惯了。但过去是实际,现在是想像中。”他说:“苏金伞去世前,我去看他,我们抱头痛哭。我是个一辈子不说假话的人。谢瑞阶、李蕤等等都是这样的人。”
对于河南文坛老前辈他尊如父辈,对于河南的先圣先贤,他常引以为骄傲。说到洛阳的贾谊,他说:“在古代,我们河南最好的文章是贾谊的《过秦论》,把秦始皇放在手掌心上分析。一个年轻人竟然有那样大的热情和气魄!”1997年5月下旬,他为《牡丹》创刊40周年题辞,一幅是“雄文过秦论,华章两都赋”;另一幅是“苏秦六国都丞相,贾谊洛阳大作家”。苏秦、贾谊都是洛阳人,李准的两幅联句,既赞美了洛阳悠久的灿烂的历史文化,又是对当今洛阳文坛的祝福和期望。
家乡的人听说他准备创作剧本《唐玄奘》,问到他时,他感慨地说:“玄奘这个人太可爱了!”“他是我们偃师人,也算是洛阳人。我们洛阳就常常出这样的人。”他常常为他的乡梓而自豪。他说,“这个玄奘,第一是雄辩家。不论见到谁,他都能把他说服。第二是漂亮。我们洛阳地区就出这种气派的人,高大、茁壮、潇洒,如玉树临风。第三是执著。他的性格与《西游记》上完全不是一回事。”他对河南文坛的关注,不只是所谓乡党、乡情,而是体现了他对当代文学的总体思考。
1997年上半年,李准在京参加《河南新文学大系》座谈会上,就“揭开河南作家群产生的秘密”为题作即席发言。他提出这个话题后接着追问:“河南过去那么穷,那么落后,现在名声也不那么好,但是作家却一群一群产生。为什么?”他说:“我看,这同黄河大有关系。黄河,对河南害处很大,但我还要歌颂它。黄河带来了无数苦难,但却给了河南人乐观与大气。”他看着坐在旁边的魏巍说:“50年代初,魏巍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振臂一呼,全国应和。魏巍的皮肤摸着也是烫人的呀!”“是黄河给了我们热烈的性格。谢天谢地!这是第一条。而热烈的情感,是创作的基本条件。最近二月河的出现说明河南大地确实有很多东西,河南还要出大作家。”
说到河南外号叫“侉子”,他说:“什么叫‘侉’?我琢磨就是:看上去笨笨的,脸黑黑的,实际上内心透亮。外表有点傻,有点笨,却是内藏狡黠,有的简直是绝顶聪明。茅盾文学奖,一次有3名河南人,为什么?这还得感谢黄河。黄河的性格里有一个变字,黄河是多变。变则通,以变看问题,看文学,这其中的奥秘不得了!”他关心河南文坛,不只是说河南的好处,他也尖锐指出河南的问题,甚至包括他自己创作中的问题。他说:“我们河南也有缺点”,“这就是一个‘躁’字。”他说:“戒骄容易,戒躁难。大作家产生不出来,就是因为这‘躁’。”他问道:“我们经常说我们中州古代出过多少人才,但是北宋以后以至近代呢?’’他以自己亲自考察的常熟市为例说,常熟只有10万人口,可是元朝以后出过7个宰相,8个状元,465个进士,现当代又有一批国家级教授、学部委员、院士,究其原因,得益于那里的读书风气浓厚,学风正派,学问做得扎实,读书方法也得当。“和人家比,我们河南不能骄傲,应当向人家学习。我们现在还是沉默不起来,沉不下去。因而,不是厚积薄发,深思熟虑,不可能出大作品大作家”。
李准分析河南的问题,同时也毫不掩饰地解剖自己的作品。他说:“我过去的一些作品不值一提了。”“现在回顾我的创作,有三个人的三句话令我不能忘记。”“一个是胡风,他在监狱里读了我的全部小说,后来他对我说:‘李准呀,你把生活写得太甜!’是啊,说得准啊。”“再一个是沈从文。……他读了我的小说后说:‘李准,你写得太少了……”“第三个是栾星。……粉碎‘四人帮’以后,有一次他见到我说:‘李准,再也不要写那些速朽的东西了。文学不能老是紧跟*。”’李准总结:“这三句话只有四个字:甜、少、速朽,从教训的角度,可以说很切合我。”文艺圈里的人都知道,李准曾反复总结过他前期创作的经验教训,最著名的就是对五六十年代的所谓“运动文学”的概括。他尽管为此惹得不少人不快甚至批评,但绝对是痛陈时代弊病的箴言。
对家乡的关注,不只是他栖身文坛,而且对家乡各种事业的发展都寄以深情。1995年,在洛阳玻璃厂,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书写了“风樯阵马,勇往直前”的题辞。在偃师,他对偃师市制鞋业的蓬勃发展甚感兴趣,他建议偃师生产的鞋子可以推出“玄奘牌”,并挥毫写下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题辞。1997年12月洛阳大学成立河洛文化研究院,他应邀担任该院顾问。期间,他得知《洛阳市志》出了《牡丹志》,回京后,于1998年写下了“明艳澹雅,超群绝伦”的题辞,并挂号寄来。 李准的情结,钟情于农村,钟情于农民,钟情于乡音,钟情于文坛同道,更钟情于民族文化。大概是在1995年,李准带18名*作家到台湾访问。台湾海基会的焦仁和会见大家,和大家握了握手,就借口忙,要离开,让他的副手同大家谈。这时李准望着他转过身的背景说:“焦先生,你就要走吗?”焦仁和听到后转过身来。“请问一个问题:焦先生你的大名是谁起的?”“祖父起的。”焦仁和在焦急中有些不耐烦。“请问是什么含义?”李准又问。“老家是河北仁和县,就以县为名。”焦仁和再答。“恐怕不这么简单!”李准强调地说,然后又设了一问:“你知道这个‘和’字是什么意思?”这种挑战性的设问,用意当然是想留下他。于是李准自己回答说:“‘和’字的大写右边是‘禾’,左边是‘龠’。‘龠’字是‘人’字下边三个口,表示它是中国很古老的一种用竹管编成的乐器,叫作‘笙’。‘笙’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最不响亮,但他一吹起来就造成了和谐。笙的功能就是造成和谐,‘以和众声也。笙有两种:‘大者名巢,小者名和’。笙就是生。人和就是笙,也就是生。你在海基会负主要责任,常常有3亿人看到你的形象,你的佛光照耀。我希望你在*牛起到‘笙’的作用。”
焦仁和站定了,眼睛看着李准,激动地说:“说得好!我一天平均接待6个*代表团,都是一看一握就走,想不到今天听你这番话,足见*作家文化底蕴深厚。”李准又说:“这是咱们中华文化比西方文化高明的地方。我们讲‘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才是人生目的,而不是‘争’。海峡两岸应当立足于‘和’,而不要再‘争’下去了。‘争’的结果对双方都不好。‘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德莫大于和”焦仁和听了这番话,表示赞同。并说,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多作贡献。李准用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化自己,同时也融化他人。自此之后,李准每年都在生日前夕收到焦仁和寄来的“李准先生华诞贺卡”。